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激發教師能動性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在全面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改革中,“縣管校聘”為教師資源配置帶來了新動能。陜西省自2014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意味著曾經各學校的“孤島”局面被打破,編制、崗位、人事調配等納入“一盤棋”管理。但是,交流輪崗下“聘”與“用”主體的轉變,也給學校管理、教師職業發展等帶來挑戰,“輪什么”“怎樣輪”是亟須回答的問題。本期刊發“雙減”政策背景下西安市雁塔區教師資源配置的調研報告,從雁塔區改革實踐中探尋區域內師資均衡配置的優化路徑。


在建設教育強市和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背景下,2020年西安市雁塔區開啟了教師“區管校聘”試點改革,2021年全面開啟了教師“區管校聘”改革,并在“雙減”背景下,深入推進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以此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扎實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筆者就西安市雁塔區“雙減”政策推進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和交流輪崗進行了深入調研,系統梳理了教師“區管校聘”和交流輪崗的背景、政策與特點,呈現了教師資源配置的調研情況,分析了教師流動與教師聘任、編制、職稱晉升和薪酬待遇、學校管理等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從而提出優化教師流動與管理的建議與方略。

一、背景與調研發現

(一)現實背景

為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和交流輪崗政策,作為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手段,旨在解決城鄉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師結構性失衡問題。《教育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中提出,加強縣(區)域內義務教育教師的統籌管理,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礙。《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均提出,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為貫徹中省市文件精神,深化雁塔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西安市制定出臺了《西安市教師“區(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與《西安市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的實施意見》等。

(二)調研情況

從2022年9月開始,西安市開展大面積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2023年8月,筆者對西安市雁塔區進行教師交流輪崗的部分小學和初中展開調研,調研學校涵蓋普通校和不同屬性學校(是否屬于教育集團、學區等),調研對象注重全覆蓋和多樣化,包括不同學校的100位中小學校長、副校長、中層管理干部和教師代表等四類調研對象。

對于教師“區管校聘”和交流輪崗的各項舉措,85%的校長、教師表示“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不同學段、不同職位和不同屬性學校存在顯著差異,普通學校校長和教師的認同度高于優質學校。

對于學校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順利程度,95%的試點學校校長、教師表示“非常順利”和“比較順利”。不同學段校長教師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小學的認同度高于中學和一貫制學校。

對于學校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扎實程度,90%的校長教師表示“非常扎實”和“比較扎實”。不同學段、不同職位和不同屬性學校校長、教師的認同較為一致。

二、當前推行“區管校聘”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一)教師聘任制帶來的局限

在“區管校聘”政策下,教師任用是教師與學校建立的聘用關系,教師的“聘”和“用”保持一致,存在于一個學校主體中。在參與交流輪崗的情況下,教師“聘”與“用”的主體發生轉變,相應的管理職責也發生分離,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校管理教師產生困擾。

(二)教師編制制度帶來的局限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形成了學區、教育集團等新的學校樣態。但是,目前政府機構的教師編制管理辦法仍然以單體學校為單位核算、確定和配置,且編制的核算數據更新不夠準確、及時,導致教師資源不能及時有效地調配,也影響現有教師資源在學區、教育集團內的充分交流與共享。

(三)教師職稱晉升與薪酬待遇的落實

教師職稱晉升是對教師專業能力、工作狀況、業績成果等的全面考核,與每一位教師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西安市教師交流輪崗政策規定:“將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參與交流輪崗工作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與晉升,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評選、評優選先等的條件之一。”旨在將交流輪崗工作制度化,形成激勵機制,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功利化”的色彩,會導致教師參與交流輪崗的真實動機偏離政策設計的初心和教育發展的主旨。交流期間,考評主體會發生改變,由于校際的各種差異和職稱晉級的名額分配等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職稱晉升和薪酬待遇,進而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和交流輪崗的實效性。

(四)交流輪崗給學校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

學校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師參與交流輪崗,相應地,學校的教學工作崗位、任務安排、年級組與教研組工作等都要進行調整,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校教學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在教師交流輪崗常態化的情況下,教師流動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考慮整體持續發展的方向與核心,還要考慮人員流動和變化帶來的新情況和新訴求。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特別是校長交流輪崗,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管理的整體風格和學校文化的傳承發展。

三、落實教師“區管校聘”和交流輪崗的主要舉措

(一)深入推進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改革

西安市雁塔區在2020年8所學校試點的基礎上,2021年9月起在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全面推行了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一是精心組織,系統管理。2020年成立雁塔區“區管校聘”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并下發了切實可行的教師“區管校聘”工作實施方案,堅持“指揮不越位、指導不包辦”,建成區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學校按崗聘人、教師有序流動的用人機制。二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通過定期召開中小學、幼兒園校長會議,進行正確引導。同時,結合區域實際,出臺并修訂完善了多項管理制度,如《西安市雁塔區教育系統教職工年度考核實施辦法》《西安市雁塔區教育系統實施績效工資增量的指導意見》等,確保政策規范推進、有效落實。三是堅持跟蹤,量化考核。要求學校對已聘用人員進行量化考核,鞭策教師突破自我、提升專業素質,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對于納入落聘管理的人員,指導他們通過跟崗學習、培訓重新步入相應的工作崗位。

(二)優化區域內教師資源達到配置均衡

一是開展調研,有序開展教師聘用工作。自2022年起,雁塔區按照“統籌優化、校內調整、按需配比”的原則,實施了分流教師、整合學校等一系列舉措,在教育系統內現有編制總量不變的基礎上,盤活教育系統編制,積極協同區委編辦對全區59所中小學的編制進行優化調控。各校(園)根據核定的編制數,制訂符合本校(園)實際的“三定方案”。成立學校競聘工作領導小組,制訂競聘方案,扎實開展競聘工作。建立教師編制“總量控制,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盤活教職工編制,滿足區域教育與學校改革發展的需求。二是深層剖析癥結,突破“區管校聘”難題。按照“統一標準、分類核定、總量管理”的原則,2023年根據學校規模、班額、承擔的教育教學任務等情況,堅持“科學設崗、優化結構、按崗聘用”原則,對全區公辦中小學、幼兒園、職中共計80所單位的教職工崗位重新進行了核定。將崗位設置與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嚴密結合,出臺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方案,加強聘期考核,加大評聘力度,在進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同時,確保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取得成效。

(三)積極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

結合雁塔區實際,出臺了《關于印發西安市雁塔區2023—2024學年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2022—2023學年教師交流輪崗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對交流工作的政策要求、程序、期限、管理辦法、交流人員條件等作出明確規定,促進校長教師隊伍的有序流動和全區域統籌。

1.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形式。交流輪崗形式主要包含區域內校長交流輪換、骨干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具體實施主要分為:在城區,基于學區和教育集團,推進干部教師跨學區、教育集團交流輪崗,努力實現學區、教育集團等區域內全覆蓋,開展區域內“名校+”教師交流;在遠郊,開展教育特派員支教幫扶和實施“三區”人才計劃。2023—2024學年,教師交流558名,其中542名教師進行了區域內“名校+”教師交流、13名教師赴周至進行“教育特派員”活動、3名教師赴藍田進行“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專項活動,交流人員中一級以上職稱和“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均不低于交流輪崗總人數的30%,推進了優質教師資源的共享、資源配置的均衡。

2.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條件。校長層面,交流輪崗對象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正副校長,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6年的正副校長原則上應進行交流輪崗。如果有特殊情況不能交流輪崗,可以暫緩,但一般不得超過9年。

教師層面,交流輪崗的對象為凡男50周歲、女45周歲以下,且在同一所學校任教滿6年的專任教師均應進行交流;新招聘教師原則上首先安排在薄弱學校任教2年以上,并納入本校教師交流工作計劃。

3.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保障措施。將交流輪崗工作與教師校長隊伍的結構優化和學科建設相結合,與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與教師的合理補充和培訓提升相結合,與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和崗位聘用相結合,進一步激發教師校長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校長教師在校際合理有序流動,縮小校際差距。

四、優化教師“區管校聘”與交流輪崗的措施

在深入推進與落實“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政策優化、專業支撐和學校管理等方面綜合施策。

(一)政策設計層面,盡快完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政策保障機制

從教育人力資源配備與調整方面探索更為均衡的教育人力資源分配思路與路徑。針對一線校長、教師的呼聲與建議,借鑒省內外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完善和優化相關政策設計與配套支持,進一步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將校長教師從“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在交流輪崗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索,既可以在教育集團、學區內和單體學校間流動,又可以通過名校長、名師開展兼職指導、擔任教師培訓與研修導師等多種方式進行。可以開發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網絡平臺,建立優質校長、教師資源數據庫,梳理和匯集校長教師的專業、特長等優質資源,暢通供校長教師反映交流輪崗需求的網絡通道,推進學校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雙向選擇”。

充分考慮參與交流輪崗教師的實際訴求。加強政策引導,使參與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能夠從意識上強化對政策的價值認同,同時考慮校長教師的基本需求和合理利益訴求,關注教師在交流過程中的歸屬感。完善激勵機制,通過政策傾斜支持,吸引、鼓勵校長教師主動參與交流輪崗。完善監測評價機制,不斷完善區管校聘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評估、激勵和問責機制。

(二)專業支持層面,切實加強研究和培訓支持

切實加強政策研究和教師培訓支持。組建專業研究團隊,整合學術研究和中小學一線實踐資源,分析研討實際問題,總結提煉典型經驗。

研發和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專題培訓。聚焦“雙減”政策在推進中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面臨的核心問題,委托專業培訓機構研發專題項目,推動校長教師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三)學校管理層面,積極開展政策宣導和文化建設

學校要采取各種措施落實“區管校聘”,激勵校長教師自主自愿參與輪崗交流。引導校長教師充分認識交流輪崗對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對自身專業發展的獨特價值。

積極培育開放的公平競爭和交流輪崗文化。學校應秉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尊重共贏的工作理念,積極培育開放接納的交流輪崗文化,強化互相學習、密切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組建和優化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共同體,形成內驅機制,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深入推進“雙減”政策。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陜西省縣域內教師統籌配置與跨區域調整制度機制研究”(立項號:SGH21Z17)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