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新技術的發展為教師獲取教學資源、革新教學方式和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提供了技術支持。例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輔助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和需求,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資源。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口語對話,增強學生的互動效果。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自動批改學生的作文、閱讀理解等作業,并給出詳細的反饋和指導建議。數據可視化技術能在分析學生的學情診斷數據的基礎上,協助教師進行數據分析和決策,并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數據化分析、可視化評估和即時性反思,為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因此,利用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已成為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求,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作為新時代的教師,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必須成為熟練運用數字技術的教育專家,在課堂教學的整個流程中實現數字場景賦能后的業務重塑與質量提升。

一、建立可視化評價模式,實現最優課前預習

通過數字技術,能夠實現評價的可視化,幫助學生進行最優化的課前預習或前置學習。在智慧學習平臺中,教師可以提前發布預習或前置學習任務,學生可以根據教師設置的前置性學習任務,使用圖文、音頻、視頻等方式提交自主學習成果。通過數字技術的全過程記錄、分析和處理,平臺可以即時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根據不同學習成果的量化評估,生成相應的學習反饋。此外,在智能批改技術的支持下,教師不僅節省了大量重復批改作業的時間,還可以對平臺智能批改后自動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了解班級學生面對不同知識點的學情變化,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學生也能根據作業的評價反饋準確了解自身薄弱的知識點,及時調整和優化預習內容,合理安排學習任務。

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然而,在傳統教學中,課前預習主要依靠口頭布置和學生自行準備,導致學生對預習任務的記憶不夠牢固,理解不夠深入,進而降低了預習效果。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獨立理解并完成預習任務的意識和能力尚需加強,導致教師難以了解并確保學生預習的有效性,這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應用,并建立了交互式學習平臺。該平臺允許教師提前發布包含圖像、文本、音頻和視頻的預習任務,并設置提交方式和截止日期,向全班學生和家長發送提醒。完成預習任務后,學生可以在平臺上運用個性化的方式,如文字、音頻或視頻來展示作業成果。人工智能系統會從多個角度自動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提供實時反饋,教師可以根據評估結果和反饋意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同時,學生還可以查看同組成員和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并進行評價,也可以對教師提供的預習資料進行多維度評價。此外,家長可以根據評價結果指導孩子,科學引導孩子改進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此課前范式實現了包括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小組評價及家長評價在內的“四位一體”評價機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取得最優的預習效果。

二、建立現代化互動方式,生成情境課堂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通常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開展知識點教學,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工具,整合文字、圖片、動畫等多媒體元素,呈現生動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引入各種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教學軟件和平臺,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進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創建多樣化的真實場景,如開展角色扮演、模擬游戲和實地調查等活動。此類活動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所學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新能力。總之,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搭建一個多元化的互動教學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以《棉花姑娘》一課為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或觸摸真實的棉花,獲得真實感受,對學習的主題有直觀具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棉花姑娘”的動畫形象,并通過添加配音使其更生動。接著,播放“棉花姑娘”自述的動畫片段,加深學生對人物的了解,再以“棉花姑娘”的身份向學生拋出問題,引導學生交流和討論。最后,設置“探尋神醫”的通關模式,創設層層關卡,和學生們一起踏上拯救“棉花姑娘”的“神醫之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顯然,信息技術能為教學帶來便利和支持,使教師以更生動具體的方式來展現知識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同時,教師還能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并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建議。

三、建立公平的互動環節,實現即時課堂反饋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公平的互動機會,實現即時的課中反饋。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功能來解決實際問題,如同步搶答、隨機抽選和全體答題等。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生可以利用設備進行搶答,如果答案正確,系統會自動給予學生或團隊一定的分數獎勵。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態度,還能確保每個學生有機會回答問題并得到認可和鼓勵。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隨機抽取的功能,在全班范圍內隨機選擇學生或小組來回答問題,確保每個個體得到平等的關注。同時,通過系統的實時數據顯示功能,教師可以立即了解學生的答題水平。

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為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創造公平的互動環境和及時的課堂反饋,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與此同時,每個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水平和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審美與創造”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之一,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因此,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堂公平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避免使個別學生在課堂中處于緊張的心理狀態,產生畏難情緒,為學生們建立“技”“情”兼備的舒適課堂。

四、搭建創新型展示平臺,拓展多元課后延伸

語文是一門兼具實用性和文化特色的學科,既要重視語言工具的應用,又要關注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在教授語文時,教師要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通過創新型的展示平臺和各種課后拓展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文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展示與交流的機會。例如,在教學《四個太陽》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立體呈現創作的作品,同時通過即時互動和在線溝通等形式,讓學生之間深入交流。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還能推動協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開展。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數字資源,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例如,提供在線課程、自主學習評價、學習社群、數字學習資源等,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選擇和互動方式。同時,通過在線測試等手段,實時診斷、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在課外拓展環節,教師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在線調查和數據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研究,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與成長。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也在不斷創新。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警惕新技術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和挑戰,比如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等。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導和監管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設備,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素質,持續研究和深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不斷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學模式。

“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展望未來,信息技術將在教育領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未來的教育信息化將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倡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法,更注重教師的數字素養能力提升,更關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革新,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和發展。對于教師來說:一方面要增強發展意識,提升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通過新課標傳遞新型教學觀念,逐漸突破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此外,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也將邁向更高的層次,這將有助于為每個學生提供最合適的學習方法和資源。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持續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積極探索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不斷優化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經開第八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