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鄙鷳B文明教育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抓手和重要舉措,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與質量。2022年10月,教育部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指出,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綠色低碳發展有關內容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宣講、專家報告會、專題座談會等,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進思政、進課堂、進頭腦。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育人的內在要求,是增進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撐,是培塑大學生家國情懷、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現實所需。當前,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還存在著體制機制不完善、創新意識不夠強、協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等問題。為此需要在以下幾個關鍵點上著力。

第一,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夯實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制度根基。高校要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主責主業,與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評;建立起一支以專任思政教師為主、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師隊伍,定期舉辦生態文明思想學習讀書班、專題講座等;成立專門的機構來落實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工作,制定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組織編寫特色教材、形成特色課程;定期深入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調研指導工作,查擺問題、解決問題;加強與生態環保部門、環保公益組織等單位的合作,共同打造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理論研究平臺、生態環境保護科研與志愿服務平臺。

第二,堅持創新思維,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時代張力。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靈活應用對分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新模式,并積極采用專題式、互動式、案例式等教學新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成為真正權責對等的“教—學”主體,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完善考評機制,構建線上結合線下、課內結合課外的多元立體評價模式,以小組討論、實地調研等方式,加大平時成績的權重,引導學生把功夫下在課外;深入挖掘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案例,以檔案、圖片、音像、訪談等形式展示給學生,讓教學不再是空洞的說教、不再是紙上談兵;積極借助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傳播載體,利用學校、學院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宣傳“生態文明”的文章和短視頻;鼓勵學生創作“生態文明”的相關微視頻,參與“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大賽。

第三,善用融合理念,進一步形成合力育人、協同育人的工作格局。一是發揮好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和元素,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和重構再造,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學校要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比如,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堂、評選課程思政優秀教案、發布課程思政專項課題等,調動專業課教師貫通課程思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推進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有效銜接。一方面,以大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為契機,讓學生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并組織優秀社會實踐評比表彰;另一方面,學校、學院應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組織學生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礦山修復區等參觀學習,實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謝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