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學校的文化建設,是衡量學校整體水平和辦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學校品位、塑造學校形象、尋求特色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戰略支點。學校的文化積淀越深厚,內涵就越豐富,特色就越鮮明。開展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育人功能、提升學校品質、培植學校精神、厚實學校辦學內涵,有利于增強師生的歸屬感和對學校的認同感。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內生的過程,是一個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的過程,需要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榆林高新第一小學秉承“儒雅文化”,以“關注生命成長 奠基幸福人生”為辦學理念,以“文化立校、文化立人、文化立行”為辦學策略,以“新教育十大行動”為抓手,以落實“雙減”為重點,堅持“強化管理,深化改革,聚焦課堂,‘五育’并舉”舉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打造教師素質與學生素養同步提升、教育質量與辦學特色全面彰顯的“儒雅文化”品牌。

一、用心創建書香飄逸的“高雅校園”

校園環境具有潛在的教化功能,校園環境的“文化味”濃不濃,影響著教書育人的氛圍。

學校堅持“經典文化打造‘高雅校園’”的文化建設主題,從環境建設入手,創設一個無“儒”不入、無處不“雅”的校園氛圍。三石文化、墻壁文化、樓梯文化、走廊文化等環境文化從色彩、內容到呈現方式都洋溢著儒雅氣息。班級名片、國學文化墻、大型孔子雕塑、《論語》巨幅卷軸等,無不彰顯“儒雅文化”特色。“以德育德 以愛育愛”的校訓,時時提醒師生重德、樹德、立德、守德,實現愛的傳遞。墻上“以儒為魂 以雅為行”八個大字時刻告訴學生們要養成“講雅言,踐雅行”的良好習慣,不僅要做到“言正、言明、言真、言美”,還要做到“行安、行端、行善、行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儒家思想格言,讓師生時刻呼吸著傳統文化的空氣,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學校構建了“三三三”文化育人模式,讓學生徜徉在清新高雅的書香校園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與書為伴,快樂成長。上學前三十分鐘,利用校園廣播播放《新教育晨誦》的經典小詩,實現詩文育人。課前三分鐘,帶領學生聆聽經典歌曲、吟唱《新學堂歌》、靜坐一分鐘,為有效課堂奠定基礎。《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安靜、傾聽”是持之以恒培養的好習慣。每間教室外的“三好墻”(讀好書、寫好字、作好文),一班一特色,一月一更換,展示班級閱讀成果,幫助學生實現從閱讀到“悅”讀的跨越。

二、潛心涵養“至愛篤行”的“儒雅教師”

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時刻與文化同行,用其淵博的學識、儒雅的談吐和高尚的追求感染、熏陶學生。這樣的教師站在講臺上,就會散發出智慧的光芒,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恒久的力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校長要先做好班子成員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儒雅校長”要努力做到“四有”: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以提升教師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有思想的人,以提升教師文化修養;做一個精通業務的人,以提升教師學術修養;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提升教師的智慧和教育水平。而“儒雅教師”須抓住五個字:新、快、實、細、精。“己不正,不能正人。”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只有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博雅的師者,才能培育出博學的文雅學生。

20240716110032654-19-65a6d.jpg

學校堅持以“136”黨建模式為統領,不斷強化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努力涵養內外兼修的“儒雅教師”。以“1+N”作業管理模式為突破口,以“工作坊”為引領,強力推進“目標導引+任務驅動”導學練評一體化,努力構筑新教育理想課堂。依托教師成長“四大工程”(讀書工程、“領雁工程”、“青藍工程”、幫扶工程)促進同伴互助,以強帶弱,逐步實現整體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通過班主任講壇、班主任經驗交流等活動,有效提高班主任隊伍的綜合素質。“尊重”是“儒雅教師”的核心素質,通過營造“全員尊重”和“尊重全員”的氛圍,培育“師師尊重,師生尊重”校園文化,探索“修學教研一體化”校本研修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師德師風演講、培樹榜樣引領、考核機制激勵、讀書分享會等舉措,不斷提升團隊的師德及師能,轉變教師的認識和理念,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敬業精業的優秀品質,著力打造外表優雅、內涵博雅、談吐文雅、舉止典雅、氣質高雅的教師團隊,以高素質的“儒雅文化”隊伍促進“文雅學生”向著高素質發展。

三、盡心培育“禮正敏行”的“文雅少年”

以“儒雅文化”為引領,培養禮正敏行、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子,是學校在教育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體現。

一方面,堅持“五育”并舉,本著“具體、真實、成長”的學生觀,立足“儒”,突出“雅”,寓教育于活動文化之中。主要建構起三大活動文化:一是常規活動。如“講雅言、踐雅行”學雷鋒實踐活動,是學校堅持開展的特色德育活動,該活動豐富了學雷鋒的內涵,天天學雷鋒,日日做好事。近年來,學校還堅持開展愛心義賣活動,全校師生將義賣善款用于圖書購買并捐贈給結對幫扶的農村小學。二是節日創意活動。每到紀念日或傳統節日,學校都會開展富有新意的教育活動。如教師節,感恩手勢舞表演;國慶節,唱響《新學堂歌》;孔子誕辰紀念日,祭拜先賢讀書系列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校本特色活動。通過“三禮”(入學禮、成長禮、畢業禮)“四行”(儒雅閱讀行、儒雅藝體行、儒雅禮儀行、儒雅智慧行)“五節”(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英語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探索出符合校情的“3+3+N”課后服務模式,圍繞“儒雅文化”,研發了七大校本課程體系,即“雅德”紅色課程、“雅知”拓展課程、“雅耕”勞動課程、“雅新”潛能課程,“雅行”禮儀課程、“雅藝”審美課程、“雅動”健體課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通過文化育人、活動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全力培養新時代“文雅少年”。

四、誠心培樹“同頻共振”的“和雅家長”

教在學校,育在家庭。學校通過家長培訓、家長沙龍、專家講座等形式,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促使家校成為教育合作伙伴,形成育人合力。充分挖掘家長優質資源,成立“家長服務中心”,開設家長課堂,組建家長志愿者,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邀請家長參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研討各類家校教育問題,以親子閱讀展示為突破口,融洽親子、家校關系。借助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和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的讀書節活動,師生、家長共讀共寫共賞,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通過培樹榜樣,評選“和雅家長”,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生態環境,在互學互鑒,互促互進中悟育兒之道,盡育兒之責,享育兒之樂,共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儒雅文化”建設豐富了學校文化的內涵,讓校園文化充滿靈氣與張力,潛移默化浸潤著每一個孩子的童心,讓每個鮮活的生命都閃閃發光。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高新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