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幼兒園課程建設理念也在不斷更新。為了讓幼兒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以幼兒為中心,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利用幼兒園現有自然教育資源開發、實施園本課程。自然教育能夠為幼兒提供真實的自然環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認知、發展情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影響很大。幼兒園要引導教師深入學習和理解“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一思想,讓教師積極創新教育方式,開發以“生活力”為基礎的自然教育園本課程,構建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幼兒的生活力,讓每個幼兒都能在自然教育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一、明確課程定位,制定建設路徑

幼兒園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推進,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已經成為新時期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點之一。園本課程是幼兒園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與幼兒園硬件軟件資源、師資條件相匹配的,由幼兒教師開發和構建的課程。課程的制定要以全人教育為宗旨,以辦園特色為媒介,以統籌規劃為途徑,努力滿足幼兒成長的真正需要。

自然教育是一個大環境,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園本課程主要從確定課程框架、創建教育環境、開展教學活動三個方面構建,這是一個不斷創生和開發的過程。我們審視了園內現有的教學資源,認為已經開辟的自然角是幼兒認識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一塊“寶地”。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天生的科學家”是對幼兒最形象的比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為幼兒的探索和發現提供了無限機會,幼兒在接觸自然現象中不僅能夠產生感性認識,積累有益經驗,還能夠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園里的自然角一年四季都有變化,可以激發幼兒探究生活的熱情,拓寬幼兒認識世界的視野,培養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進而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經過反復推敲,我們確定了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園本課程,并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及教師專業成長發展的需要,確定了園本課程的目標:構建自然教育環境,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獲得體驗,在學習過程中逐步融入自然環境,健康成長;加深教師對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解,提高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我們決定從科學、社會、健康、語言、藝術五個領域開展自然教育,力爭將園內已有的自然資源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銜接,系統規劃園本特色課程。教師要以幼兒為活動核心,做好師幼互動工作。園長要明確園本課程的定位,凸顯辦學特色,承擔園本課程建設的總體責任,統籌規劃教學活動,與教師共同商討和制訂園本課程大綱計劃。

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園本課程既能夠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又能夠尊重幼兒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成長規律,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幼兒成長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使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順應幼兒特點,設計課程內容

幼兒活潑好動,但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有一定的專注度,幼兒園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從幼兒的認知度出發設計園本課程,盡量讓環境“說話”,與幼兒進行互動,使幼兒對自然環境產生深刻興趣。

在設計自然教育課程內容之前,教師要觀察幼兒的外在表現,比如行為、想法等,還要與幼兒積極對話交流,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大蒜是常見的植物,幼兒在生活中雖有接觸,但受生活、學習經驗等因素影響,不能清晰完整地表達大蒜是怎么生長的,大蒜是什么樣子的,味道怎么樣,有什么作用,大蒜頭和大蒜葉有什么關聯等。觀察幼兒的興趣愛好后,幼兒園決定利用自然角開設《“蒜”你最精彩》主題園本課程,在設計此課程具體內容前,我們給每個幼兒發了一張“大蒜知識知多少”調查問卷表,針對“大蒜從哪兒來的”“大蒜是什么樣子的”“大蒜的作用有哪些”三個問題,讓家長協助幼兒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認真完成。通過課前調查,幼兒了解了很多關于大蒜的知識,如大蒜頭就是大蒜的種子,大蒜頭和大蒜葉都可以食用,但味道截然不同,多吃大蒜可以預防多種疾病等。課堂交流時,幼兒對大蒜的探究興趣非常濃厚。這個調查活動也堅定了我們開設園本特色課程的信心,接下來我們讓每個幼兒帶5個大蒜頭學習種植方法,觀察大蒜的生長過程,體驗勞動的快樂;了解大蒜的用途,嘗試吃大蒜;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培養學習能力。此次,我們一共設置了五大區域游戲:建構區——給大蒜一個家,種植區——種植大蒜,美工區——大蒜娃娃、蒜皮貼畫,益智區——放大鏡下的大蒜,閱讀區——神奇的大蒜、妮妮的蒜苗,并以“蒜”命名了一些戶外游戲,如大蒜蹲、套大蒜等。還開展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臘八蒜、大蒜義賣等。此外,各科任教師也組織了相關學習活動,如科學課——認識大蒜(一起種大蒜)、數學課——數蒜瓣(蒜來蒜去)、社會——大蒜的朋友(蒜、蔥的區別)、美術——瘋狂的大蒜、語言——大蒜奇遇記、健康——大蒜有幾瓣等。隨著課程的實施,也產生了新的課題,我們在每個活動教案后面設置了活動反思欄,教師會及時記錄活動感受和改進設想,完善園本課程體系。

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園本特色課程的構建是課程建設的核心,也是園本課程建設的難點,經過反復論證,我們因地制宜,從科學領域、健康領域、語言領域、藝術領域和社會領域等方面設計課程內容并進行整合,向幼兒傳遞“生活力”,使自然教育內容更加完整而充實。

三、開展主題活動,促使幼兒探索

教師不僅是園本課程的開發者,也是園本課程的實施者。在確定園本課程主要內容后,各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幼兒學習特點開展相關主題活動,確保園本課程的常態化實施,并進行反思,在不斷優化中彰顯園本課程的文化特色。

實施園本課程,科任教師“各顯神通”開展主題活動。科學課堂上帶領幼兒認識大蒜,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剝一剝、咬一咬、舔一舔……幼兒與大蒜親密接觸后,對大蒜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在培育大蒜的時候,我們根據大蒜的生長特點,在園內的自然角嘗試了三種不同種植方式:土培、水培、沙培,讓幼兒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種植從家里帶來的大蒜。在觀察大蒜生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幼兒把每次觀察到的情況用圖畫的形式記錄在觀察本上,這樣隨著大蒜的生長,幼兒就能非常直觀地對比觀察和研究了。數學課堂上,讓幼兒通過數蒜瓣、開火車的游戲,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了解數與物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增強邏輯思維能力。美術課堂上,讓幼兒把大蒜當作素描對象,用勾線筆、油畫筆和白紙描畫大蒜的特征,展示自己的創作能力。“玩蒜”游戲讓幼兒覺得特別有趣,如“套大蒜”游戲是把一個個大蒜分開放在幼兒前面,讓幼兒站在距大蒜1米的橫線上用手里的圈套大蒜,套中最多的獲勝,這可以鍛煉學生肢體協調能力;在“大蒜蹲”游戲中,教師先教會幼兒唱兒歌,再讓幼兒根據兒歌進行游戲,這可以鍛煉幼兒的反應能力,讓幼兒養成遵守游戲規則的好習慣。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在益智區將幼兒分組后,給每組發放一個放大鏡,讓幼兒觀察放大鏡下的大蒜,說說發現了什么,并把看到的用筆畫下來;在閱讀區閱讀《神奇的大蒜》《妮妮的蒜苗》等繪本,讓幼兒通過繪本認識大蒜,提升探索能力;在美工區讓幼兒用不同材料大膽創作,如用大蒜皮制作貼畫,在大蒜上用勾線筆作畫等;在建構區讓幼兒用積木給大蒜寶寶搭建一個結實的家;在故事區“說”蒜,讓幼兒講述大蒜寶寶的有趣經歷。當小蒜苗長出碧綠的長葉子后,教師帶著幼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嘗試做一道美食——“大蒜炒雞蛋”。科學教師則拿出蔥和韭菜問道:這些植物和大蒜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它們是不是也可以土培、水培和沙培呢?

各科任教師以“蒜”為主題開展了多項活動,幼兒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園本課程的開展將大自然的精彩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四、發揮主體作用,彰顯課程價值

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園本課程需要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參與,教師在具體實踐中認真落實活動計劃,幼兒在感興趣的學習過程中探究自然現象。幼兒是園本課程的主體,課程的實施會隨著幼兒的發展呈現動態變化的趨勢,教師要不斷觀察幼兒的學習情況,主動挖掘生活資源,不斷豐富園本課程內容。

在園本課程建設中,教師必須多觀察、多傾聽、多分析,積極與幼兒進行對話,鼓勵幼兒采用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新的知識,就要大膽嘗試。幼兒園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具體要求在確定自然角種什么時,一開始選擇了四種植物:胡蘿卜、大蒜、青菜、土豆,讓幼兒根據興趣進行投票,最后得票率最多的是大蒜,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的探究興趣進行了課程設計。在園本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實踐活動中,教師做了周密細致的安排,如在認識大蒜時,教師從多個角度引導幼兒探究大蒜頭的特征。幼兒通過看、摸、聞、嘗等方式發現大蒜頭外層包裹著白色的半透明外衣,上面還有像線一樣的花紋,摸上去凹凸不平;有的大蒜頭是多瓣的,有的是獨頭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聞起來有些刺鼻,生蒜頭吃起來辣辣的,但煮熟就不辣了。學習大蒜種植時,教師提出了四個問題:大蒜應該種在哪里?大蒜頭是掰開種還是整個兒種?大蒜的生長需要什么?誰來照顧蒜寶寶?幼兒認真思考后,有的認為把大蒜種在土里長勢更好,有的認為把大蒜種在水里更容易觀察,有的認為把大蒜種在沙子里長得更快,有的認為把大蒜種在太空中可以得到更多的陽光,有的認為把大蒜種在小河里能得到更多水分……最后根據幼兒的討論的結果,我們確定了水培、土培、沙培三種種植方式。幼兒在自然角種植大蒜后,每一個小朋友都是滿滿的成就感,他們還給自己種的大蒜設計了標志,便于以后對比觀察。在栽培過程中,幼兒的新問題不斷,如土培、沙培都是把大蒜頭分成一瓣一瓣種植,為什么水培得一整個大蒜頭呢?種大蒜要澆水,但什么時候澆水呢?水培大蒜時,大蒜一直在水里泡著會不會爛掉?面對幼兒的種種好奇,教師帶領他們觀察了大蒜根、莖、葉的生長情況,學習了大蒜的培育技巧:通過辨別土的干濕程度和水質顏色確定是否需要澆水和換水。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水培大蒜長得最快,他們將看到的情況用圖畫記錄了下來,從中直觀地感受了大蒜從發芽到抽葉再到長大的完整經過。隨著園本課程的開展和深入,幼兒遇到種植方面的問題時,他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認識自然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的學習經驗和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此外,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還經常與家長聯系,了解幼兒對此特色課程的想法,逐步拓寬園本課程覆蓋的范圍,共同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五、注重教研培訓,提升課程水平

構建園本課程的主力軍是幼兒園一線教師,幼兒園必須以高質量的師資水平為依托,確保園本課程的順利開展。在建構園本課程的過程中,幼兒園著重圍繞自然教育這個主題展開相關教研培訓,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因為“要給孩子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所有教師必須以此項特色課程為契機,以教科研為媒介,掌握自然教育的規律和特征,了解自然教育課程涉及的資源,研究自然教育的具體內涵,體會自然教育的學習要素、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在教師開展專題科研的同時,幼兒園也要從源頭入手,對教師進行集體培訓,著力打造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增強教師開展園本課程的自信心,確保每位教師在課堂上能做到心中有框架,腦中有方案,眼中有孩子,手中有方法。教師在每次活動后要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活動中的得失、成敗,尋找成功之處,研究它是如何成功的;發現不足之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措施。通過反思,教師就能掌握園本課程在實施中一手資料,從而發揚優點,改進弱處,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思考。教師用嚴謹務實的態度對待園本課程,用出精品的高要求對待園本特色課程,那么園本特色課程的總體水平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幼兒園要根據教師的需要,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科研環境,還要密切關注教師的擅長領域和成長情況,有針對性地發揮教師的長處,力求使每位教師在園本特色課程中都能獲得成就感,使每位教師都能獲得專業知識的提高。

總之,基于“生活力”的自然教育是我園在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研發的園本特色課程,從當前教學實際來看,豐富的實踐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具體的切入點,幼兒快樂接觸自然、探究自然、發現自然,由此生發的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非常有利于其健康發展。同時,教師在參與園本特色課程的建構中,教育教學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建構園本特色課程的道路上,我們將且行且研究,不斷提高園本課程的有效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洲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