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納米材料科學家,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在納米材料與生物醫藥交叉領域執著求索;他是教授博導,引領學生在科學前沿不斷進行“以人為本”的創新;他是公司創始人,創立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促成果轉化服務大眾……他是西北大學教師樊海明。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3年度報告》發布,樊海明團隊創新成果“早期肝癌影像診斷特異性納米對比劑研究”入選2023年度優秀資助成果巡禮。此次入選是對該團隊在肝癌早期診斷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的充分肯定。

原始創新:找到肝癌早期診斷的“探照燈”

2019年,樊海明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肝細胞特異性的準順磁超小錳鐵氧體納米對比劑(MnFe2O4-EOB-PEG)。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下,這一材料高靶向性和高安全性被不斷實驗和證實。2022年,樊海明將該納米對比劑命名為“玵立顯?”。

“‘玵立顯?’通過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后會抵達肝臟,其表面的兩個靶頭像兩只手握手一樣與正常的肝細胞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在磁共振成像上‘點亮’整個肝臟,同時因為它不與腫瘤細胞結合,導致腫瘤在圖像上顯示為暗點。它就像一個探照燈一樣,幫助人們以可視化的方式發現病灶?!狈C鹘榻B。

MnFe2O4-EOB-PEG納米對比劑開發及磁共振肝膽成像

我國肝癌的發病人數非常高,而五年總體生存率僅有 14.1%,主要原因是肝癌發病比較隱匿,當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經處于中晚期?!艾F有的對比劑僅能診斷識別1厘米以上的病灶,而‘玵立顯?’可以高效識別0.5厘米,甚至更小的病灶。” 樊海明介紹?!澳芊裨诟缙诎l現病灶,是肝癌患者救治的生死分界線”。

為獲得大量、可靠的實驗數據,樊海明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合作,利用其磁共振成像設備開展大動物科學實驗,數據表明,“玵立顯?”可高特異性的靶向正常肝細胞,從而實現了早期肝癌微小病灶的精準影像檢出;其肝對比度較臨床特異性對比劑提高了5.8倍,可清晰分辨0.5毫米的肝管;肝膽期顯影也從15分鐘縮短到5分鐘,顯著提高了影像檢查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玵立顯?”還能夠通過肝膽代謝系統快速排泄,大幅減少了體內殘留納米顆粒帶來的潛在副作用。

這項研究不僅為肝癌早期發現提供了新的影像診斷工具,也為下一代臨床高性能肝膽對比劑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項目關鍵核心問題

天道酬勤,不負耕耘。扎實科研積淀和前瞻性的科學探索讓該科研成果成為世界前沿領域有力的“中國聲音”。2023年,團隊相關成果以“A Hepatocyte-targeting Nanoparticle for Enhanced Hepatobili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為題,以封面文章發表在國際醫學與工程技術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論文審稿人給出了高度評價“作者發展了新型的肝細胞靶向納米對比劑用于肝癌等疾病成像。除了盡快開展臨床研究,我想不出任何建議。”

落地秦創原:早日讓科研成果服務大眾

西北大學生物化工專業本科、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碩士、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交叉的學緣背景,讓樊海明的研究方向有著眾多的可能性。而下定決心義無反顧地投身生物醫藥領域,是因為2006年父親患肝癌時,作為兒子的束手無策。

“早診斷,早治療,讓更多的患者和患者家屬擺脫疾病帶來的痛苦,就是我做‘玵立顯?’的初心?!狈C髡f。

“玵立顯?”的研發讓樊海明團隊實現了從0到1的源頭創新。而一個新的醫療產品從科學實驗到臨床應用,還有太長的路要走?!叭绾巍畯?到無窮大’,真正用于臨床,真正造福國民健康,是我當下最關心的問題。”樊海明坦言。

學習醫藥領域法律法規、成果轉化落地、啟動融資工作,建設千人規模的生產工藝和質控體系……2018年,樊海明創立西安超磁納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公司正式落地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

“‘玵立顯?磁共振肝膽特異性對比劑’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我們預計在2026年將獲得臨床批件并開展臨床試驗。產品上市后,第一年預計生產20萬人份,第二年40萬人份,第三年80萬人份,累計經濟效益將超過14億元,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若擴展適應癥則市場潛力更大?!狈C鹘榻B。

“基礎學科需要產業支撐,才能走得更遠”,在樊海明看來,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是回饋社會和造福人類的最好方式,也能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澎湃動力。

“一直以來,我們的研究都以國外研發的臨床對比劑為標桿,希望我們的產品真正問世之后,能夠成為國際上磁共振影像對比劑領域研究的新標桿?!狈C餍判臐M滿。

潛心育人:“課堂上的掌聲我最大的動力”

樊海明曾有八年多的海外學習和工作經驗,先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高威分校任職。在外多年,他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祖國的發展。2010年,樊海明回到母校西北大學任教。

“剛回來的時候,我跟學生講,要在他們畢業的時候,培養成為具有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每個博士都要至少發表一篇影響因子大于10分的論文!當時他們心里可能覺得‘這位老師在畫餅’。”樊海明笑談。多年來,前瞻性的思維引導、手把手的實驗教學、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的直接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現場聆聽……讓樊老師畫的“大餅”一點點變得真實起來。他牽頭成立西北大學納米醫學與工程研究中心,通過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學科交叉和融合,在納米磁診療領域的多年研究中,形成了一個梯次合理、醫工交叉、高效實干的科研團隊。

“課堂上,樊老師側重于激發興趣,授課內容也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廣泛延伸到其他領域。一堂課不亞于一場頭腦風暴?!北究粕靿粲暾f。他還會就一些最新的科學選題,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業。他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首倡開設“細胞毒性實驗”課程,并親自帶本科生開展小白鼠等動物的實驗。力促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源于他深信這是諸多領域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源頭。

每年的9月,無論多忙,樊海明都會去給大一和研一新生分別上一次“專業導讀課”,“我最喜歡這兩個課,給新入學的孩子聊聊學科、聊聊前沿、聊聊未來,特別好。更重要的是,從我第一次上這個課,就意外地收獲了學生的掌聲,我覺得好開心!這些年,課堂上學生的掌聲成了我講課最大的動力?!狈C髡f。而這種教學相長、昂揚向上的能量場也一直激勵著樊海明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十余年來,樊海明在西北大學先后培養出15名博士、40余名碩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走上了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藥行業的一線科研崗位,省級和國家級人才項目陸續“拿下”,聚焦前沿堅持不懈的態度,代有傳承。

“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三個方向缺一不可?!狈C髡J為大學不僅要教授知識,“更應以主動和開放的姿態促進社會進步”。他也常常勉勵學生“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發表論文的層面上”,而是應該擔負起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解決“卡脖子”痛點的使命。“再難,總要有人去做科研轉化的探路者”,樊海明說。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