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海邊,望波濤洶涌,心中會升起曹操“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壯志情懷;站在山巔,心中會涌起“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觸景慨嘆;彳亍在秋之末的原野,會有“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秋之遐想;每日經過主題為“奮飛”的校園雕像前,我都會有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血脈僨張的沖動。

愛文字的人,其內心是敏感的,有時真的會有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脆弱。讀一篇小文,看一本小說,或欣賞一部電影,觸動心懷的情節,常會讓我淚濕沾巾,甚至淚流滿面。我時常懷疑,擁有如此細膩情感的如我一樣的男人當一名教師是否應該值得慶幸?

初登講臺時,面對幾十雙眼睛,心底的緊張總會被聰慧的學生看穿,他們目光里含著溫暖和體恤,甚至會遞來紙巾,讓我拭去額頭的汗水。我帶著他們一起晨讀,一起遨游知識的海洋,與他們一起品評異域風情,一同讀大洋彼岸外籍老師的來信。我把諸多感悟碼成文字,見諸報端,與學生共同分享印成鉛字的喜悅。學生的心是純潔的,他們用對生活和外面世界的好奇編織起鄉村孩子的夢想。他們問我天安門的廣場有多大,頤和園是否真如歷史課本上那般,外國人是否與我們不一樣……與孩子們共同呼吸,共同進步。一屆屆的學生迎來送往,黑發染霜,自己已不再年輕,而學生依舊笑稱我是“十八歲的少年”。

文字是心靈的清泉,是心聲的流露,它折射著一個師者的情懷和追求。雖然它未曾帶給我物質的豐饒、生活的富裕,也未曾給我帶來世俗的艷羨眼光,但是它卻能為我帶來最誠摯的心懷寫照。懂者自然知,知者自然懂。它一如歌曲《葬花吟》的靈動飄逸,又如歌曲《歷史的天空》的蒼涼悲壯。它穿越宇宙的蒼茫,探求未知;它飛越思想的遠山,行走天涯。有文字相伴,如知音在側,低語淺吟中聽春風春雨,看墨綠如海,賞秋色如氈,望冬雪如銀。四季之歌,時時入耳,歲月輪回,天地變幻,如山之迭連起伏。文字之妙,亦如漫步山巒間的行者,個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曉。

教學日久,與學生交流愈多,心中被激蕩的情感自然愈多,那種因情因事觸發而想去寫點東西的激情也一發不可收拾。無論是一蹴而就的長篇抑或字斟句酌的短章,于己都如親手種下的秧苗終于結果,敝帚自珍的憐惜只有自己能領悟。與學生共享這些文字,他們驚訝于我對中國方塊字的執著,也感動于我十年磨一劍的苦樂。于是,少年驛動的心,與我共有戚戚情懷。

時光更迭中,白駒過隙,悄無聲息,唯文字承載著光陰的腳步。幾多次,想起朱自清先生二十多歲時寫就的《匆匆》。燕子、楊柳、日子,有形的,無形的,不經意間,已是悄然帶走的記憶印痕。昨日已不再,今日正倏然飛逝,明日或許會在蹉跎中又已如昨日。頭涔涔而淚潸潸中,連影子也沒有留下,案幾上的文字卻見證著逝者如斯的匆忙。

師者一生,少了世間的煩瑣與聒噪,多了幾分平和與寧靜。菁菁校園,雖有案牘之勞頓,但多了思連八方的遼遠;課堂上,聽學生瑯瑯書聲的雋永詩意,看學生揮斥方遒的豪邁情懷,聽學生《少年中國說》的意氣風發,我眼前燃起希望之火。是他們!傳承著東方古老民族文明的火炬,經久不息。是他們!在鮮血染紅的旗幟前莊嚴承諾,氣貫如虹。師者一生,文字流過心靈的河,澆灌著自己,也浸潤著一屆屆的學生。言語無聲,卻以直抵心扉的力量叩擊靈魂。歲月無言,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讀懂了責任與擔當的千鈞內涵。

師者一生,或許有些許遺憾,然而,回首往事,讀文字留下的印痕,記憶如潮,旋律回旋。往事如昨,穿越時光的隧道,我依然站在講臺上,如十八歲的少年,誦讀著經典詩篇。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魯西新區陳集鎮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