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專業“內嵌式”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
作者:郭海虹
發布時間:2024-07-23 11:06:4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引下,高職院校紛紛積極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但由于認識偏差、急功近利等,導致沒有從根本上理清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問題。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時代背景下,如何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實現自立自強發展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文章從國家發展戰略入手,提出各專業必須以“內嵌式”為發展思路,系統性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資源等要素,從而實現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新創業教育 內嵌式 系統性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以全局視野統籌布局創新創業工作。文件對高校創新創業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發展新趨勢,順應了新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國家戰略經濟結構調整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如何通過學校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學校的歷史責任。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現狀
1.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
國務院、教育部多項政策,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有效推動了大學生創業新局面。以麥克思公司發布歷年數據看,和十年前相比,我國自主創業學生比例持續增長,如圖1為2011屆、2015屆及2021屆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
從數據分析看,歷經十年,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情況沒有十分明顯變化,需要說明的是,2021屆高職畢業生中5.9%的創業就業中,其中2.8%選擇自由職業,3.1%選擇自主創業。
同時調查顯示,大多數創業者所從事的項目與大學所學專業的相關性不大,本科畢業生在自身所學專業領域創業者為33%,高職為27%。創業者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銷售、服務等行業,從事高技術職業的很少。2021屆高職自主創業中28%屬于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就業形態,主要包括主播、全媒體運營等。
同時,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的生存挑戰持續增加。根據2021年數據統計,三年前選擇創業的大學本科畢業生,三年內超過半數退出創業,仍在堅守的比例為41.5%,相比上屆的43.4%,能夠持續堅守的人數進一步下降;高職畢業生創業群體中,三年內有六成以上退出創業,仍在堅守的比例為39.5%,相比上屆同期的41.0%進一步下降。
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創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比較多地集聚在技術水平低、從業門檻低的行業。同時表現出高職學生創業比例比本科生高、經濟發達區域學生創業比經濟欠發達地區高的特點,這與我國傳統保守的就業觀念、價值觀念相吻合。同時,由于多方面原因,創業大學生企業的持續健康運行能力不足,三年內能夠經受市場考驗的數量不多,呈現出大學生創新創業成功率低的特點。
2.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通過對不同區域院校調研以及查閱相關資料,我國高職院校各專業基本都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從組織形式看,存在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在原有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開設創業教育基礎課程,啟發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業意識;建設大學生創業基地,給學生提供較良好的軟硬件條件,促進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立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設立創新創業基金,資助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等,這也是多數學校采用的模式。另一種模式是單獨設立創新創業學院,通過整合校內分散創業教育資源,搭建產、學、創合作發展平臺,形成行業引導、學校主導、企業涉入、師生參與的“多方聯動、共創共贏”的發展模式,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也形式靈活,以實戰課程、實踐教學為重點,繼而實現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職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肩負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沒有大學生創新創業,全社會創新創業就無從談起,創新型國家建設也就無從實現。通過調研分析,目前我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1.創新創業認識有偏差
大數據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能夠自主創業的比例較低。基于此,教育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創新創業教育只能對有基礎、有天賦的學生進行培養,不適合大面積開展。同時,多數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落在創業上,沒有抓住創業的前提是有創新思想、求變思維,忽視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教育。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必須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核心技術上、關鍵領域內進行創新突破,這樣才能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所以學校教育中,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教育必須成為創新教育很重要的內容。
2.創新創業教育內生動力不足
通過調研發現,創新創業教育在經濟發達區域比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得要好,這是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的必然,但同時暴露出創新創業教育內在動力不足的缺陷。
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投資,大學生所學習的知識,不可能立竿見影轉化為經濟或科技成效。在經濟發達區域,學校以商業、經營等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可以在良好的商業環境中很快得到應用,創新創業教育短期內就會產生較明顯的效果。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自身環境的限制,商業、經營為重點的創新創業教育難以在短期內取得顯性成效,造成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上缺乏內在動力。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較多集中在經營、商業等方面,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從育人的角度進行長期規劃,致使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充分挖掘專業特點,制定適合自身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
3.沒有形成系統培養的模式
資料顯示,高職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絕大多數通過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實踐等方式組織教學,輔助以學生興趣小組、社團組織、協會進行實踐,沒有結合專業特點系統構建培養模式,繼而從頂層針對性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
同時,課程設置上也缺乏科學性,大多數是增加一兩門創新創業課程,且與專業契合度不高,離散于專業課程體系之外。少數學院通過開設獨立創新學院,制定了較系統的創新創業培養體系,大多集中在電子商務、營銷等商貿類專業,受眾學生依然是少數。
4.創新創業資源短缺
無論是教材、師資、還是實踐條件,高職院校都缺乏創新創業教育相應的基礎資源。現在被廣泛采用的創新創業教材種類不少,但內容基本相同,一般以理論為主,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為開辦企業的流程、注意事項等,以基礎課的形式適用于各種專業,沒有體現專業特點。授課任務由管理類、商貿類專業教師承擔,不區分學生專業背景,進行完全相同的基礎課程教學。大多數學校不具備實踐條件,空間設計理念上從基礎教育、仿真推演到實戰場所,完全用一種理想化的模式進行過程展示。創新課程無論從內容、師資等本身已經失去了創新基礎,不難想象課程開設后的效果。
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從戰略高度科學定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
2010年我國人均GDP達到4382美元,進入了國際公認的“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我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擾,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一般認為,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由于既不能重復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所以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面對經濟發展的現實,此時我們必須直面中等收入陷阱的困難與挑戰,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用創新發展的理念實現經濟新增長,擺脫“以資源促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利潤換資本”等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前期發展模式,轉向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
技術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唯一路徑,創新型人才也必然成為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高地,必須將視野投放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為經濟轉型、技術升級培養合格人才,以適應“機器換人”等發展需求。針對高職院校教育而言,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培養成為基本要求,創新能力成為新時期人才的基本素質,也是人才適應社會變革、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人才培養要以戰略的高度、站在宏觀發展層面科學定位。
2.內生動力創新培養模式
前面現狀分析已經顯示,我國成功創新創業的學生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大多集中在科技含量低的商貿營銷等服務類行業,且與在校學習時專業相關度不大。據此高職院校為增加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概率,單獨開設商貿類創新創業學院,針對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培養計劃,課程更是針對商業市場需求開設,也有以市場經營成效兌換學分的機制。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但如果教育創新過多地依賴服務業,而不重視工業等實體經濟創新及科學技術創新與突破,經濟結構轉型就會因為驅動創新因素的缺乏而難以實現。
所以我們在肯定其先行先試探索精神的同時,不得不清醒看到效仿這種模式的其他院校是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也是對大數據的反面利用,可能短期內會有一定的收獲,無法從學生長遠發展、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無法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
經濟發達區域院校在前期的先行先試符合區域經濟實際需求,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暴露出創業項目技術簡單、方法單一、抗風險能力低的缺點。其他地區在學習借鑒時一定要分析區域經濟環境,不可照搬照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其在校學習專業關聯度不大,并不能證明創業不需要專業知識,恰恰解釋了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水平不高的原因:首先是創業者沒有很好地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創新創業中,大多數在低水平、低層次創業;其次是學校教育沒有根據專業實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讓大學生在專業領域學習積累創新創業知識與能力。
任何教育都沒有一個全能的、相同的模式供不同區域、不同專業所共享,所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立足于區域經濟、專業實際,內生改革創新動力,探索適宜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長遠育人的角度,規劃好專業發展的定位,人才培養的規格,專業創新教育的體系、路徑、方法,讓每一個專業都能在創新教育上有突破,讓受教育學生都能在未來發展中有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繼而讓科技創新成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發展。
3.構建專業“內嵌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針對創新創業教育,不再局限于單一開設普及知識類的課程,而是在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之時,一方面立足技術前沿、著眼技術發展更新課程體系結構;另一方面加強課程內容提升改造,“內嵌式”融入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全方位、全過程落實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根據產業調整、技術升級,各專業開展廣泛調研,與行業、企業專家合作,按照專業面向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技能要求,重新梳理職業崗位標準,緊緊把握中國制造2025等,前瞻性設置課程,重視專業基礎課程,改造老、舊、陳現狀,融入新元素,構建適應新技術發展的專業課程體系,讓每一門課程都承擔創新創業教育責任。
針對新技術,開設新專業核心課程,這些新課程雖然沒有冠以創新創業名稱,但其從內容上代表了新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從新舊技術的對比,特別是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發展過程的學習中,就會從專業的角度得到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啟發與啟示,了解專業技術革新的路徑、方法,進而落實本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徹底改變創新創業課程離散于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專業創新創業案例“內嵌”于課程體系,專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設計中增加專業創新創業元素,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專業教學全過程,落實于全部專業核心課程。
4.全方位配置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以新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為基本框架,全方位配置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實現創新創業教育。
首先,重構專業課程內容,制定新的課程標準,在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同時,注重新舊之間的對比,分析新舊之間的發展變化機理,重點介紹技術、工藝、方法革新的起因、過程、解決問題的成效等,在潛移默化中開闊思維,打開思路,實現“內嵌式”創新創業教育。
其次,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職能,讓每位專業教師都成為創新創意指導教師,滿足“內嵌式”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需求,發揮專業課程創新、創意、創業培養的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吸納新知識、新技能,并深入了解技術變革技術升級的背景、原因、推動變革的力量等,收集專業創新案例融進課堂,師生共同學習創新,體驗創新。實踐教學中在進行基礎技能訓練的同時,每個實踐場所建設“創意創新坊”,鼓勵學生就所見、所想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教師指導下完善方案,創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最后,實訓基地建設要引入新理念,其功能定位在實現基本技能培訓的同時,充分考慮實訓基地作為創新實踐工作坊的功能,預留一定的工位,讓學生進行創意設計、技術革新、功能完善等學習實踐,真正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了解技術創新,實踐自主創新。同時,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技術,豐富學生學習資源,通過模擬、建模等進行仿真試驗,降低成本,提高創新效益。
5.以賽促創強化創新創業訓練
技能大賽、學生創新大賽等賽事是促進校企合作開展、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檢驗知識學習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專業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組織開展本專業及專業群涉及的重大職業技能賽事,在實戰中提升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
首先,扎實開展校內比賽,加強學生實踐技能培養,促進學風建設,激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為以后獨立自主開展創新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其次,積極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在高層次的比賽中檢驗創新成果,同時,也可以為創新成果尋找創業支持,真正讓有技術含量的創新成果得到資金、人力等支持,進而轉化為成功的創業項目,不僅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同時也提升了大學生創業的技術含量,增加創業的成活率。
6.以終身教育理念實施創新創業教育
我國經濟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技術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學校教育不僅要能出創新創業成果,更重要的是喚醒、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業意識,以滿足個體漫長的從業過程中隨時創新的需求。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構建、課程設置、內容調整都必須以終身教育的理念為基礎,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滿足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等創新創業需求。
結 語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終身教育為理念,探索不同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以專業技術技能為核心,通過構建“內嵌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優化配置資源,實施戰略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婷,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2(14).
[2]曹春宇.廣東省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2).
[3]鄭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內江科技,2021(5).
[4]邱向英.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現狀和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20(36).
[5]徐艷琴.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J].南方論刊,2015(11).
[6]歐陽登科.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及原因和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15).
[7]范偉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5(30).
[8]熊政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社科縱橫,2014(4).
[9]李曉紅.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5).
[10]張銀星.濰坊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22.
[11]人均GDP4000美元是個坎中國何時邁進高收入國家?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215/130211383204.shtml.
[12]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EB/OL].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615A05UHQ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郭海虹: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