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結合 強化學生信息責任意識
作者:張志虎
發布時間:2024-07-16 10:33:4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初中生是信息時代的“數字原住民”,他們從小接觸、使用各類信息技術。在享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帶來的各種便利和機遇的同時,他們也不得不面對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問題,一些不良的現象和不道德的行為如暴力、色情、信息詐騙、網絡犯罪等也在互聯網上傳播。在中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如何將學生培養為一名合格的數字公民,如何使學生在面對龐雜的信息時能夠進行正確的分辨和利用等問題,這不僅是信息科技學科教學的需要,也是信息社會的需要。
一、義務學段信息社會責任的內涵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信息社會責任是指個體在信息社會中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具體而言,初中學生的信息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認識信息社會風險,增強信息安全意識
生活在信息時代,要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要認識到信息科技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一是信息超量且真假難辨。人們經常能夠接收到大量且復雜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來自社交媒體、新聞網站、論壇、廣告等。其中大量虛假、錯誤的信息會讓人們難以分辨真假、優劣,從而影響決策和判斷。二是惡意軟件導致網絡安全隱患。互聯網是開放的世界,但技術漏洞或配置不當都可能被網絡黑客利用,造成安全隱患。三是過度依賴網絡導致網絡成癮。由于家庭缺乏關愛、溝通,加上學生個體自控能力差和社交需求等因素,部分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學生會選擇在網絡世界里尋求安慰,導致網絡成癮。學生只有認識到信息社會的風險,才能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形成信息安全意識,防范網絡安全風險。
(二)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一方面,良好的上網習慣可以幫助自己控制上網時間、避免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社交媒體,從而保持身心健康,實現網絡與現實生活的平衡。此外,可以通過定期更新系統和軟件、安裝殺毒軟件、使用強密碼等行為習慣增強個人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降低網絡安全風險,保護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另一方面,良好的上網行為習慣,如尊重他人觀點、保持禮貌、不惡意攻擊等,可以幫助個人在虛擬世界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個人的社交技巧和溝通能力。
(三)遵守信息社會規則,踐行信息社會責任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人們活動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遵守網絡社會規則和踐行信息社會責任是每個網絡用戶應盡的義務。第一,要領悟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對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自覺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的意識,認識到自主可控技術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第二,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發布和傳播違法內容,維護網絡秩序。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不盜用他人的作品和創意。第三,在網絡交往中要誠實守信、公正客觀。不傳播不實信息,避免誤導他人,營造良好的網絡社會氛圍,構建和諧文明的網絡社會。
二、初中段信息社會責任培養存在的問題
教學目標不明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信息社會責任教學目標不明確、不清晰,沒有明確劃分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任務。小學生對網絡世界充滿好奇,但他們的判斷力相對較弱,更需要學習如何文明上網、尊重他人、保護自己的隱私等。初中階段則可以進一步深化這些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網絡行為的后果,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單一。在信息社會責任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偏重理論講授,缺乏實踐操作。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傳統的講授方式,側重于向學生傳授網絡道德原則、信息安全法規等理論知識,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真正理解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缺乏互動討論和案例分析,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思考,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無法從他人的見解中獲得啟發和借鑒。
課業壓力較大而忽視培養。在初中階段,學生面臨著繁重的課業任務,包括各學科的作業、測試和考試等。一些學校信息科技學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更多地關注于技術技能的教授,沒有安排充足的時間來深入探討信息社會責任的相關議題,學生在課后也很難騰出額外的時間來深入學習和思考信息社會責任的相關問題。
三、初中段信息社會責任培養的策略
(一)以主題活動強化責任意識
圍繞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信息社會責任內容,通過討論、實踐、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相關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索,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應用網絡信息知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舉辦網絡安全周主題活動,通過網絡安全講座、網絡安全技能競答和網絡安全挑戰賽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開展數字足跡追蹤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追蹤自己一周內在互聯網上的活動軌跡,通過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數字足跡,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網絡世界中的行為對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影響,增強他們的信息責任意識。舉辦數字公民宣誓儀式,讓學生在莊嚴的氛圍中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數字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信息社會責任。
(二)以情境案例教學明確法律底線
信息社會責任涉及網絡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規范等內容,可以通過情境案例教學將法律條文與具體的案例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法律條文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和意義,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體和生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案例呈現—案例問題分析—法律條文解讀”,引導學生了解案例所反映出的信息社會問題,探究產生問題的原因,幫助學生合理使用網絡。例如在講解“網絡謠言的傳播與責任”時,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在社交媒體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給當事人造成不良影響”的情境案例和問題分析,使同學們認識到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是違法的,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情境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法律底線,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他們在面對各種網絡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三)用流程處理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
流程處理在組織管理、生產制造、社會服務等行業能夠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證質量、增強透明度的作用。一般來講,互聯網信息處理包括獲取、判斷、發布、反饋等環節。在培養學生信息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流程處理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問題,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針對辨識網絡信息真偽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收集信息—初步判斷—核實來源—交叉驗證—得出結論”的流程來進行判斷。針對網絡購物中的權益保護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選擇商品—查看賣家信息—閱讀合同條款—支付與交易—維權準備”的流程進行處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學以致用提升信息防范能力
信息科技課程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學生在課程中習得的信息素養和技能,應能夠運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實踐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應用、問題和實踐為導向,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例如在“識別并避免網絡釣魚”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要通過理論學習了解網絡釣魚的定義、手段和危害,還要通過實踐操作來識別釣魚郵件及其發件人的地址等內容。通過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信息防范能力,學會保護自身網絡安全和隱私,為他們在未來成為數字時代的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