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 長安大學供圖

6月30日,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新的發展活力。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長安大學多名教師和校友深度參與工程建設,為深中通道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科技創新賦能超級工程建設

深中通道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每一項世界級難題的攻克,都蘊含著建設者們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不分晝夜的執著堅守。

2017年,為確保項目順利開展,交通運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召集成立深中通道項目技術專家組,長安大學多名校友、教授參與其中,對工程建設的關鍵技術難點和重大技術方案提供技術咨詢,為工程高質量建設保駕護航。

長安大學5個科研團隊承擔深中通道科研項目,為項目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持。沙愛民教授團隊承擔了“面向大交通量與重載特點的高性能海底沉管隧道路面材料與結構設計研究”“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項目路面施工質量控制技術”項目;公路學院賀拴海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臨時錨拉系統承載能力試驗”項目;公路學院李加武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工程伶仃洋大橋抗風性能研究”項目;能源與電氣工程學院鄭晅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隧道洞口遮光機理和遮光設置標準研究”項目;運輸工程學院王元慶教授團隊承擔“深中通道項目跨海集群工程造價管理及配套技術(施工定額)研究”項目。

深中通道的建設匯聚了長安大學校友和老師的智慧。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國平作為深中通道勘察設計總負責人,帶領團隊主持開展項目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設計、方案制定、建設難點和關鍵技術攻關等,確保了深中通道建設的順利推進。面對超寬、變寬、深埋、回淤量大等技術難題,團隊在國內首次提出采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設計研發了推出式最終接頭,并通過設計、施工、科研、裝備四位一體產學研聯合攻關,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的關鍵技術難題。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金文良全程參與策劃和組織實施了深中通道建設方案的論證比選和智能建造體系的構建。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結構形式方案提出后,金文良和同事組織國內的頂尖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設計單位開展了聯合科技攻關,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國內全產業鏈空白。

深中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未來運營將長期面臨高溫、潮濕、極端天氣、高負荷重載交通等挑戰,要求橋面鋪裝具有良好的抗高溫、抗疲勞及抗水損壞性能。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東來帶領團隊研制出環氧樹脂黏結層材料,其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橋梁施工技術規范要求,實現了這一材料的完全國產化。

耐心細心確保項目安全高效

深中通道順利通車的背后,凝聚著千萬建設者的智慧和心血。包括韋東進、梁建文等在內的一大批長安大學的校友奮戰在建設一線,為這項超級工程貢獻力量。

深中通道S08標項目副經理韋東進主要負責海底隧道沉管的預制施工、智能澆筑設備的研發制造和過程管理。基于深中通道項目建設需求,韋東進團隊自主研發了鋼殼沉管智能澆筑臺車,可實現自動尋位、自動調整澆筑速度,實現了“一鍵啟動,自動完成隔艙澆筑”的智能澆筑。這是智能澆筑技術首次應用于混凝土施工工程,在技術上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深中通道S08標項目副經理梁建文主要負責沉管隧道管節預制和沉放安裝的施工管理工作。建設者們經過萬余次研討、設計了千余份圖紙、開展了百余次攻關,自主研發出一臺臺“黑科技”設備助力沉管隧道的各項施工任務順利完成。

深中通道的建設得到廣泛關注,不僅在于其超大的體量和超高的建設難度,還因其承載著人們對于安全高效出行的深深期待。在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內,共設有83個緊急逃生口。緊急逃生口位于沉管隧道中間位置,連接著隧道的中管廊。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或火災,人員可以通過中管廊中間一層的橫向聯絡道逃向對面車道,實現快速疏散。

針對深中通道的營運安全需求,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馬二順帶領團隊設計研發了智能軟件控制平臺,包含平臺門戶網站、數字孿生系統、設備集控平臺、最終應急管控平臺,利用信息技術的加持,實現交通的智慧管控、設備的智慧運維、出行的智慧服務和應急的智慧響應。

看到深中通道順利通車,建設者們心中充滿欣慰之情。“通車之后,深中通道的交通量一定會迅速增加,將會有效緩解虎門大橋、南沙大橋的擁堵,讓大家出行更便利。”徐國平表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