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一個時代的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被繼承和弘揚,新時代的發展環境更需要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我們應當從傳統文化的核心詞“道”和“德”入手,“道”和“德”與“仁、義、禮、智、信”共同構成傳統文化的核心詞,對“道”和“德”進行考辨和詮釋,揭示其現實價值,嘗試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并說明其對教學的啟示,為文化自信增添新的內涵,為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奠定人文基礎。

[關鍵詞]傳統文化  “道”  “德”  教學啟示


引  言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推陳出新,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那么,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應該首先從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道”和“德”的深刻內涵著手,進行挖掘、探究和闡釋,這應該是一個著力點。

把準中國文化核心精神的內核秩序

傳統上說得最廣泛的是“仁義禮智信”,這可謂中國傳統倫理的基本范疇。“仁義禮智信”出自《孟子·告子上》,為歷代儒客推崇,是儒家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成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常”。這“五常”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傳統的“仁、義、禮、智、信”與“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合稱“三綱五常”,成為泛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標準。

對“三綱”的批判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對于“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批判有歷史的合理性,當代學者也認識到其價值和意義。郭齊勇認為,儒家人文精神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在剔除其歷史附著的負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煉、轉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滲透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去,進而作為正面、積極、健康的力量參與現代化建設,治療現代社會的某些病癥,恢復人的尊嚴,重建人的意義世界,重建一種“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動關系。一切向錢看、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缺乏誠信與信譽的現代化是非常危險的。李漢秋認為,在舊時的許多道德規范系列中,“仁、義、禮、智、信”這“五常”,較少封建糟粕,較易于與現代道德融通,較宜于代表傳統美德。

“五常”作為中華倫理主體的重要部分,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展中,它們既是一種道德規范,又形成一種道德意識和理念,作為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在華夏神州已影響人們兩千多年,成為民族精神的構成元素,成為全世界華人精神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能發揮凝聚作用的重要因素。2006年,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在廣泛征求專家建議和開展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組織編寫了《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一書,梳理了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傳統美德的由來、歷史發展和基本內涵,并著重闡發了“仁、義、禮、智、信”的時代內涵,有力地推動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中華傳統美德的研究。

道德這兩個字,我們現在普遍是連成一個詞而使用的,是指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而在先秦文化中,道德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在春秋戰國時期,“道”與“德”是兩個表達不同含義的詞匯,在《論語》《老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書中“道”與“德”皆是分開使用的,并表達不同的含義。最早的“道”與“德”連用出現在《周易·說卦》:“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艾,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但這二詞也不是表達同一含義,而是兩個不同的詞。在《韓非子》一書中,“道”與“德”仍然經常分開使用,“道者”出現16次,“德者”出現7次,“道”字約出現354次,而“德”字出現118次,“道”與“德”的連用卻只有2次。到《荀子》書中,“道”“德”連用開始頻繁出現,多達11次,《莊子》中使用“道德”16次,《管子》中道德一詞使用8次,老子的門人文子的《文子》一書中“道德”一詞出現達31次之多,但它們表達的仍是“道”與“德”的不同含義。可見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之中,“道”與“德”各自有不同的含義。

在韓非那里,“德”是“道”的具體體現,是依據“道”對事物進行驗證“核理”的過程,“德”的形成是“道”的功勞。“道”與“德”的關系是體與用的關系,簡單而言,就是形而上的“道”落實到經驗世界就是“德”。“德”的外在表現就是“仁”,正如《韓非子·解老》所說“仁者德之光”。

在黃石公《素書》當中指出:“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之根本。“道”“德”“仁”“義”“禮”是人立身的根本。做人處世應該“道”“德”“仁”“義”“禮”五者具備。這是做人處世的基礎和根本法則,是做人的原始起點、邏輯起點。“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分開使用就是五個方面,合起來就是一個道理。這里明確將“道”和“德”列入人的立身之本當中,而且是在首位的,這就把準了中國文化核心精神的內核秩序。

“道”的內涵

“道”,是自然和人事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宇宙運行和社會前進的準則。只有把握了這個“道”,才能萬事順利。“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所謂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引申為人的實踐所要遵循的自然規律,萬事萬物各自變化不息,但萬事萬物卻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而誰是背后的主宰呢?就是道。在老子看來,道本于自然,不可名狀,不可博得,但無時無刻不左右著萬事萬物。《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滲透在宇宙萬物當中,廣闊無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動靜舉止、言談儀表,到漫無邊際的宇宙、纖細的草籽內核,哪里沒有道的存在呢?但人們只能了解它的某一個方面,比如:仁者體會到的是“仁”,義者體會的是“義”,禮者體會的是“禮”,智者體會到的是“智”。

我們是不是可以賦予“道”這樣的內涵:“道”在人和社會領域離不開人的心性,人性與天道相通,人倫與自然相通,人倫離不開人心,人心離不開天性。天性乃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人心天性是大自然生長出來的奇葩。那么,我們對“道”的這種詮釋是否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一個火花點和發軔點呢?

關于天道與人倫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孟子和子思的思想來詮釋。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的內心透露著人的天性,對人的天性的洞悉,就是對天道的洞悉。從人的內心可以通達人的天性,從人的天性可以通達天道的機理,那么,怎樣從人的內心通達人的天性和天道,古人認為“誠”是最重要的路徑,“誠”的真實含義就是從人的本真內心、從本性出發去立身行事。人必須從自身內心出發去立言行事,真心地去愛,真心地去做,真心地與人交往,將這種“誠”上升為理性自覺,上升為倫理規范,就是人倫教化。正如古人所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只有從真心本性出發立言行事了才能真正生成自己,才能達致幸福,只有從真心本性出發才能真正體悟出“道”的真諦。從本真心性出發行事是實現立身行事的前提,“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由誠出發本真地展示自己的內心,就會展現人的自然稟賦天性,能展現人的自然稟賦天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可以滋養生命,化育萬物,這樣就可以實現人與天道的內在機理的相通,古人稱作“與天地參”。

“誠”能夠將發自真心對事物的感受、深藏在內心的本真感受、對本真心性的表達呈現出來,以本真之心出發行事,才能本真地呈現自己,也能達到與他人、外物的本真相通,即本真地生成自己,也本真地生成他人和外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就達到與天地萬物共通為一體。那么,“誠”深蘊著天命(人所稟受于自然的稟賦),體現為人的本性(自我同一性),遵循了人的自我同一性就掌握人和社會的規律,這就是古人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自然稟賦于人的東西就是人的天性,本真地呈現人的天性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也是自然之道在人身上得到本真的呈現。所以“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以倚?”從誠出發本真地呈現人的本真之天性,就能與天地參,人的稟賦才能就會充分展現,人的生命活力就會自然迸發,人的創造力就會噴涌而出。

“德”的內涵

關于“德”,古人又是如何闡述的呢?黃石公《素書》對德是這樣表述的:“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德”本于“道”,無“道”之“德”非“德”,作為社會的“德”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夠依據自己的稟賦天性而呈現展現自己、成就自己,遵道而有所得。所以“德”是“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在老子那里,“道”所顯現于物的功能,稱為“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第二十一章)。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內在于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亦即表現它的“德”。那么,“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本于自然,“德”就是要讓萬物的自然稟賦天性得以呵護和舒展,所以“德”蓄養萬物,“德”成于“道”又復歸于“道”,“德”本于“道”,“道”法自然,所以“德”亦歸宗于自然,“德”蓄之,蓄養萬物的自然稟賦天性就是“德”的功能。

那么,孔子是怎樣論述德呢?在《論語·述而》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的理想是獲得“道”,《論語·里仁第四》有“朝聞道,夕死可矣”。“德”是“堅守道的真諦”并將其“貫徹于自己的內心、落實到自己的行動而不失去”。“仁是以此命根、本性和作為的歸結而統攝于自身文化自覺,是具體的文化生命主體,希望回歸自由王國的本心”。“道是根與命、德是性與行、仁是義與理”。“藝”是指“文藝”“技藝”“藝文”“藝術”等;辜鴻銘講解為:“孔子對學生說:探索智慧,緊抓信仰,過道德高尚的生活,追求文雅的藝術,從而享受人生的樂趣”。“藝”不是工具性的技能要求或活動,而是展示自身的興趣特長,實現價值性的理想訴求或目標,揭示存在與活動的意義。“藝”與審美相聯系,與藝術相聯系,人只有在審美和興趣當中才能實現心性自由。“藝”本于“仁”,“仁”本于“德”,“德”本于“道”,“道”本于自然,一脈相承,一理歸宗,“藝”最終本于道。藝是人的稟賦自然天性實現的路徑和表現的狀態,人的自然稟賦天性天然地就指向美和藝術,表現于人的情感取向就是興趣,“藝”的核心旨趣是“人的興趣”,正因為如此,才有“游于藝”這一說。“游于藝”的“這個‘游’不是一般的消遣游玩”,它是“在堅實的人格修養”基礎上“獲得一種精神自由”,“游于藝”應先通過藝術“學習、欣賞、陶冶”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精神自由”,更重要的是“養成藝術化的自由精神和人生境界”,從而“把握生命本性、不為物憂、‘仁者不憂’和‘知天命’”。這也就是人要自覺地從“道”出發舒展自己的稟賦天性而實現“德”,用理性和自覺去延伸到社會實現“仁”,在審美和興趣當中獲得精神自由實現“藝”。

從儒家的子思來看,人從“誠”出發呈現出來的本真之心,這個本真之心展現出人的自然稟賦天性,“德”就是“得”,是對本真之心的獲得,是對自然稟賦天性的展現,是人對喜樂、幸福的獲得。那么,對“德”的這種闡釋是不是可以作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內涵之一呢?亞里士多德認為,“合乎德性的行為,就是自身的快樂……最美好、最善良、最快樂也就是幸福。”我們的幸福快樂就在生活過程本身當中。可以這樣說,生活并不把快樂當作附加物,像件裝飾品那樣,生活在其自身中就具有快樂。也就是說生命本身就快樂。快樂是合乎我們自身本性的,“凡是合乎自然的東西,在本性上就是最好的。”本性從何體現出來,從發自內心本真的呼喚而來,內心本真就蘊涵著人的個性特征和才能。所以,一個人生活真正的幸福就在過程當中,人才能不被外物所異化。生命本身就是美和善,個性才能和審美活動的表現本身就是生命的活動。“生命就其自身就是善,就是使人快樂的……而在本性上的善也就是高尚人的善,正因為如此,所以它使一切人快樂。”“所有道德之道德都將是‘審美的’快感。”這應當都是“道”和“德”所應有的深刻內涵。那么,對傳統文化的核心詞的這種詮釋是不是可以作為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一種嘗試呢?

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及其教學啟示

對“道”和“德”深刻內涵的梳理,對傳統文化的核心詞的詮釋,對當前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有很大啟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那么,教育教學如何樹立新的理念,育人邏輯如何進行新的探索,素質教育如何在學理上有新的突破,這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課題。

樹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是否可以沿著“道—天性—誠—興趣”的理路,遵道而教,因學生的稟賦天性而培育,從激發人的創造力而定方法,教育學生從本真內心出發確定發展方向,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制定人生規劃、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這應當成為教育的“經綸之大經”,也應當成為立教之本、立學之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化育人心,滋養心靈,催生生命的創造力,培育人才。

確立新的育人邏輯,是否可以沿著“道—德—仁—藝”的邏輯,道隆生命,抱道養根,循道而得,尊道貴德,依德而行,樹仁立義,仁藝相達,審美與興趣相接,從必然匯通自由,讓學生在學習、欣賞、陶冶中體驗審美,化育心靈,認識世界,明辨事理,獲取知識,追求真理,“止于至善”。

素質教育的學理新突破,是否可以為:畫好美真善三位一體的同心圓,即遵道而美,以美達真,以美儲善,讓學生的稟賦天性顯現,使學生的審美志趣付諸實踐,促進學生在審美情感中超越功利,達至利他的自覺性,讓學生在以美達真當中探索宇宙奧秘、攀登科學高峰,使學生在以美儲善當中“明明德”“止于至善”。

參考文獻:

[1]劉余莉.“仁義禮智信”研究三十年[J].河南社會科學,2010,18(1):187-190.

[2]張昭.“道”與“德”、道德與非道德——韓非道德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考察[J].哲學研究,2016(4):114-119.

[3]黃石公.素書[M].劉泗,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4]子思.中庸[M].劉強,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5]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陳愛梅,楊赫姣.《老子》道與德的深度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1,19(1):57-61.

[7]朱熹.論語 大學 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何根祥.論語通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辜鴻銘.辜鴻銘講論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10]李旭.孔子“游于藝”的超越思想[J].學術研究,2000(9):106-109.

[1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2]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后現代道德[M].莫偉民,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張永縝: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