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如何將評價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西安湖濱學校全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標《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自主研發并實施“陽光評價體系”,以游戲化晉級規則強化過程評價,以“自畫像”方式改進結果評價,以信息化工具為載體完成數據采集與分析,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建構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校摒棄了以學業水平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聚焦核心素養,通過兒童化語言和校本化整合,形成了涵蓋“4個學段、3大領域、6個維度、12個基本點、426個觀測點”的立體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學校堅持實施正面評價,通過量化評價動態更新學生“自畫像”,描繪其成長軌跡,記錄點滴進步,及時反思改進,建構多元開放的成長路徑。

學校通過導向性、階段性、任務性、即時性評價,將學生、教師、家長與社會納入評價主體,實現多主體參與的家校社協同育人。

學校自主開發信息化評價工具,將線上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全過程數據匯聚,強化過程評價。同時,兼顧各地區不同生源、不同師資及不同類型學校的個性需求,對評價工具進行平臺式架構,確保指標框架、觀測點、各項權重等均能自定義,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生長”應用模式。

聚焦應用,促進學生成長學校發展

學校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調節等作用,讓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形成良性互動,形成了“行為觀測—實施評價—數據采集—智能分析—結果反思—改進行為”的閉環式雙向驅動機制,而區域化應用平臺、評價數據庫、“萬能卡”、“心愿卡”、數據智能分析及預警機制等功能為地區教育生態治理、學校管理決策、教師因材施教、學生心理健康、生涯規劃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共同構建陽光育人生態。

伴隨著“陽光評價體系”的深入實踐,學校已形成由陜西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張舉范為總顧問,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劉天才、西安文理學院博士陶琳組成的理論建設團隊,由西北大學教授袁新瑞領銜,西安市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中心綜合部部長宋巖、墨蘭數據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唐杰參與的信息化開發團隊,以及由學校領導層、各推廣使用學校的校長、骨干教師加盟的實踐應用團隊。2021年,學校的“陽光評價體系”入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2022年5月,“陽光評體系”獲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6月,完成教育部教育管理與改革專項課題研究項目“德體美勞教育過程性評價框架研究‘子課題’德育過程性評價案例研究”;11月參加全國區域教學成果展播;12月在全國教育評價第二屆學術年會上作經驗分享。

推廣經驗,帶動區域教育評價改革

學校于2017年9月著手構建“陽光評價體系”,2018年11月完成整體架構,2019年3月進入實踐應用階段,2019年12月“陽光136”應用程序上線,形成了線上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的立體化模式。2020年4月,學校召開第一次推廣交流會,“陽光評價體系”進入推廣提升階段。

自《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發布以來,學校線上、線下接待來自新疆、江蘇、山西、甘肅等全國各地的學習交流團隊,為超過一千所學校分享經驗。2022年,西安市長安區教育局將“陽光評價體系”推廣工作納入學年工作計劃,制訂《“陽光評價體系”三年推廣計劃》;學校與長安區同時成為陜西省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單位,“陽光評價體系”進入區域化推廣階段。2022年12月,學校將問卷調查、學生評教、走班選課、學業水平評價數據分析、勞動與社會實踐線上評價等諸多功能融入評價工具,開發人臉識別終端,方便學生在校進行數據錄入。

目前,“陽光評價體系”實踐學校已涵蓋五個省、三萬多名學生,預計2023年將覆蓋超一百所學校,讓十多萬名學生受益。未來,西安湖濱學校將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指導,不斷完善陽光評價體系,從信息化走向智能化,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為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湖濱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