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8年中央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中關于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作為重要內容,迅速引起了職教界和全社會的關注。在“中特高”建設背景下,文章結合高職院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分析其專業群建設思路和建設策略,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特高”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  專業群建設 策略

課題: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3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道橋專業群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3SZX388。


引  言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服務的領域較為廣泛,包括了路基、路面施工,橋梁施工,隧道施工以及其他附屬工程施工等,涵蓋了設計、施工、監理、造價等多專業領域,對于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開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能夠更好地對接交通強國的發展戰略,也能更好地適應當前交通基礎設施向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特高”的建設要求和特點

1.什么是“中特高”

“中特高”,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其中,“中國特色”要求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要具有中國特點,適合中國國情;而“高水平”則意味著在專業建設上要有較強的實力,較高的能力,要體現綜合性全面性。在“中特高”計劃中的高職院校,要以世界同類院校為參照,打造出地方龍頭、行業頂尖、國際一流的高職院校和專業。

2.“中特高”背景下對于高職專業群建設的要求

在“中特高”的建設導向下,其發展核心是建設有世界一流的專業或專業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選擇專業群的發展方向時,不能一哄而上,要結合國家戰略,即要主動服務國家的戰略部署,積極對接產業需求,要為國家戰略的落實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結合地方實際。結合學校基礎,即要結合學校現有的條件和專業基礎,在保證整體專業水平不降低的情況下,對于重點專業和專業群提高支持力度,科學謀劃專業群建設,使其穩步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3.“中特高”建設背景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的意義

基于“中特高”建設背景開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能夠充分對接交通強國戰略,對接道路橋梁工程領域發展需求,要更好地契合當前智能化數字化交通建設的發展趨勢,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的智能化轉型和數字化發展。要能夠在高職院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方面,以時代方向和社會發展要求為指引,更好地對接行業企業的龍頭和領先企業,使其能夠實現產學研深度配合,更好地適應當前企業對于高端技術型人才的發展需要,努力打造交通領域的人才培養高地,真正為中國制造的全球化進程提供人力支持。

基于“中特高”建設背景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目標

1.結合現階段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狀況

結合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發展現狀,基于現階段我國道路交通領域的發展現狀,數字化已然成為定局。對此要積極打造數字化采集系統,努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設計建造運行維護。交通運輸部在《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35年,交通基礎設施完成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天地一體的交通控制網基本形成,按需獲取的即時出行服務廣泛應用。我國成為數字交通領域國際標準的主要制訂者或參與者,數字交通產業整體競爭能力全球領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邁向制造業強國的必由之路,道路工程建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也需要對傳統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人才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進行重構。

從公路交通運輸企業的現實需求來看,交通強國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為交通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例如,各省公路局在推進道路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基于當前智能化發展戰略的部署,開啟智能化建設新篇章。要努力落實好高速公路建設,實施普通國省道快速化改造工程;要積極打造品質,智慧綠色公路。在公路交通運輸企業中,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智能化建造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建設的安全性,能夠為施工企業施工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成效的進步提供支持,這意味著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現場管理模式。而從企業的人才需求來看,企業對于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高。尤其要培養懂交通、懂技術、懂信息應用,并且具備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在此背景下,開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需要高職院校在制定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時,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對接。

2.基于人才需求和“中特高”建設要求的專業群建設目標

(1)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方面。要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準確對接當前交通運輸領域的人才發展需要,對接企業行業的現實需求,要將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進一步打造為服務社會,服務新時代,交通產業服務技術研發推廣的重要平臺,使高職院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的辦學能力、辦學質量、服務水平得到切實的進步與成長。

(2)在目標建設方面。第一,要積極探索合作思路,創新合作模式,比如,加強與當地的交通集團交通企業以及當地交通領域的龍頭企業達成深度合作。第二,要結合國際視野探索專業教育的新模式,在資源建設上,可以從國家、社會以及區域等不同角度進行資源對接,結合國家職業教育的精品在線課程,以及系列教材,對接區域高職院校實際需求,努力打造高質量課程標準,豐富教學資源進一步提升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的國際影響力。第三,要配足配齊生產設備和實驗裝備,努力打造綜合性虛擬仿真實訓室,更好地建設道路交通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開放實踐基地,打造國家級的高水平的專業化產教融合基地,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視野的實踐教學基地。第四,要做好資源整合,對接行業企業,社會以及專業群發展要求進行融合拓展,大力培養行業急缺的高技能人才,推動施工、檢測、維護、安全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提高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的社會服務能力。

基于“中特高”建設背景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策略

1.結合行業企業發展要求和區域特點產業鏈做好布局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緊緊抓住當前產業升級的發展機遇,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中,要重點基于行業發展趨勢。在專業群建設上,把握好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真正以智能化為方向,以數字化為基礎,以網絡化為支撐,打造起現代化的高職專業群建設體系,要在專業群建設中融入跨界理念,做好產業鏈布局,強化專業群建設,提升專業群建設內涵。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中,不僅要有核心專業級專業,還要配合土木工程專業,地下隧道工程專業,計算機網絡專業等,使其通力合作,形成智能建造專業群,更好地契合當前產業發展實際,形成彼此特色鮮明的、優勢互補的專業群結構,更好地完成彼此分工協作,實現優勢互補。

2.對專業人才鏈需求明確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

從我國高職院校的辦學歷程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辦學存在著封閉化問題。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幾乎長期處于一成不變的狀態,且人才培養目標較為寬泛,難以精準定位畢業生的作業方向和作業崗位。這也造成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難以有效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結合當前行業企業對于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可以發現,企業不僅看重畢業生是否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看重畢業生是否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是否能夠結合當前前沿技術知識,是否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從企業人才需求來看,需要畢業生具備適用多元化就業崗位的能力,從這一角度看,在高職院校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方面,也要對接企業的這一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優化調整。例如,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上,要契合當地的特色,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精準對接當地公路建設、橋梁建設、隧道施工、工程質量與病害檢測、公路健康檢測與病害修復等重點領域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要著力培養人才的專業能力,使培養的人才能夠掌握智能建造技術,學會智能養護,了解智能運維,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銜接智能建造技術鏈、創新鏈重構課程體系

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中,課程體系建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契合專業群特點和高職院校的產學研融合實踐,結合地區建設要求,對接崗位需要,努力建設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的融合鏈條。要能夠發揮行動導向、能力遞進的建設要求,真正以崗位能力為線索,推動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努力打造理論課程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的課程架構。要突顯多學科融合的優勢,能夠在課程上與企業行業的發展前沿相對接,能夠對當前乃至未來實際工程中的問題進行案例切入,增強學生的實用能力和創新意識,要不斷落實課程內容,準確對接行業職業的發展標準,例如,對于貴州地區的高職院校在開展道路橋梁工程專業群建設時,要重點結合貴州喀斯特山地地形,結合當地特色重構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內容。對于陜西地區的高職院校,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建設中,要重點結合黃土高原地區的地形特點,重構課程體系,還要結合當前技術發展趨勢,例如,基于當前智慧發展的現狀,加入智慧公路概論、人工智能基礎及一些新興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擴寬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的跨學科融合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要對接真實的工作情況,例如,結合梁橋、拱橋、懸索橋施工等不同的施工類型,進行多維度講解,提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1)在課程目標上

結合當前“中特高”建設背景,在高職院校開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時,要結合國家戰略發展要求、結合行業發展趨勢、結合企業對人才的現實需要,要以職業能力崗位需求為主線。在課程體系設計上,要構建起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核心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和優化。對于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來說,要結合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接行業標準,明確并細化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充分結合施工管理、施工測算及預算編制等各項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基本技能,成長為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2)在課程內容上

在專業群建設的大背景下進行課程內容改革與優化,要結合道路施工、橋梁施工、隧道施工及附屬工程施工等體系化內容做好統籌安排,并對接好施工建設、監理管理、造價管理及第三方技術服務支持等,使各領域內容都能在課程體系中顯現。在課程內容上,要能夠覆蓋整個道路工程施工周期,將課程體系與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相對接。在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中,要結合學科特點,結合專業優勢,明確自身的育人導向,對接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真正使行業企業充分參與,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高職院校要強化與校企合作方的配合,實現與對口企業的深度交流,多方聯系實踐資源,達到理論課程與實踐資源的優勢互補,更好地為學生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課程活動,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從而達成原定的育人目標。高職院校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需要教師對接當前行業企業發展前沿技術,積極吸納先進案例,挖掘先進成果,開發校本課程,提高學生今后的崗位適應能力。

(3)在教學過程中

在專業群建設中,要結合技術、方法、路徑等內容,做好實施,要改變以往應試教育模式下“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參與”的局面,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伴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師生身份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課程教學上,要進一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要使師生之間充分互動,并借助兩者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的進步成長。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中,教師的角色調整和角色定位極為重要,要能夠彰顯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推動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優化。要打造開放共享、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有激情、有熱情參與到課程學習中。要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課程教學中,要多方應用多媒體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起系統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實踐育人體系。要在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課程評價上

在課程評價上,對于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來說,構建完善的評價機制模型是保障其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這也為下階段的深化改革和創新實踐指明了方向。對于專業群內的課程考核來說,要在評價方法上做好豐富的設計與優化方案,既要引入過程性評價,也要對接終結性評價;既要對理論課程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學生的實踐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要為學生的全方位進步與成長奠定基礎。在專業群建設中,為了更好地評估專業群建設成效,還要參考來自學校、企業、行業、教師、學生等多方主體的評價。

4.基于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建設專兼結合教師隊伍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開展專業群建設過程中,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和師資素養與專業群建設效果密切相關。開展基于“中特高”建設背景下的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實踐,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豐富教師的執教經驗極為重要。這能夠使其更好地對接行業、企業的育人要求,也能夠更充分地以實現高質量社會服務為自身的發展目標。對此,高職院校要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高職院校需要打破社會領域和專業限制,要能夠從多方面引進專家和高級技術人才,使其作為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中的兼職教師,努力組建一支高素質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對于專職教師來說,要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為專業群建設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對于兼職教師來說,要充分了解行業企業的發展趨勢,充分掌握企業崗位對真實能力的需要,更好地在實踐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企業行業的崗位能力要求相融合,開展教育教學。通過組建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實現優勢互補,更好地推動一課多式的教學模式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中的有效落地,為高質量課程教學和育人模式的實施提供保障。

5.建立健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保障機制

由于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作為系統性工程,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因此,在建設專業群的過程中,需要職業院校基于當前行業企業的崗位實踐能力展開深入分析。要在產學研一體化格局下,推進校企合作的內涵式建設,以培養高質量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主線,推動產學研的有機配合,構建起緊密聯系的同盟關系,發揮校企雙方的各自優勢,不斷為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提供支持。要使企業導師與學校專職教師形成互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服務。

結  語

開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能夠更好地強化專業群整體辦學實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努力達成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好地服務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建設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的過程中,要積極打造一批科研和服務機構,組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科研和服務團隊。尤其在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方面要做好技術研發和推廣創新,搶占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的制高點,結合當前交通建設領域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標準、新設備做好研發,更好地為專業群人才培養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新華,李何.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J].科教導刊,2022(36):149-151.

[2]公晉芳.新工科背景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低碳世界,2022,12(3):193-195.

[3]劉凱山,周賀.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時代汽車,2022(1):103-104.

[4]劉潔,耿爽,趙夏清,等.“3+2”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以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1,50(12):145-147.

[5]曹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新型工業化,2021,11(7):27-28.

[6]郭紅兵.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2):34-38.

[7]仲崇奕,楊曉冬.中特高藝術設計專業集群教學質量管理理念的設計和探索[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2):133-134.

[8]郭天惠,向程龍.“中特高”建設背景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21):56-57.

[9]張志偉.高職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的初步探索[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30-32.

(段瑞芳: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