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育美”模式下學前教育扎染課程的價值取向與構建路徑
作者:張 菡 周海坤 楊益凡
發布時間:2024-07-23 09:59:3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的扎染,其豐富的圖案和色彩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其制作工藝和流程能充分體現勞動素養和動手能力,能夠促進幼兒審美能力和勞動素養的發展。幼兒審美經驗的獲得需要在探索世界、獲得直觀感受的實踐基礎上進行,而勞動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之一,是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本研究通過將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構建“以勞育美”教學模式,讓幼兒能夠在扎染美工課程中習得一定的勞動知識、培養勞動素養,并激發幼兒最初對美的追求,形成幼兒初步審美趣味,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關鍵詞]扎染課程 審美教育 勞動教育 學前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2023年校級綜合教改項目《基于高校學前教師培養兒童藝術活動興趣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升研究》(編號:23JG39)。
引 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審美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內在要求。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藝術教育,不僅可以使孩子們擁有感受與欣賞、理解與創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促進幼兒心理各要素得到健康發展,使其自身各種因素得到平協與調衡;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能夠使幼兒自覺地辨認出何為“美”與“丑”,從而影響其價值選擇,引導幼兒向“美”向“善”,促進幼兒自身各種因素的和諧發展,成為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個體。
當前,審美教育受到了國家與社會的共同重視,我國在各個教育階段也都開展了相對應的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成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開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學前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審美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各方認可,多數幼兒園也都積極開展了審美教育。但受傳統觀念和當今社會大眾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幼兒的審美教育在實踐過程中不免暴露出諸多問題,集中表現在審美教育機制不健全、教學實施形式單一、缺少對審美教育目的的把握以及忽視了幼兒在審美教育中的表達和需求。審美教育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內容,也表明了審美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豐富審美教育課程資源、完善審美教育教學體系、轉變教學方式等方法拓寬審美教育教學途徑,加強審美教育在幼兒日常生活、玩耍和學習中的滲透,以改變當前審美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使審美教育能夠真正實現其教育目的,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作家阿·托爾斯泰曾說:“孩子們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藝術的,就像對空氣和水那樣,要用手去摸——這太涼了,或者是太燙了。”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在于審美經驗的獲得,審美經驗的獲得來自幼兒的實踐活動,而勞動作為實踐的一種形式,是幼兒獲得審美經驗的重要途徑。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和技能,不僅是“生活”使其然,而且與幼兒體力、智力、道德和美感的發展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審美經驗的積累要靠兒童進行大量的實踐來得到,長期積累的經驗會對兒童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視野產生影響,對兒童的審美心理構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與成人在審美過程中體驗美不同,幼兒的審美活動需要直觀地去感受,其審美能力的發展和審美經驗的增長都需要在實踐中實現。幼兒的藝術欣賞活動是以對美的感受作為活動最核心的目標,而這種審美感受的獲得必然需要幼兒的親身參與和體驗。當前的審美教育主要以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為主,缺少藝術作品的創作,幼兒在獲得審美經驗、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沒有做到生理和心理的統一。因此,為更好地實現幼兒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情感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全面發展,讓幼兒能夠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審美經驗,使幼兒能夠更好地感知美、發現美、創造美。本研究將勞動教育融入審美教育中,借助色彩與圖案具有一定審美吸引力、制作技法蘊含勞動要素的扎染為課程載體,通過手工扎染制作這一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構建“以勞育美”的教學模式,提升勞育與美育教學效果。
當前幼兒園扎染課程的教學現狀
1.蘊含著一定的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要素
在對以往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多數幼兒園在課程開展時,能夠首先通過游戲或者作品欣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審美興趣。如讓幼兒對扎染作品進行觀賞,引導幼兒思考扎染的圖案像什么,以此引起幼兒的審美興趣。在欣賞扎染作品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理解色彩與圖案豐富多樣的扎染中所蘊含的美。同時,扎染中所蘊含的文化、歷史和當地人民美好的向往等因素能夠讓幼兒享受到扎染所帶來的美的體驗,并在扎染所蘊含的“善”的感情滋養下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和社會。在當前幼兒園開展的扎染課程中,幼兒園雖未明確說明其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夠看到或多或少的勞動教育因素,如部分幼兒園讓幼兒自行接水并浸泡染物,或將扎染復雜的捆扎技巧簡化為用橡皮筋、小木棒等物品來對織物打絞成結等,都對幼兒的勞動技能學習和勞動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忽視了幼兒自身的審美創造力
美育基于寓教于樂的思想決定了整個審美活動的過程是自由且自主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審美主體沒有被脅迫或強制參與的性質。扎染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中獨特的染色工藝,老師往往會按照傳統白族扎染的藍白二色為主色的標準和其扎染圖案進行教學,對不符合白族扎染制作工序和隨意上色的行為給予制止,這就限制了幼兒想象力的自由發揮,因此幼兒不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對美的認知與理解。幼兒對藝術的欣賞不是根據科學依據進行判斷的,而是作為欣賞者與欣賞對象之間最直接的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這種感受應該是用來滿足幼兒自身的審美需要,而不是滿足教師的教學活動目標。在這種單一以傳承為目的、忽略幼兒本身需求的價值取向下,幼兒園難免會出現教師主導的現象。教師為了使幼兒能夠把握好傳統扎染的文化內涵,可能會對不符合其預期要求的答案進行否定,從而限制了幼兒的審美想象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因此幼兒無法獲得自身所需要的審美經驗。
3.割裂了扎染教學活動中的“勞”與“美”
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了美”,可以說勞動教育和美育的內在關系是互相促進和包含的。“勞”與“美”作為扎染活動過程中不同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貫通,但當前幼兒園在設計扎染課程時,通常將其運用到幼兒園美工課程中,在設計課程目標時僅僅注重了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進而將課程重點放在了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上,這就忽視了扎染制作這一過程中幼兒所需要進行的勞動,忽視了扎染教學活動中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割裂了這一過程中的“勞”與“美”。
“以勞育美”模式下學前教育扎染課程的價值與意義
1.將美感的培育寓于勞動教育之中,以勞動創造藝術品,以藝術品培養審美,激發幼兒最初對美的追求,形成幼兒的初步審美趣味
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而創造了藝術品,反過來藝術品又進一步培養發展了人類的審美需要與能力。扎染獨特的色彩與圖案因素能夠讓幼兒對生活中的色彩與形狀充滿好奇與向往,進而引起對世界的好奇,以此激發幼兒對美的最初追求,形成幼兒初步的審美趣味,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幼兒在課程中,通過自己的手工勞動創造出蘊含豐富審美要素的扎染作品,扎染作品中的審美要素又反過來促進了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幼兒在欣賞扎染作品時,對扎染的圖案、顏色及其蘊含的意味有了領悟和把握,并根據大腦中扎染的意象進行加工,創造出自己認為“美”的扎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審美理解能力對扎染的審美要素進行領悟和把握,在勞動的過程中創造出了新的“美”,教師帶領幼兒完成課程設計和制作步驟,幼兒習得了一定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將美的培育寓于勞動教育之中,在勞動中感知美、發現美,也在勞動中創造美,這既實現了勞動教育,也引起了幼兒對美的初步追求。通過對扎染的審美來影響幼兒的思想,以扎染中蘊含的“美”來培養幼兒的高尚品格,最終達到塑造幼兒美好心靈的目的。
2.豐富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完善勞動教育教學體系;轉變教學方式,拓寬勞動教育教學途徑
幼兒對事物的接納不是功利性的,而是審美性的,課程只有在引起幼兒審美興趣的前提下,才能使幼兒從中習得知識和經驗。幼兒園課程資源是開發課程的前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是課程內容的來源和實施課程的條件保障,也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條件。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有必要選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塑造幼兒正確的世界觀,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幼兒。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教學課程資源,豐富勞動教育的課程資源,將扎染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在扎染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衛生打掃、物品擺放,拓寬勞動教育的教學途徑,以實際生活中對勞動技能的需要為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驅動力,將所需的勞動技能融入扎染課程教學中,讓幼兒能夠在喜歡的美工活動中習得一定的勞動知識,更好地實現勞動教育的教學目的。以幼兒喜愛的扎染為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使課堂呈現出“活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寓教于樂,以勞育美,以幼兒樂于接受的方式教授勞動知識,培養幼兒勞動素養,使幼兒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實現幼兒全面發展
以幼兒樂于接受的美工課程來開展勞動教育,這樣的方式使幼兒能夠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習得一定的勞動知識,樹立熱愛勞動的正確認識和尊重勞動價值的觀念。美工活動符合幼兒天性,能滿足幼兒的需求,讓幼兒在活動中體會到動手操作的樂趣。扎染課程以美工的方式開展,能夠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貫穿全程,并且扎染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力也促進了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幼兒在課程設計和老師的引導下動手制作,在這個過程中習得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幼兒勞動具有不同于成人勞動的內在性、非功利性、生活娛樂性的特點,幼兒勞動應當是幼兒樂意參與、內容生活化、滿足幼兒自身發展的勞動。這就要求幼兒的勞動教育必須在把握好內容設計,要能夠引起幼兒興趣、貼近生活,在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進行創設。扎染當中蘊含了豐富的審美要素,其鮮明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染力能夠引起幼兒的審美興趣,將勞動教育貫穿于扎染制作活動中,由此實現幼兒在愉悅中習得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勞動素養的目標。在制作扎染的勞動中受到扎染“美”的要素的感染,在挖掘并傳承本土文化的同時,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元素來培養幼兒的綜合審美素養,促進幼兒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提升、和諧發展。
“以勞育美”模式下學前教育扎染課程的構建路徑
1.感知美:以自理勞動感知美,以美孕育向善情感
自理勞動就是幼兒自己照顧自己的勞動,包括吃喝拉撒睡、吃穿住行用等方方面面,比如幼兒穿衣服、洗臉洗手、自己上廁所、取玩具并將玩具放回原處等內容,旨在通過勞動培養幼兒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習慣。通過自理勞動能夠讓幼兒感受當下事物,引發幼兒對世界的追問與思考,從縱向獲得對美的深刻感知。扎染活動的開展首先需要材料的準備,老師在課堂開始前把扎染需要用到的物品放在不同的區域,然后告訴幼兒扎染所需要的物品,并讓幼兒根據老師的任務和自己的想法拿取需要的物品。在扎染過程中,物品準備好后幼兒需要先在水盆中接水,并將用于扎染的布放置于水中進行浸泡和簡單的揉搓。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所拿物品放回到原本的位置。通過這個過程,幼兒便在無形中習得了物品歸納整理、簡單搓洗等技能。同時,幼兒在選取制作材料時,能夠通過對物品的對比發現什么樣的物品是美的;在欣賞扎染作品時,能夠通過對比發現什么樣的圖案、顏色是美的。在勞動的過程中,幼兒通過無意識的對比,對審美對象有了判斷,對不同物品所帶來的情感產生了不一樣的反應,這就引起了幼兒對美好事物的好奇與向往,引起了幼兒對美的最初追求。感知美有助于培養幼兒成為“生活的藝術家”,使幼兒能夠以審美的態度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世界,孕育向善的情感。
2.發現美:以園內勞動發現美,以美激發審美想象
幼兒園內勞動是指幼兒在幼兒園內進行的勞動,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引下完成幼兒力所能及的衛生打掃工作、擦桌子、簡單的農作等,旨在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并習得一定的生活勞動技能。幼兒在園內勞動時,對不同的事物進行探索、觀察、感受,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多個角度欣賞事物,從橫向發現事物不同角度的美。傳統手工扎染的染料通常選擇以板藍根為代表的植物所制,稱之為“草木染”,顏色豐富多彩。幼兒在制作傳統手工扎染時可以采用植物所制成的染料,這就需要幼兒親自進行采摘,并在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將采摘的植物制作成為染料。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在前期帶領兒童進行耕種,讓幼兒自己種植染料制作需要的植物,在培養幼兒農業勞動素養的同時,讓幼兒親近自然。幼兒在為了得到用于制作扎染顏料時所需的植物而進行采摘的時候便實現了美術課堂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幼兒能夠在自然環境中發現美。在用不同的植物制作染料時,幼兒感受到了大自然所帶來的色彩美,由此引起審美趣味、激發審美想象,這時幼兒就會用自己的理解對自然進行審美,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進而喚起對自然與未來的幻想。在扎染完成后,廢棄的邊角料和制作時產生的垃圾需要進行打理,那么這時老師就可以組織小朋友進行打掃,在和幼兒一起打掃時,老師也可以更好地觀察、記錄幼兒的表現,對之進行分析、評價與指導,從而幫助幼兒更好的養成打掃衛生的習慣,培養幼兒的衛生勞動素養。幼兒在對自己的作品、邊角料進行整理時,會去探索、嘗試怎樣擺放可以展現出更好的效果,幼兒在此時尋求不同角度下事物不同的美,自然而然就學會從不同角度感受和尋求事物的美。這一過程培養了幼兒發現美的能力,激發了幼兒的審美意識。
3.創造美:以手工勞動創造美,以美塑造完善的人
幼兒手工勞動的主要載體為幼兒美工課程,這對正處于手部精細化動作發展、頭腦發育發展關鍵時期的幼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美工不僅可以鍛煉兒童的肢體和頭腦,更對兒童的審美、創造力、注意力等心理要素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手工勞動中,幼兒將自己內心對美的認識通過扎染表現出來,表達出自己對美的理解,通過創造藝術品來創造美。扎染制作過程中很大一部分步驟鍛煉了幼兒的手工勞動能力,幼兒需要用繩子、皮筋等工具對布匹進行擠壓、縫線、纏繞、捆扎等。這一過程對幼兒精細化動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幼兒親自動手,習得了扎染技巧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捆扎技能,鍛煉了精細動作。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出不同的扎染技法,用不同的捆扎技巧偶然地制作出不同的圖案,激發了幼兒的創造熱情,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審美能力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幼兒在進行扎染制作時憑借著自己對美的理解,發揮審美想象和創造天性,大膽地對染物打絞成結,并大膽地根據內心想法上色,色彩與圖案的結合能調動起幼兒的審美趣味,使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感知美、發現美、創造美。幼兒將自己的內心想法通過扎染制作表現出來,勾勒出自己內心豐富多彩的童心世界,傳遞出幼兒豐富的精神世界。借助扎染多樣的圖案與豐富的色彩,既表現出了幼兒對于美的認識,也實現了藝術創作與情感表達的統一。
結 語
幼兒審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審美經驗的積累,而審美經驗則需要幼兒在探索世界的實踐過程中通過直觀的感受來獲得。扎染這一傳統民間工藝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美學因素,能夠憑借其豐富的色彩和多種多樣的圖形來提高幼兒的審美素養,其相對復雜的制作過程也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幼兒的勞動素養。將勞動這一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貫穿于學前教育扎染課程的全過程,不僅可以將幼兒美感的培育寓于勞動當中,而且還可以豐富幼兒園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課程資源,有利于通過制作扎染這一幼兒樂于接受的方式培養幼兒的勞動素養、審美能力,讓幼兒能夠在制作扎染的過程中以自理勞動感知美、以園內勞動發現美、以手工勞動創造美,更有利于通過將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實現扎染制作過程中的“以勞育美”,激發幼兒最初對美的追求,由此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兆紅.基于動漫的幼兒園藝術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吳玲.陳鶴琴幼兒勞動教育思想探要[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130-134.
[3]趙韓玉.基于審美能力培養的兒童繪本設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4]安志超.幼兒藝術欣賞活動的案例分析與教育建議[D].沈陽師范大學,2016.
[5]彭麗媛.幼兒園審美教育實踐中的本土化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1.
[6]白蕓.以勞育美 以美育勞——勞動教育與美育結合實施的思考與探索[J].福建教育,2019(38):25-26.
[7]楊玉玲.幼兒園開展裕固族傳統文化創意美工的積極意義[J].天津教育,2020(31):127-128.
(張菡:陜西師范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周海坤: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第四幼兒園;楊益凡: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中心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