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而多元反饋評價思想則是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文主要從多元反饋評價思想出發,結合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評價主體、內容、標準和方法四個方面入手,對多元反饋評價思想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多元反饋評價  高校勞動教育  課程評價  體系構建

基金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五育并舉’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GH23Y299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輔導員研究)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路徑與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3JDSZ3101。


引  言

在“雙一流”建設和“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勞動教育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到各學科專業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勞動技能的基礎上,學會創造,增強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提升勞動素養。高校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在學校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將勞動教育貫穿到學生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為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多元反饋評價概述

多元反饋評價由教師、學生、學習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專家等多元主體參與,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多元反饋評價強調學習者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所取得成果都將被納入評價范疇,從而使反饋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針對性。

多元反饋評價包括教師反饋和學生反饋兩個方面。前者指教師在課堂上的自我反饋,即教師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反思和評價,主要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后者指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即學生對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前者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后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

多元反饋評價與其他評價方式相比,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優點。1.多元反饋評價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自信心。2.多元反饋評價采用多元化的反饋主體,能使學習者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從而形成多元化、立體化的反饋結果。3.多元反饋評價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反思過程。這種反思過程使教師能夠及時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糾正。通過反思,教師能夠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能力。4.多元反饋評價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5.多元反饋評價可以促進教師在課堂上提供更為豐富、有效的學習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構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目的

評價的目的是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課程目標達成度,掌握教學實施情況,分析學生學習效果,進一步明確改進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目的。

1.促進教師改善教學行為,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實現預期目標

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旨在檢驗課程目標達成度,促進教師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和把握,并通過教學評價結果指導教師改進教學行為。

2.幫助學生提升勞動素養

勞動素養是一種復雜的綜合素質,是指個體在參與社會勞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品質、態度與能力等。勞動素養的形成需要個體在參與社會勞動過程中不斷積累,因此,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不能僅靠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通過實踐來實現。通過構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地檢驗學生在勞動課程中所獲得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態度等方面的變化情況。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只有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積累勞動經驗,才能有效地提升其勞動素養。因此,高校要注重對學生在勞動課上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給予適當獎勵,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勞動素養。

3.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實現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實現,進而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全面發展。因此,構建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應始終遵循這一目標。首先,評價體系的構建要服務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并且要以實現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為最終目的。其次,要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分析高校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生的勞動素養需求和特點,以及學校提供的勞動教育課程類型和層次。以此為基礎構建出符合學校實際的課程評價體系。最后,評價體系的構建要有利于促進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進與創新。

4.發揮評價結果的導向作用,明確課程改革方向

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結果可作為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幫助教師明確課程改革方向,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結果可以作為高校在今后制定和實施勞動教育教學改革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勞動教育課程評價不僅為勞動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反饋依據,也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等提供了改進勞動教育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課程目標的認知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對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認知存在偏差,表現為:一是目標泛化,對勞動教育課程的目標不夠明確。“德智體美勞”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體要求,勞動教育課程要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多以學科知識為出發點,課程目標與學科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二是目標籠統,缺少對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從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設定情況看,目標設定呈現泛化、籠統、不明確等特點,缺乏對學生個性發展的評價。三是目標模糊,缺乏對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當前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設定不夠精準,缺少對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成長發展情況的評價,難以真正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不明確

價值取向是對課程內容選擇的價值取向、評價的價值標準及課程內容選擇與實施中的價值關系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價值取向是課程內容選擇的出發點,其主要內容是指課程內容所要實現的目標,它決定著課程內容選擇與實施的方向。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選擇和實施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即“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然而,在現實中,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選擇和實施過程中存在著目標不明確、主體不清晰、標準不明確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從而影響到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效果。

3.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體系不完善

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評價主體單一。當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主體主要是任課教師和學生,這兩個群體雖然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缺少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評價的能力,這就容易使勞動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無法提高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效性。二是評價內容單一。由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主要采用期末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甄別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但這種評價方式容易使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認識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教師不能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掌握情況。三是評價結果運用不充分。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評價結果運用也較為簡單,一般只會采用成績表的形式進行簡單的排名,而不會結合學生的實踐活動、勞動成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4.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程度較低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應該是由政府、學校、學生、社會、家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過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的主體多元化程度較低,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將其視為一種負擔,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勞動是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不應給予學生過多的關注,這種觀點使得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實施中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出現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

(2)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中,過分強調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與非學習結果的評價。由于學校是開展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工作的主體之一,學校往往將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課程評價的主要內容之一。從我國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實踐來看,學生學習結果評價在評價體系中占主要地位。

基于多元反饋評價思想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路徑

1.評價主體多元化

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通過構建評價主體多元化來激發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多元反饋評價思想要求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將教師、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發揮師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與此同時,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在設計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將其納入評價體系構建的整體框架中去。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應該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師是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執行者,所以在設計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教師在其中的作用,為其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此外,學生作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參與者,其在評價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如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勞動實踐來提高自身能力。另外,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還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公益團體等力量參與到勞動教育課程之中,進一步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2.評價內容立體化

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中,評價內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內容也應該逐步朝著多樣化、立體化方向發展。從以往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來看,其評價內容主要分為知識掌握程度、勞動技能水平、勞動素養水平以及職業精神品質四個方面,但是隨著多元反饋評價思想的深入應用,其評價內容也應該呈現出立體化特點。如在知識掌握程度方面,除了傳統的書本知識外,還應該包括實踐操作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等。在勞動技能水平方面,除了傳統的勞動技能之外,還應該包括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心理健康輔導等方面。在勞動素養方面,除了傳統的參與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之外,還應該包括信息化素養、創新創業能力以及職業精神品質等。

3.評價標準具體化

評價標準是對評價活動中被評價對象行為或結果的規定性表述,是對被評價對象的行為或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標準。傳統的教育評價通常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這一評價方式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和弊端。以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會導致學生為了達到特定的考試分數而去學習,從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技能的掌握以及對勞動教育價值的認同等。因此,在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所處階段等因素,將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標準具體化,在充分體現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標準進行制定和完善,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構建提供必要依據。

4.評價方法多樣化

目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方法存在單一性,評價方法與內容的選取未能達到課程目標,同時也未實現評價主體和標準的多元化。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方法上,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家長反饋等多維度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實現對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全過程的全面有效評價。教師評價即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家長反饋等多種形式。學生自評即讓學生對自己在勞動教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參與情況和勞動實踐情況等。通過以上方式,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為教師教學提供有效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互評即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彼此在勞動教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監督,從而提高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在互評過程中,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還可以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評價。家長反饋即讓家長對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反饋和評價,使家長參與到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中,從而讓家長成為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學習的指導者和監督者,督促學生認真對待勞動教育課程。

5.評價結果反饋化

在多元反饋評價思想下,評價結果反饋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將評價結果與教師教學相結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轉變,有效提高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在多元反饋評價思想下,通過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有效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發現勞動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有效呈現。通過對勞動教育課程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可以將不同類型的勞動教育課程進行有效整合,促進勞動教育課程多元化發展。其次,評價結果反饋化可以促進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通過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結果進行總結,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將問題解決,有效改進和優化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從而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提供重要依據。最后,將評價結果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通過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可以將其作為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依據,從而使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課程時,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育人功能。

6.評價功能社會化

多元反饋評價思想強調,在進行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還應該將評價功能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這主要是因為,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還要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觀,并且通過勞動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在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還應該將評價功能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將勞動教育課程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使勞動教育課程更具生活化,也更具有實用性和實效性。同時,這種評價方式還可以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勞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使學生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習慣。另外,在將評價功能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時,還可以促進學生與家長、社會各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因為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往往會面臨各種誘惑,而這些誘惑很容易對他們的思想造成影響。因此,在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評價時,教師應該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勞動體驗獲得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滿足,進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結  語

多元反饋評價思想是當前教育領域中比較重要的思想之一,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也需要從這一思想出發,通過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從多個維度進行評價,這樣才能保證評價體系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此外,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不能僅局限于單一的評價方式和方法,還需要結合學生實際需求、課程特點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因此,高校在構建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時需要將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在內,充分發揮多方力量。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從而為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殷世東.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與運行——基于CIPP課程評價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21(10):85-88+98.

[2]楊曄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完善措施[J].文教資料,2021(11):196-197+210.

[3]鐘兆天.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中評價體系的構建分析[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2(30):49-51.

[4]郭子涵,蔣薇薇.勞動教育課程多元學業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2):80-82.

[5]王冬陽.以多元評價為驅動 引領勞動教育高質量實施[J].遼寧教育,2022(6):71-74.

[6]劉運體.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評價的實施困境及優化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7):23-27.

(邱國婷: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