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運澤:在探索中前行 在擔當中筑夢

張運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2020級本科生。連續2年獲國家獎學金,作為獲獎代表登上《人民日報》;獲感恩中國近現代科學家獎學金、畢業生特等獎學金、優秀畢業生標兵等十余項榮譽獎項。主持與參加兩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提名、“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等10余項國家級獎勵。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篇,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授權3項。擔任領航學長和朋輩導師,幫扶600余名學生學業進步。擔任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成員,聯合創作《永不消逝的電波》等10余部原創紅色劇本,帶動5000余名學生“沉浸式”體驗黨史校史學習,獲中國青年報等30余家媒體報道。   

夢起西電,心懷報國之志。時間回到2018年4月,張運澤還在讀高一,正在觀看本周的《新聞周刊》,享受著忙碌學習生活之余的放松時光。然而這次,他的心境發生了些許變化?!爸信d進口受到制約”一時之間,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道,激起社會各界的愛國熱情。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2020級本科生張運澤談對新時代西軍電人的見解

從那時起,他心中便暗暗下定決心,要為我國在電子信息領域突破“卡脖子”難題貢獻自己的力量。他還記得,高考成績公布后填報志愿時媽媽曾對他說:“兒啊,你從小就稀罕研究數學,咱挑著數學相關專業報吧,正好媽同事的閨女正讀數學專業博士呢,到時候還能帶帶你。”然而,張運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在與父母深入溝通后,他毫不猶豫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志愿放在了首位,并堅定表示不服從調劑。他深信,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努力學習知識,增長本領才干,就能為國家的電子信息領域貢獻力量。

筑牢根基,揚起創新之帆。初入大學校園時,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校長強調,如果學生們想成為科學家、知名學者和技術精英,一定要先夯實數理基礎和學科基礎這個“地基”,才能筑起核心競爭力這座“大廈”。因此,在大學期間,張運澤高度重視專業基礎。他給自己設定了嚴格的學習標準,堅持當天的問題不過夜,即使需要學習到深夜,也要確保理解當天的難點。然而,這種學習方式有時會影響他第二天的課堂表現,導致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在與老師交流時,他表達了對專業選擇的困惑,甚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老師告訴他,有些專業課難度確實較高,不能完全理解是正常的,并建議他嘗試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這樣的學習方法有助于理解。遵循老師的建議,他開始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學習效果得到了顯著提升。

正是因為專業基礎的深厚積累以及持續不懈的探索精神,他50余門課程成績均在90分及以上,連續三年綜測成績和學業成績為專業第一。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努力的回饋,也是國家對他的激勵和認可。這份榮譽使他有幸作為獲獎代表登上《人民日報》,以此激勵更多青年學生奮發向上。

張運澤對母校所提供的廣闊科研平臺滿懷感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其卓越的科研環境和豐富的雙創資源,為他搭建了實現科技夢想的舞臺,讓他有機會在科研競賽中展示自己的才華。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2020級本科生張運澤參加“挑戰杯”競賽

張運澤說,回憶起自己大學四年的科創經歷,最難忘的當數“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備賽過程,這是一段充滿曲折而又幸運的經歷。當得知團隊獲得省級銀獎的消息時,他和隊友們面面相覷,啞口無言,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傾注了無數心血的項目可能就要止步于此,失去了進入國賽的資格。那天,實驗室里沒有了往常的歡聲笑語,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壓抑的沉默。

然而,幸運的是比賽出現了轉機。通過參加“創青春”相關活動積累積分,可以獲得直接進入國賽初審的資格。作為團隊的負責人,張運澤立刻在備賽群里組織起“國賽直通車”的準備工作,但隊員們的回應并不積極。于是他私信隊員了解情況,發現大家對項目的未來大多持悲觀態度,因為要在考試季連續近一個月完成任務,才有機會出線,而且即便出線,還要與省級金獎的項目爭奪進入決賽的資格。

為了激發團隊的斗志,張運澤給大家講述起優秀校友們從創業初期的艱辛,一步步成為行業領袖的故事。他一邊布置“國賽直通車”打卡任務,一邊帶領團隊對省賽的失利進行復盤,細致地對每一項材料進行核查和打磨。他清楚地記得,他分別為技術文檔、PPT、策劃書、講稿建立了一個文件夾,每一份材料都有不同打磨版本,從“最終版”到“最最終版”,再到“至尊最終版”。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不僅入圍了“國賽直通車”,還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闖入了總決賽,并獲全國銀獎。那天晚上,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體驗到因為興奮而徹夜難眠。

除了“挑戰杯”競賽,他還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將其作為檢驗自己能力的舞臺,獲得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提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優秀結題等十余項國家級競賽獎項。他注重提高科研素養,參與到實驗室科研項目中,發表核心期刊論文一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兩項,授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三項。   

明德篤行,擔當時代之責。半部電臺起家,長征路上辦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延綿著中國高校的紅色根脈。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張運澤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他注意到,過去有一些同學對黨史校史的學習興趣較低。于是他思考,能否找到一種更適合年輕人的方式來學習黨史校史。

在一次與朋友玩劇本殺的過程中,他靈感迸發:劇本殺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與紅色文化結合起來應該會獲得不錯的效果。于是,他立刻行動起來,與小伙伴們組建起團隊,開始研究“紅色+劇本”這種新穎的模式。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從實地采風到查閱史料,從劇本創作到內測打磨,他們的處女作,也是學校首部原創紅色校史劇本《永不消逝的電波》問世了。

得益于學校為團隊提供的試點支持,劇本推廣初期便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已經帶動5000余名學生“沉浸式”體驗黨史校史學習,并獲得了中國青年報、人民網等30余家媒體的廣泛報道。

一路走來,張運澤得到了很多學長學姐的幫助。懷著感恩之心,他希望能做一個傳承者,盡己所能,發光發熱。他擔任學業小導師、朋輩導師和領航學長,不遺余力地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與競賽經驗,開展講座十余場,參與人數達一千余人。除此之外,他還聯合創立Star星創科技社團,引領學弟學妹參與到創新實踐活動中。在他看來,這都是有趣而有意義的事情。

在大三時,張運澤獲得了多所院校的推薦免試研究生通知。面試時,一位老師的話令他記憶猶新:“你做的研究很扎實嘛,不愧是西電的。”這句話讓他對母校的自豪感瞬間爆棚。最終,他決定前往北京大學繼續深造,在燕園繼續展現西電人的風采。

電波不息,志在千里。在未來的征途中,張運澤將以更加果敢的步伐,勤于探索,勇于擔當,向著他的電子信息強國夢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