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沉睡’了10年的科創‘種子’被充分‘喚醒’,在這片沃土落地生根,釋放出無限可能!”7月10日,說起成果轉化的經歷,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劉明感慨道。

在“三項改革”和秦創原各項政策的支持下,短短2年多,由該團隊創辦的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三輪融資,取得13項專利,研發的高品質電感器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儲能、電動汽車、5G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市場前景廣闊。

劉明團隊科研成果順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背后,是西安交通大學不斷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的探索。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中,西安交通大學堅持“四個面向”,以一流大學建設為抓手,以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為目標,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實效為核心任務,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探索“先確權、后轉化”的有效模式,不斷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和成果轉化積極性。

按照科技部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相關部署要求,該校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學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聚焦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為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吃下“定心丸”。

在此基礎上,西安交通大學從操作層面進一步探索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賦權工作,出臺了《關于科技成果自主實施授權許可的有關規定》,規定在不變更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可申請成果的使用權,并將賦權成果技術入股成立公司。在產業化取得成功、公司盈利后,成果完成人與學校辦理成果轉化手續,取得成果的所有權。該舉措進一步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加速了學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場。

“學校還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進一步簡化和明晰了科技成果轉化審批流程,理順了科技成果的體制機制,有效運用管理制度指導和推動教職員工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全面提升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西安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政策保障的基礎上,西安交通大學構建了開放靈活的“1+2+X”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其中,“1”是由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牽頭,負責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2”是會同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技與教育發展研究院兩家技術轉移支撐單位,負責方案的推廣與校外資源的對接;“X”是聯合校內外創新研究院、風險投資基金、雙創基地等,共同構成相互促進、互相支撐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著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想法到市場的諸多挑戰。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難點和痛點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結合學校特色開展了一系列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探索——

建設科技服務體系、打造專職科技經紀人團隊。為了讓高校科技成果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對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建設了“1+N+X”科技服務體系,打造了包含“市級技術轉移中心+區縣工作站+領軍企業工作站+飛地孵化器+校企聯合研發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院+成果轉化基金”的立體聯動創新驅動平臺。目前,該中心已在全國布局38個科創基地,將技術轉移科技服務和高校成果直接對接到市場需求第一線。近3年來,該中心累計在全國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4000余場,走訪企業1.3萬余家次,促成產學研合作金額超2.6億元。與此同時,該中心建立了一支64人的專職科技經紀人團隊,其中10人專職服務于高校教授團隊,54人專職服務于全國地方政府及科技型企業。

打造“概念驗證+種子+天使”孵化體系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引入158家金融機構,梳理專利及非專利存量技術成果3萬余項,建立了西安交通大學成果清單。近3年來,西安交通大學科技經紀人團隊走訪高校教授1600余人次,首批累計征集可轉化科技成果1200余項;孵化注冊科技企業203家,累計融資金額超過3.6億元。

一系列的創新探索,加快了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截至目前,該校已完成長期使用權賦權項目141項,涉及機械制造、高端裝備、能源動力、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孵化高科技企業140余家,其中絕大部分企業已獲得社會資本注資。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