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與路徑
作者:劉正杰
發布時間:2024-07-23 08:56:4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養分”,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提出了豐富教學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等措施,以促進高校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效融合,切實提高育人效果,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思政課 價值 困境 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4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青年項目結項論文(項目編號:2024QN135)。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高等教育肩負著育人和育才的雙重任務。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既承擔著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承擔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由此,本文從現實出發,深入挖掘高校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聯系與融合的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無論是“思想道德與法治”,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各思政課的核心目標都是為了培育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引導學生不斷吸收、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切實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能夠豐富思政課的教學案例和素材,還能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到多元價值觀、各種社會思潮、西方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位。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法自然、以人為本、自強不息、親仁善鄰、和而不同等優秀價值理念,以及奮斗精神、勞動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等精神標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對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價值。
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
高校教師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以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是革新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渠道,也是時代賦予的教學命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對中國的進步發展以及世界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應該從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而高校思政課就擔任著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和使命。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落實堅定文化自信的育人要求;是引導大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與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行時空銜接與迭代的重要方式,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出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受部分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盲目推崇西方價值觀念,僅關注西方文化,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若罔聞。該現象反映了這些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在文化內涵及價值上缺乏正確的認知。對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堅定、不自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對此,高校必須加大防范力度,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其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學習,并能夠從中汲取文化養分,堅定文化自信。
3.自覺踐行“第二個結合”,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既強調了“魂脈”,又強調了“根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將鮮活的中華元素融入思政理論,既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也是新的時代賦予思政課的重要任務,是第二個“結合”的本質要求。從歷史邏輯出發,正因為馬克思主義與巍巍中華文明相結合,才能不斷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
內涵豐富、論述深刻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強大的思想武器及科學行動指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導著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了新的文化使命。當前,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此大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意蘊,通過講好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及歷史性變革,可幫助大學生領會并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促使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學生靈魂深處扎根、發芽、開花、結果,使學生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因此,高校思政課必須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使其成為厚德育智的豐富資源,賡續文化根脈,提高高校思政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1.教學內容:深度融合課程有所欠缺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高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至關重要,缺乏深度融合是現階段教學的一大困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理論講授過多,對傳統文化的傳授則是蜻蜓點水,內容銜接生拉硬拽,與學生的專業、興趣等實際需要聯系不夠緊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中的創造性轉化不足,未能與思政課實現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從而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無窮魅力未能充分展現,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力不夠,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獲得感”不強,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詮釋、傳遞和革新。
2.教師隊伍:傳統文化素養有所欠缺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堂至關重要。當前,由于教師理論素養和師資培訓機制等原因致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堂的效果欠佳。
高校思政課教師普遍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但部分教師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體悟和研究,無法充分滿足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要求。少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客觀、理性、與時俱進地理解傳統文化的根本內涵,甚至出現了對儒家傳統文化全盤否定或者無限夸大的錯誤做法。
高校對于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大多是專業理論、師德師風、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講座及培訓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專題培訓相對較少。因此,思政課教師無法通過專題培訓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相結合的技巧,無法全面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3.教學主體:文化情感認同有所欠缺
隨著黨和國家、社會與各大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逐步開展和舉辦了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但是部分大學生對這些實踐活動提不起興趣,他們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情感上的認同。例如,在穿著打扮上,有的學生以身著國外名牌服飾為傲,忽視了中華傳統服飾;在飲食習慣上,喜歡吃西式快餐,卻忽視了中華傳統美食;在慶祝節日方面,流行過“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而對于七夕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興趣不高、參與度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忽視與漠視。除此之外,甚至有個別學生非常抵觸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不足。
4.教學方式:創新方式方法有所欠缺
隨著信息技術及網絡的迅猛發展,高校對教學方式方法創新的重視不斷加強,因而,也對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以課堂教學作為主體,輔之以影視作品、主題宣講、實踐活動,這是當前高校思政課的主要教學方式。而具體到實踐環節,大多采用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主題影片、鑒賞紅色主題音樂等方式,未能與當代大學生的學情相結合,創新力度不足,難以高效提升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育人功能。有的學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課堂與實踐教學缺乏有效銜接,只是將學生帶出課堂,而未真正將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元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有機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1.豐富教學內容,挖掘文化內涵
作為引導高校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和重要渠道,思政課堂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基于當前部分思政課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欠缺深度融合的困境,教師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時代價值,把中華民族講仁愛育情感、講大義明利害、愛國愛民、自強不息、天下為公等傳統美德自然融入思政課中,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要注意拒絕生搬硬套,應充分運用各種文化資源優化教學設計,尋找恰當的切合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凸顯新時代特征。
首先,做好整體部署和規劃。高校應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在制訂授課計劃時,根據高等教育需求充分挖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將其合理融入各門思政課中。可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起來,以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覆蓋面,并要有明確的制度細則與要求,使思政課教師充分認識自身職責,從而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提高融合教學的質量。其次,豐富教學內容。在精心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因地制宜,結合學校特色,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收集符合學情的相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系,并可以將其與思政課程相關聯,從而達到深度融合的目的。最后,充分利用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思政課要敢于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與地方公共文化機構合作,建立長期教育實踐基地,讓地方資源成為思政課程的強有力補充,以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在培育大學生文化素養、時代責任感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成效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師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特別需要一支集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儲備、濃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高水平結合轉化能力于一體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首先,最為基礎及重要的是,思政課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精準把握和理解教材,充分挖掘與教材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高校應構建教學、科研相互促進、校內與校外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養,使其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同時,可通過對科研項目的經濟資助,鼓勵和支持教師以科研反哺教學,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有效銜接、融合的方式,以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其次,扎實深厚的文化知識積累是思政課教師的必備素養。教師只有在深入了解和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在課堂上娓娓道來,應用自如。高校可通過集體備課、國學主體培訓、教學研討等活動擴充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其能夠更好地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規范,以及與當代實際相結合的時代特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發展,提升新時代思政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度。最后,思政課教師要時刻將使命感與危機感牢記于心。近年來,高校大量招聘思政課教師,目前已經充分實現了1∶350的師生比,解決了“量”的問題,接下來將會注重“質”的提升,對此思政課教師要有高度的緊張感和危機感,在日常學習中自覺補齊自身在文化積淀方面的短板,為提高教學質量夯實基礎。
3.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增強育人效果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氛圍,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營造結構與秩序、真實與自然、美與氛圍的環境文化,良好的校園生態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可以依托每所高校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背景,選取與之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其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如校標、校訓、校歌與校徽集中體現了學校的校史校情和文化底蘊,可以將其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過程。其次,高校要多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例如,以愛國主義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為引領,優化教育服務供給,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讓走廊“說話”、墻壁“育人”,從校園文化、班級文化、運動場等幾個方面著手,提升校園環境,讓每一角落、每一棵樹、每一面墻都能滋潤學生心靈,使得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除此之外,還要充分發揮校園櫥窗、宣傳欄和校報校刊等的宣傳、展示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校園中隨處可見,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氛圍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后,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衣食住行等相結合,借助中國傳統節日這個重要載體,開展傳統服飾、傳統美食的展示活動,以及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經典誦讀”,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文化教育融為一體,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4.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強化實踐教學
作為高校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環節,實踐教學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基于當前部分思政課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教學缺乏創新的現狀,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理論講授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采用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促使學生在知行合一中收獲感悟。
首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學生展示環節。學校要實施多樣靈活的實踐方案,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給其提供充分的展示機會。如:課前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讓來自祖國各地的學生通過圖片視頻、方言表述、才藝展示等方式展示各自家鄉的特色傳統文化;結合學情及社會熱點布置課后實踐作業,可以小視頻、美術作品、詩歌朗誦等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和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內涵與當代價值。其次,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視覺上的展現形式,組織學生集中觀看文藝表演,讓學生在觀賞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如:引導學生觀看《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花木蘭》《只此青綠》等節目,使其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和滋養。再次,教師還可以與校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聯合組織一些形式多樣、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實踐教學活動,深化學生的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以提升融合教育的有效性。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利用各種社交軟件及當下流行的多種APP為學生搭建學習交流平臺,開設與課程及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論壇,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視頻拍攝和剪輯,制作數字化文化遺產傳播視頻,對傳統文化進行可視宣傳。學校可舉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專題知識競賽,設置獎項,激勵學生積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動力,并啟發學生創新思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發揚光大。
結 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意蘊深刻,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課程改革的要求,需從多視角、多方面探尋兩者有效融合的具體方式。高校需探索二者高效融合的路徑,以提升思政課的質量與效果,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2]鐘柳,黃垌瑜,梁芷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探析——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發展系列之十五[J].廣西教育,2022(33):98-100+156.
[3]黃巖,朱楊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81-86.
[4]宋雪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3):61-62.
(劉正杰: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