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33年以來,我懷著為學生健康成長負責、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的理想,扎根教育教學一線,深耕數學教育和德育實踐陣地,在用心探索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了教育教學理念和理想的逐步提升,提煉出了“三Yi”教學主張,創造性地實施了“一二三四”教師培養引領體系,優化了“五育”并舉的德育實踐措施,工作取得成效,并先后被評為特級教師、教育部領航名師、陜西省教學名師等。本文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從教學主張、管理理念和教育理想等三個方面進行交流,期望共勉。

一、我的教學主張

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提煉出“三Yi”(易懂、弈思、益志)教學主張。“易懂”,通過教師精湛的教學組織藝術、精練的教學語言藝術、精要的板書設計、精熟的網絡技術、精妙的問題情境創設、精巧的引導和啟發措施引領,使抽象的學科知識變得容易理解。“弈思”,通過教師創設的層次化問題情境和驅動性強的教學活動情境的引領,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互動互助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博弈,教學相長,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益志”,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再加工、再創造,對教學過程有效組織,并有機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元素,使教學內容和過程更有益于培育學生的思想品質,錘煉學生的理想意志。

在“三Yi”教學主張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易懂、弈思、益志”的教育教學觀念。

一是在“磨煉”中成長的學生觀。學生是具有豐富情感、個性和獨立人格的完整生命體,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學生是在“磨煉”中成長的人,適當的“磨煉”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二是合作培育與引領的教師觀。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及其未來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格品質;教師應該通過合作,與其他老師共同探究教育教學中的難題,持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三是素養與能力全面提升的學習觀。學習是學生吸收營養,積累學習和生活經驗,促進思維發展、品德塑造、人格健全、意志錘煉等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成長過程。

四是啟迪思維的課堂教學觀。高階思維課堂教學體現在對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通過對知識的建構,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及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充分體現知識探索、思維啟迪、過程體驗三位一體的現代教育特征。“教”應以助力、引領學生的“學”為核心任務,“學”應該是在教師啟迪和引領下,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探索發現、梳理歸納、實踐體驗的發展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協助者。

目前,“三Yi”教學主張得到了許多專家和同行的肯定,已多次在區域內進行分享,并在多省、市為骨干教師和高校學生執教公開課、示范課。

二、我的管理理念

(一)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學校是教師成長的搖籃

學校是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大家庭,我們要讓教師感受到家的溫暖。提升教師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教師群體心理素質,是提升教師自身職業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也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學生的必要選擇,更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學校十分注重教師的身心健康,關心他們的生活需求,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為促進教師發展,學校建立了“一二三四”教師培養體系。

明確一個目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打造一支教學態度勤勉、知識功底過硬、教學方法科學,能夠以思想引領學生、以真情溫暖學生、以知識提升學生的教師隊伍。

依托兩大工程:以“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分層培養。“青藍工程”側重于培養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名師工程”側重于培養對教學有鉆研態度、心態開放、關心教育動態的骨干型教師。

搭建三大平臺:利用課程化學習交流平臺、社團化共同體平臺、課題化研究平臺,幫助教師獲得專業發展,實現價值,使其在教書育人、教科研和學術交流等工作中更加自信和自覺。

打造四條成長路徑:“培、研、用、思”四位一體,根據不同需求搭建不同平臺,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呈階梯式發展。培訓為基,以培促研;研為引擎,以研助用;用為淬煉,以用引思;思為修行,迅速成長。

(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我們秉承“以德鑄魂,以智啟慧,以體強魄,以美潤心,以勞養性”的“五育”并舉教育工作理念,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是堅持“以德鑄魂”的德育工作理念。在德育工作實踐中,我們始終以情感為主線,以習慣為突破口,以實踐為載體,提煉出了“11336”德育工作模式。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三自兩健一情懷”。其中,“三自”指生活自理、行為自律、學業自覺,“兩健”指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一情懷”指家國情懷。通過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結合的原則,運用三條主線:黨委—德育處—年級部—班主任—科任教師—學生;黨委—團委—學生會(團總支)—班委會(團支部)—學生;黨委—德育處—年級部—家長委員會—家長—學生。利用六條育人路徑: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針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公民素養、理想情懷等開展德育工作,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二是堅持“以智啟慧”的智育工作理念。智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思維的培養是智育的核心,其關鍵在于知識的學習過程。結合高中生學習實際,我們提出了“六步有效學習法”。

1.制訂個人計劃。根據學習目標和課程進度,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習能力、時間和精力制訂詳細的“日、周、月”學習計劃。

2.課前自主預習。重視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培養,增強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中通過檢測預習效果,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自學水平。

3.課堂及時反饋。課中,將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貫穿課堂,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

4.課堂分層訓練。注重訓練內容的層次性和梯度性,既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拓展了應用能力和思維水平。

5.課后反思總結。課后,重點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知識,建構知識體系,提升數學素養。

6.課后學習延伸。教師提供一些問題或者拓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是堅持“以體強魄”的體育工作理念。體育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學校設置了足球、籃球、田徑等運動項目,著力保障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達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教育目的。

四是堅持“以美潤心”的美育工作理念。學校通過開設多彩藝術社團、舉辦藝術節活動等,注重“欣賞、體驗、實踐”過程,讓學生在欣賞中思考,在體驗中感受,在實踐中提高審美能力,促進自身對美的認知和理解,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

五是堅持“以勞養性”的勞動教育工作理念。學校以國家《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南,構建“課堂—校園”一體化的勞動教育實踐環境,創設“勤實踐、有技能、會創新”的成長平臺,將勞動教育滲透進課程體系、素質教育和生活實踐中,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我的教育理想

(一)把教育做成培養學生能力的事業

我堅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高中三年的學習,使學生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修復能力、學習成長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和思想完善能力。

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適應變化,如何持續進步。同時,我們更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培養其積極的心態、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具備追求幸福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無論面對何種挑戰,都能從容應對、勇往直前。

(二)把教育做成成就教師發展的事業

教師是教育的靈魂,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成長空間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我認為教師應該獲得專業成長的幸福、成就學生的幸福、發展學校的幸福、家長滿意的幸福。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培訓資源和成長空間,幫助他們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學校還要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讓教師感受到職業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愿意為學生的成長傾注更多心血。

(三)把學校建成富有活力的生命場

學校應該鍛造品牌、提升品位、提高品質。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家園。我們要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讓師生在這里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關愛,獲得幸福。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差異,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成長路徑。同時,我們也要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能夠安心從教、樂于從教。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新時代的我們恰逢盛世,必須堅定信念、練好內功、勇挑重擔、潛心耕耘,乘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東風,在基礎教育廣闊的沃土上培育出似錦繁花!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漢中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