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四個根基” 培育時代新人
——陜西省中小學“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建設實踐探索
作者:夏 波
發布時間:2024-07-11 10:31:35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核心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優化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路徑,著力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開創“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拓寬新領域,凝聚新共識,貢獻新智慧。
2019年以來,陜西省“大思政課”建設工作堅持筑牢四個根基,固守思想陣地,以先進思想引領人,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凸顯活動驅動,以特色活動提升人,培養思政教師隊伍;建構多樣課程,以系統課程培養人,形成協同育人的思政大課程;實踐新型課堂,以優質課堂鍛造人,發揮思政課育人主渠道的大作用。結合實際,陜西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拓展“大思政課”教育工作的新路徑,豐富新內涵。
一、堅持黨的領導,筑牢“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的思想根基
只有牢牢掌握黨對“大思政課”建設的主導權,學校才能真正成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堅強陣地。近年來,陜西省各級黨委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走深走實。以集中學習與自我研修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論著,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進“三進”工作的強大動力。其中,銅川市組織開展市委書記講思政課活動,各級黨組書記、教育局局長、中小學校長紛紛走進思政課堂,講思政課、講黨史、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掀起學思政講思政的高潮。該市各學校黨支部先后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等,引導廣大師生筑牢思想根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確保“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二、加強隊伍建設,筑牢“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的人才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為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水平,陜西省形成了“1+2”培養的體制機制。“1”指一個基礎,即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培訓;“2”指兩個驅動,即以活動、比賽驅動和以課題研究驅動。在加強教師專業培訓的基礎上,突出活動、比賽驅動和課題引領。
集體教研,以共同研討促提升。2020年,陜西開展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集體大教研活動,通過專家主旨報告、名師論壇、現場觀摩、集體備課、成果展示、教研員點評等活動,幫助教師明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從理論到實踐,從輸入到輸出,教師在集體研討中交流思想,共同進步。
學段教研,以互學互鑒促提升。2023年,陜西省開展了主題為“同上一節課,共研一體化”的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活動,現場展示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關于“樹立文化自信”的三節思政課,讓不同學段的教師感受到不同學段思政課的共性與特性,在相互學習與借鑒中,實現思政課教師一體化教研,一起成長進步。
城鄉幫扶,以協同學習促提升。在陜西省開展的2023年“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中,西安市組建了94個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思政學科省級專家走進了藍田縣、浐灞國際港、鄠邑區、高陵區,形成“五階段六環節混合式”行動模式,在城鄉教師協同學習成長中,探索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路徑。
思政練兵,以全員參與促提升。2019年以來,陜西省組織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這已成為陜西省思政課建設的亮點。在校級、區縣級、市級思政課教師“大練兵”的基礎上,開展省級展示活動,含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旨在通過開展集中備課、研討、培訓和展示,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賦能,實現思政學科和學科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課題研究,以解決問題促提升。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通過開展思政類課題研究工作,既推進了思政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又促進了教師從“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加快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2019年以來,思政類課題研究呈蓬勃發展態勢,教師的研究熱情高漲,從課程、課堂、教學、作業、評價等多角度開展全面研究,有效提升了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
三、建構課程體系,筑牢“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的課程根基
傳承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建構“鑄魂”課程。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既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上好思政課的寶貴教學資源。全省各地中小學用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遷精神等偉大精神滋養課堂,開展“紅色好課堂”教學活動和紅色教育基地的研學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和體驗,來全面提升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實踐性、針對性。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構“培根”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厚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在“第二課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設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已成為陜西省各地中小學的常態。校園里書法、蒲扇、扎染、臉譜、戲劇、吟誦、漢服、國畫等諸多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無處不在,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心靈,讓中華文明的千年根脈在學生心中扎根。
開展體驗與實踐活動,建構“增趣”課程。打造有體驗、有思考、有踐行的“大思政課”,是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客觀要求。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模擬政協社團、安康市漢濱初中高新校區紅領巾法學院社團、西安東廳門小學“無圍墻的思政大課堂”等,都在探索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斷豐富實踐形式,讓學生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運用網絡數字空間,建構“賦能”課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守正創新,創新思政課的“內容供給”和“輸送路徑”,讓互聯網成為思政教育的資源庫之一。西安市教科院開發“名師同步精品課程”,為學生線上學習提供優質資源。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第一小學“碼行天下”,強化數字賦能,把思政課、德育課搬上“云端”,讓思政教育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影隨形,讓思政課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建構“融合”課程。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實現跨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西安高級中學的“一帶一路 奔赴未來”,商洛市商州區第六小學的“打卡丹江濕地公園”、山陽中學的“生態秦嶺 健康生活”,西咸新區秦漢中學的“秦漢文化”等課程,將語文、地理、生物、歷史等不同學科與思政學科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校本思政課程。
四、創新思政課堂,筑牢“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的課堂根基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需要把握思政課本質內涵、拓寬思政課教學場域、創新思政課方式方法,努力打造有意蘊、有意境、有意思的高質量思政課。
明確具體要求,規范課堂。《陜西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對教學準備與設計、課堂組織與實施、教學評價與資源挖掘等提出了明確細致的要求,成為思政課教師開展教學的基本遵循。
完善教學評價,引領課堂。圍繞“評價對象、評價方式、評價標準”三個維度,將增值性評價貫穿課堂始終,來檢驗“大思政”的教育效果。西安市碑林區東廳門小學采用“雙師授課”,一位教師組織教學,另一位教師實施課堂觀察,使表現性評價更準確;通過掃碼查看“素養表現雷達圖”,使學生課堂表現更直觀。以評價結果反思課堂、引領課堂。
轉變教學方式,創新課堂。創新教學方式,深化課堂改革,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目前,案例式教學、議題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地呈現在思政課堂上,越來越多的思政優質課在全國獲獎。安康市漢陰縣探索出以“一統領、四融合、三結合”的“143”中小學思政課改革模式成效顯著,被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刊登在《教育工作情況》,成為陜西省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范例。
創新作業布置,延伸課堂。堅持守正創新,將課堂德育知識轉化到實踐作業,通過實踐作業找到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交匯點,把過去抽象的、空洞的、大水漫灌式的說教,變成了具體的、生動的、精準滴灌式的教育,注重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互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品質。漢陰縣“小作業 大能量”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德育作業案例,在全國推廣。
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我們應繼續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繼續筑牢“四個根基”,建設好新時代“大思政課”,持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