[摘  要]中國山水畫承載著中國人文美學批判中格物致知與精神外化的雙重內涵,其具象于“逸筆草草”的線條、形狀、色彩等視覺元素,是創作者內求于“物我一如”理想困頓的哲學思辨。當代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對分析作品物象背后的思考往往淺嘗輒止,忽略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美育鑒賞教育本質,教學情景中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有待提升。本文將著眼當代中國傳統山水畫鑒賞課程的教學改革,圍繞藝術創造中的“物我觀”,探討提升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方法論,以實際的教學策略改善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中的突出問題,同時也為其他藝術教育課程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圖像識讀  山水畫鑒賞能力  教學策略優化  教學成果評價

課題:2023年度陜西省職教學會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23SZX304)。

中圖分類號 TP725.23       文獻標志碼 A


引  言

中國山水畫是人文精神和自我詮釋的特有體現,是中國文人身處自然俯仰之間的哲學思考,更是中國文藝思想“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的負載前行之道。“心之官則思”,中國山水畫中景物畫法風格各異,表象上都“以形寫畫”,然而,最為重要的“因心造境,以手運心”卻“情在形外”,創作者借畫寄托的心境往往才是一部作品最為出彩的部分,誠如南宋陳郁《藏一話腴》中所說“寫形不難,寫心唯難,寫之人尤其難也”,鑒賞者理解和讀懂畫中“意境”是十分困難的。在當代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中,依舊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解決的核心在于提升學生必要的審美批判意識以及共情作品意境的圖像識讀能力。

圖像識讀能力在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中的作用

中國山水畫有著“繪事后素”的重要特征,畫中蘊含的內在美是鑒賞活動中最富于藝術價值的要素,理解創作者的“匠心獨運”,是解讀作品、理解畫面意境的第一步。圖像識讀能力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是由外向內影響自我文化認同的必要技能,也是“形而上”文化價值觀樹立的先行理念。從“形”的層面,先“識萬世禮樂”,再“上”升到“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教化,可以說圖像識讀能力是與鑒賞能力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1.“識萬世禮樂”作用

明代詩人李開先在描述中國山水畫對客觀萬物的表達時,認為“移生動質,變態無窮。蘊彩含滋,隨心寫象。縱橫神妙,烘染虛明,此畫之大致也”。這里的“象”是對中國繪畫中客觀實物之外形的統稱,這一思想繼承于先秦哲學,而在往后藝術發展中日臻精細,例如《左傳》中記載“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具有哲學文化特征,而首要的功能就是使學習者能夠“見其形”,形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對“象”的闡釋,是藝術審美演化過程中對“物”的文化認識描述,是文人學者對宇宙紛繁事物的囊括與感悟。在中國山水畫鑒賞課程中,自然景觀的描摹是基于傳統文化意識下的認知過程,在鑒賞活動中學習山、水、人物等“象”的外顯表達方式,目的是為能夠洞悉蘊含于事物背后的性質與規律,而不是僅停留于“象”的技法表現,這充分證實了圖像識讀能力教學對提升繪畫“備其象”功能的促進作用。

2.“成教化,助人倫”作用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闡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繇述作。”中國山水畫是哲學化的文藝活動,在“見其形”和“備其象”的功能之上,反映的是中國古典儒家哲學思想,同時繪畫形式也是文學的補充表達,“畫者,文之極也”,文人學者的思想表達不再局限于文學批判,“依仁游藝”的藝術準則,讓“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教化方式成為傳承文明的另一途徑。與此同時,山水畫也因“多文”的滲透,審美批判更側重文學性而非匠人工技,所以山水畫下的藝術底蘊是濃厚且富于文學性的。在當前的高校鑒賞課程中,繪畫的禮教化功能逐漸減弱,更多的是對創作者個人主張、社會思考、時代歷史變局等重大問題的反饋,“惡以誡世,善以示后”的道德教育與“志于道,據于德”的思想教育功能成為重要內涵,而這也成為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載其容”的教學核心。

提升山水畫鑒賞課程中圖像識讀能力的策略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國山水畫是人文精神的表達,圖像識讀能力是溝通“象”與“容”的橋梁,是共情創作者思想的必要手段,也是鑒賞課程美育的時代要求。提升圖像識讀能力既需要實際且可行的具體策略,又需遵從中國山水畫的文學特征及其多重功能的特點。

1.提升“物我觀”的思想境界

中國山水畫中的“物我觀”是隨著繪畫功能不斷完善而漸漸成熟的,要提高圖像識讀能力,就應當首先理解中國畫中“物我觀”的哲學思辨意識。早期山水畫的創作功能主要體現在對自然景色旖旎風光的描繪,有疏解胸懷的怡情作用,是創作者主觀價值意識的宣泄。南朝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山水畫的“暢神”功能,以及南朝宋王微在《敘畫》中提出的“神飛揚”等觀點等都可佐證,而隨著文化互通,創作者的思維不再局限于現實美好景色的描摹,而要推己及物地抒發情感,利用巧思將構想的美好愿景勾勒出來,成為以“物”代“我”觀念形成的雛形。唐代裴孝源在《貞觀公私畫錄序》提出“心存懿跡,默匠儀形”的觀點,證實在山水畫以及人物畫發展過程中,繪畫應當注重自我審美表達。當儒、釋、道文化互相滲透,南朝形成的山水畫成為圣人之道的重要載體,以“山水”代真山水,怡情自然,將全部自我理想中的“道”與藝術創作融合,寄情于自然思辨的邏輯思維與暢游山水的形象思維的辯證中,達到“物我一如”,“含道映物”而“澄懷味象”的更高境界。

在山水畫鑒賞中,應當注重學生“物我觀”的培養,山水畫“氣韻”的表達才是作品藝術性與文學性的重要部分,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對景物“形”的表現,感悟畫家對“氣、韻、神、思、筆、墨”六要素的藝術追求,體察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

2.增強“圖之縑素”的表現能力

“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功能是鑒賞活動中極為重要的,要增強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首先就需要提高學生的國畫技法水平,使其了解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基于圖像識讀能力的高校山水畫鑒賞課教學,可以將圖像識讀技術應用于山水畫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對山水畫的理解和欣賞程度,增強教學效果。通過圖像識讀技術,可以分析和比較山水畫的構圖、色彩、線條和筆法等特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山水畫的藝術魅力。此外,圖像識讀技術還可以輔助學生進行山水畫的風格和流派的識別和分類,使其更好地了解山水畫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3.強調“品學兼長”的教學過程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山水畫品鑒課程不單純是對優秀作品的品評,還是增強學生山水畫表達能力的過程。選擇符合審美要求、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分析畫作圖像中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不但是對教師人文素養的挑戰,還對教學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從以上綜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教育是承襲中國古典主義哲學思想,反映儒釋道文化在文藝中指導思想的美學活動,所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要深入挖掘作品的精神內涵,以整合文化素養,鍛煉審美意識,提高鑒賞能力。

提升山水畫鑒賞課程中圖像識讀能力的教學過程設計

要想在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中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應改革教學過程,側重增強學生的識讀意識,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內涵。

1.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

(1)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通過圖像識讀技術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山水畫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也推動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2)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山水畫的歷史文化背景介紹;山水畫的構圖分析和色彩分析;山水畫的線條和筆法分析;山水畫的風格和流派識別;圖像識讀在山水畫鑒賞中的應用。

2.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

(1)教學方法

本課程采用“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具體來說,教師將通過講解和分析山水畫的構圖、色彩、線條和筆法等,引導學生理解山水畫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同時,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圖像識讀技術在山水畫鑒賞中的應用。

(2)教學手段

本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包括PPT講解、視頻演示、圖像展示、實踐操作等。其中,圖像展示和實踐操作是本課程的重點,通過展示和操作真實的山水畫圖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山水畫的藝術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

3.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教學質量的客觀評價和反饋。本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課程評價和學生評價。

(1)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主要由教師完成,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設計合理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進行跟蹤和反饋,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為了更好地評價課程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課堂測驗、作業評分、課程總結等。

(2)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主要由學生自行完成,包括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學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個人反饋等方式,對課程進行評價和反饋。這些反饋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同時,學生評價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教學計劃。本課程的反饋機制包括兩個方面:教師反饋和學生反饋。

(1)教師反饋

教師反饋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實踐操作等方面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評分、實踐操作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困難,并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績。

(2)學生反饋

學生反饋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反饋。學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個人反饋等方式,對課程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同時,學生反饋也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創造力,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5.小節思考

教學過程預期提出一種基于圖像識讀能力的高校山水畫鑒賞課教學策略設計,并從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選擇、教學評價和反饋機制設計三個方面進行探討。這種教學策略設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山水畫的藝術魅力,同時也推動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在未來的發展中,相關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將圖像識讀技術應用于山水畫鑒賞的教學和研究中,為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提升圖像識讀能力的教學過程實施及結果分析

強調提升學生識圖能力的教學策略是一種以任務教學為導向,結合團隊合作學習、構建知識和實踐應用的教學過程。為驗證教學過程實施的真實效果,筆者將學生學習山水畫鑒賞課程后的教學效果轉化為標準的對照實驗。

1.實驗目的和假設

目的:評估以融合任務為導向的教學策略對山水畫識讀能力的影響。

假設:設計的教學策略在提高山水畫識讀能力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2.實驗設計

隨機選擇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國畫專業大二年級兩個班級(各班級人數均為30人)作為對照班級和參照班級。對照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而參照班級采用任務導向式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3.實驗過程

對照班級:教師使用傳統講授方式,講解山水畫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提供一些范例進行分析和討論。

參照班級:教師引導學生組成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幅山水畫,要求小組成員共同學習和討論,分析畫中的元素、構圖和表達方式,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反饋,鼓勵學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

4.數據收集

設計一個山水畫識讀能力的測驗,包括選擇題、解釋題和判斷題等理論測試,同時開展繪畫手法相關的實操能力測試以評估學生的識讀能力。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分別對對照班級和參照班級的學生進行測驗,記錄得分。

5.數據分析

使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比較對照班級和參照班級在實驗前后的得分差異。運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如t檢驗)進行數據分析,確定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實驗結果,比較對照班級和參照班級的得分差異,見表1、表2。

20240723113028501-9-08e88.jpg


可以看出P<0.01符合統計學意義,證明以結果為導向,注重學生識讀能力的教學效果明顯,較普通教學方法更適合大二階段國畫專業學生,同時,以教學任務為導向的教學過程在最終的評價階段也獲得更多學生的認可。

20240723113028355-96-ed025.jpg

根據表2所示,無論是在學生教學成果轉化上,還是在對于課堂活動滿意程度,以任務為導向,注重提高學生識讀能力的教學策略的效果均好于普通教學過程,其結果證實了研究策略的可實施性。同時,也應當注意到,在山水畫教學環節中,注重理解畫面背后創作者的思想意識,也會為其他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更多可參考的案例。

結  語

本文分析了提升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重要性,著眼于目前高校藝術類課程的改革痛點,探索如何在高校山水畫鑒賞課程中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與實操能力,并提出了符合山水畫鑒賞課程特點的教學策略。通過教學實際過程驗證了該策略的可實施性,以期為更多藝術類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韓昊.中國山水畫中光藝術與筆墨的關系[J].文藝評論,2023(3):112-121.

[2]王亞東.中國山水畫視覺圖式發展與演變探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3.

[3]李璐.高校中國山水畫教學中的創新思維培養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3(5):34-36.

[4]吳余青,朱奕葦.中國山水畫審美視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間敘事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30(5):128-132.

[5]董永智.承百代之流 會當今之變——觸摸中國山水畫之藝術靈魂[J].藝術市場,2023(5):133-135.

[6]余莉.中國山水畫藝術的筆墨形態研究[J].明日風尚,2023(9):98-100.

[7]趙艷.淺析當代中國山水畫“隔”與“不隔”的造境之美[J].大眾文藝,2023(8):34-36.

[8]王子宇.從宗炳的“臥游”談中國山水畫的鑒賞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23(7):162-164.

[9]張涵.平面構成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3(7):20-23.

[10]莊家旺,黃維杭.儒家思想在中國山水畫中的體現[J].美與時代(中),2023(4):9-11.

[11]林婷婷.探究中國山水畫寫生與創作的關系[J].美與時代(中),2023(2):18-20.

(項之瑞: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