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眉縣教體局全面加強和改進教研工作,持續深化全縣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研究質量和教師培訓服務水平,促進全面育人,促進教體事業提質創優、追趕超越,努力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構建教研工作新生態

(一)機構破立重組,凝聚教研工作合力

2021年,整合了原教研室和教師進修學校力量,在寶雞市率先成立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是陜西省首個集教師培訓、教育科學研究及成果推廣、教育信息化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研究為一體的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既是全縣教育質量提升的指揮部,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策源地和深化素質教育實施的主陣地,為加快眉縣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中心架構形成了以教學研究部為主體,教師發展部、學生發展部為兩翼,教育信息化部為保障的“一體兩翼一保障”的運行機制,實現了教育研究與培訓的優化整合。

(二)積極主動求變,完善教研工作體系

一是統籌協調、上下聯動,打造五級三類教研工作體系(縣、校、片區、教研(備課)組、教師個人五級,教研管理隊伍、專業指導委員會、名校+共同體三類)。教研工作范圍從組織、培育支持課程資源開發、課堂教學實驗、專業研修實踐、綜合評價改革等教研活動,覆蓋到所有學校、學科,串聯起所有教師,形成多級教研一體化建設、學段教研一體化貫通、學科教研一體化融合的眉縣教研新體系。二是創新校本研修模式。以新方案新課標實施為重點開展專題化、主題化、常態化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在研究學生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優化作業設計、解決教學問題、指導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了在課程目標引領下“備—教—學—評—育”融合發展的校本研修新模式。三是夯實教研責任,建立教研員“上領、下聯、橫輻射”責任區機制。加強教研員綜合考核,定期開展教研員述職述廉和考核評議工作,開展教研員評優活動。明確教研指導服務區域、學段,包抓學校和職責,包括:組織區域教育教學研討交流、團隊研修和課程教學培訓等活動。開展教學示范和指導,參與學校教研活動。圍繞建設縣域高質量教育體系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制約因素持續開展專題研究等。

(三)實施云帆工程,增強教研工作質效

實施教研員能力提升“八個一”工程,要求教研員每學期精讀一本教育類書籍并撰寫一篇體會文章;每學年主持1項縣級以上科研課題;每學期承擔一次學術講座;每學期業務學習筆記不少于10000字;每學期完成1篇學科教學調研報告;每學期完成1節縣級示范課;每學年在省市級刊物發表或交流1篇教科研文章;每學期開展1次全縣性學科主題科研活動。通過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教研論壇、教育沙龍等交流活動,建設學習型、書香型教研中心,凸顯“服務、研究、引領”工作職能。

二、培基固本,強化研訓,提升教育發展軟實力

(一)圍繞質量核心,提升教師課程研究能力

聚焦質量,在各學段分類提高教師課程實施研究能力。一是通過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深耕“三個課堂”,大力推動“名校+”“名校長+”“名師+”共同體建設,2024年成立“名校+”共同體6個,“名校長+”共同體7個,“名師+”共同體18個。促進城鄉教師能力一體化提高。二是以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為抓手,完善幼小銜接工作機制,通過“自然野趣 陽光體能”主題下的“1+N”模式課程游戲化成果推廣應用,提升幼兒教師保育保教能力。三是依托教育部“國家級信息化標桿苗子校”3個“國家級優質專業”,提升職教教師精品課程實施能力。四是教研員結合縣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際,主動研究學校育人方式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等教育重點環節中的疑惑與困難,通過隨堂聽課指導、主題培訓、磨課上課、菜單式調研以及各類競賽活動,研培結合,不斷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

(二)深化課堂改革,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

立足縣域實際,緊盯課堂教學核心,傳承發展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的教育價值,深入實踐眉縣“四為課堂”教學改革。圍繞學生“核心素養”,以“四為”(想學為前提、會學為目的、學情為基礎、自主為方式)為理念依據,以“四化”(目標具體化、知識問題化、過程互動化、評價多元化)為教學策略,以“四問”(學生有興趣嗎?學生有閱讀嗎?學生在思考嗎?學生有訓練嗎?)為評估原則,形成了“導—學—探—評—練—思”六環節教學模式(“導”指將知識問題情境化,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歸;“學”是指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知識的疑難點,提出問題;“探”是師生聚焦核心問題、不斷追問、建構問題系統;“評”是指師生共同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展示出來,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敢于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練”是檢測學生對學習過程產生的、已經合作探究的“知識問題”,在檢測中發現仍然存在的知識盲點,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最后師生一起“思”,歸納、演繹知識問題,使本節課的核心知識問題鞏固,扎根)。通過定期開展“四為課堂”理論宣講、實操培訓、現場會觀摩、研討會交流、成果會展示等,引導教師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使課堂充滿學生成長的氣息,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三)加強課題研究,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

提出“問題即課題、研究即過程、解決即結果”的研究思路,實現了“校校有課題、人人有專題”的課題研究工作常態。教研中心在做好省市縣三級課題的基礎上,旨在打通課題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舉全縣教研之力,深入開展“眉縣好課堂”“作業革命”“成志教育”等優秀教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活動,讓教師在研究中得到提升。近兩年,申報立項陜西省教科研規劃課題49項,市級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結題60項,特教學校縣域培智教育“六個一”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獲全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三、以人為本,培根鑄魂,彰顯教育發展好成果

(一)堅持立德樹人,打造德育精品示范工程。立足大思政建設,進一步發揮張載祠、扶眉戰役紀念館、李達故居等縣域德育資源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書香養德”、“真情潤德”、“行動立德”、“課堂蘊德”、“攜手弘德”、“儀式育德”、“榜樣承德”“基地載德”八大德育主題精品工程,以生為本,構建全員育人、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齊抓共建的德育工作格局。

(二)堅持實踐育人,打造勞動教育新體系。以“勞動教育+”育人機制為基礎,構建“研學旅行+勞動教育”為一體的綜合體驗式育人體系,和以“研學旅勞檔案”為載體的學段貫通式中小幼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推行“必修+選修”“普及+提高”模式,促進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教育場景融合,通過勞動教育優秀案例觀摩、校本課程評選、勞動實踐周等活動,激發勞動教育育人功能。眉縣職教中心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成功創建為省、市級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每年累計開展研學旅勞活動30余場次,惠及學生2萬余人。

(三)突出學生為本,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負責全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劃、開展與實施。制定印發了《眉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發展規劃》《眉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點》等文件,明確了工作方向和要求。二是加強隊伍建設。組建了全縣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團隊。82名教師參加寶雞社會心理服務線上培訓并通過考核。開展暑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不斷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強心理測評。建成眉縣心理健康綜合管理系統平臺,每學年對中小學生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測評,科學監測學生心理健康動態,“一生一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對發現問題早干預、早治療,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12345”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陜西教育、陜西素質教育等多家媒體報道。

(四)抓住改革關鍵,提升生本評價研究成效。一是生本評價一體化。堅持幼小初高一體化統籌評價,構建“跨學段、跨學科、跨學校、跨城鄉”四級四跨評價格局,密切學段銜接,推進各學段一體化教學、一貫性育人、全過程評價。堅持“教”與“學”一體化統籌實施,推進“以學生為中心”課堂評價觀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二是生本評價多元化。緊扣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學生道德素養、學習素養、身體素養、志趣素養和創新素養納入評價體系,持續開展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生本評價具體化。在德育評價上,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施學生德育成長評價。在學業評價上,以落實“雙減”促提質為重點,將評價效果指向學生發展。在體育美育勞育評價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專項成果”評價辦法,保障學生充分發展、個性發展。在科學教育評價上,聚焦加法,架構學前段保持好奇心,小學段厚植科學精神,初中段鼓勵探索創新,高中段支持專項發展,中職段引導技術改創的全學段評價體系。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眉縣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研工作,不斷提升教研工作水平,在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等方面持續用力,以高質量教育發展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奮力書寫“學在眉縣”的美好畫卷。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