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文教學角度來看,“情境”就是一種以情感驅動為命脈,以學生語言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優化的語言學習與語言生活環境。《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結合聾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累,借助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充分利用視覺觀察的優勢,幫助聾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中將聽、說、讀、寫訓練融合在恰當的語言情境當中,不僅能更好地激發聾生快樂的學習體驗,而且還能發揮聾生視覺優勢,調動聾生已有經驗參與學習,成為培養聾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創造力的重要手段。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優化聾校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一、創設有助于激發興趣的教學情境

聽覺障礙給聾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了解人類文化及參與社會活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具體表現在聾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有畏難情緒,無法迅速調動感官進入學習狀態等方面。要提高教學效果,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時應先關注聾生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培育聾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如果聾生喪失了學習的熱忱與喜悅,單純地停留在符號上,就不利于各種活動的開展了。在上課伊始,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引發、調動、激發聾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其情感處于最佳狀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此環節需要結合聾校教學特點,努力做到“新、簡、快”。“新”就是情境新穎,有助于激發聾生學習興趣,吸引聾生注意力;“簡”就是引導方式簡明,條理清晰,易于聾生接受;“快”就是導入過程要迅速,抓住有效教學時間引領聾生進入新課的學習。

教學《秋天的雨》時,教師課堂導入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收集到的秋天不同顏色的落葉,讓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很快學生就被形狀不同、顏色各異的葉子吸引,有效地激發了聾生的好奇心,其注意力迅速集中,情緒得以調整,非常快速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教師帶領聾生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中發現美、感受美,進而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二、創設源于聾生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真實的教學情境強調認真觀察、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過程,以使聾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提高聾生的語言理解力,增強聾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童謠和兒歌因其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富有韻律等特點,在聾校低段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童謠和兒歌能有效地培養低段聾生的閱讀興趣,發展聾生的朗讀能力和口語能力。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剛好趕上學校舉辦世界讀書日活動。為更好地激發一年級聾生學習文字、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針對其天真活潑、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教學中結合學校即將開展的世界讀書日活動,創設“選拔經典誦讀者”主題情境,在班級開展童謠和兒歌誦讀比賽。教師先將全班學生按照語言能力搭配組隊。接著用多媒體制作課件,設計闖關游戲,有集體朗誦、個別朗誦、看圖畫提示背誦、根據題目背誦等。各競賽小組選出組員參加比賽,闖關成功者能為本組獲得積分。學生興趣瞬間高漲,踴躍參與,為自己能給本組帶來積分而感到無比光榮和興奮。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架起了語文學習與現實應用的橋梁,增強了他們的語言積累運用意識,提升了他們的綜合能力。

三、創設激活聾生思維發展的教學情境

聾校語文課程在關注聾生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素養提升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聾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從直觀畫面、動作演示、情境表演等方面去理解文字含義較為容易,對總結、概括等高階段思維則比較困難,容易停滯不前。如果思維方面長期依賴直觀形象思維,勢必會影響思維品質的提升,不利于智力的發展。如何讓聾生的思維從直觀形象思維階段過渡到抽象思維階段,關系到聾校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和聾生個人能力的提升。因此,授課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抓住能夠激發和開拓聾生思維的知識點,創設有助于激活他們思維發展的情境。讓聾生在情境中經歷感悟、想象、表達、概括等思維過程,多方面拓寬聾生思維空間。長期堅持下去,既能達到訓練聾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很好地提升聾生思維水平。

抓住課文的主要敘述線索創設問題學習情境,能有效引發聾生思維邏輯發展。在教學《畫楊桃》時,為了更好、更快速地突破“弄清畫楊桃這件事情的經過,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這一教學重點。一進入學習,教師就可以提出“圖畫課上‘我’畫的楊桃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我’畫成那樣?‘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同學們看了是什么反應?老師怎么做的?”這樣三個富有邏輯的問題。之后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對比“我”與“其他同學”所畫楊桃的樣子,對比體會老師和學生態度方面的不同,以及學生前后態度的變化。用三個問題貫穿學習過程,并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避免了繁瑣、低效的一問一答講解課文。教學中,教師出示楊桃模型讓聾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發現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再加上教師富有表情的語言、朗讀引導,很好地強化了聾生的問題情境和情感體驗。聾生在課堂中不僅參與度大大提高,在閱讀、討論、表達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極大鍛煉。

四、創設與語言實踐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是語文課程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其中語言運用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既影響聾生能否學好其他課程,又影響他們能否順利融入主流社會。聾校語文教學應將聽、說、讀、寫等能力訓練有機結合,通過給聾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機會,增強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還應加大教材研讀力度,挖掘教材中語用結合的各個教學要素,用活教材,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功能。

聾校實驗教材中有許多精美的課文插圖,這些插圖對聾生掌握音節,理解詞語、句子、文本重點內容都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在教學中教者要重視利用插圖引導聾生的觀察,使圖畫與語言文字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同時結合圖畫創設激發聾生語言實踐的情境,啟發聾生依托圖畫進行語言實踐,加強對他們圖文結合能力的訓練。教學《馬踏飛燕》時,文中插圖清晰地展現了國寶的外形。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我是國寶推薦官”的情境,讓聾生扮演國寶講解員,結合掛圖向他人講解馬踏飛燕的外形、名稱的由來及設計精妙之處等。“國寶推薦官”角色的代入,讓聾生情不自禁地按照角色的身份合理表述。而他們要完成以上活動,必須完成熟讀課文及圖文對照等基礎性的學習,充分運用插畫拓展性地講解課文內容等,進而綜合運用圈畫、閱讀、標注等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該學習情境的創設準確指向語言運用,充分發揮課文插圖在文本中的作用,整合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充分展現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的過程。

教師在課堂練習環節也可以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思維,將學與用結合起來,以聾生已有感知為基礎,增加知識訓練的廣度與深度。這樣練習就不是單純的知識機械操練,而是成為充分從聾生特點出發的、以生活鏈接為基礎的語文綜合素養練習。

五、創設學科融合的教學情境

《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聾校語文教學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聾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因此,聾校教學也應順應時代要求,打破學科壁壘,打破因聽力問題而導致的聾生視野不開闊、思維受限的不良因素,創設融合、開放、多元的教學情境。讓聾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在構建學科融合情境時,可以與活動課程結合,進行多學科知識的學習,聾生在活動情境中去參與、體驗、發現。在學期末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舉行“迎新年·趣味團建活動”。以游戲的方式,組織聾生參與其中,采用數學計算得數的方式隨機分組,得數相同的分為一組,然后自己動手制作比賽用具“風火輪”,團隊協作完成快速競走,等等。整個活動融動手、動腦、交流等為一體,活動內容包含數學、溝通交往、體育技能訓練、知識的綜合運用等。聾生在活動中不僅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還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聾校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應立足于聾生真實生活,從聾生生理特點出發,激活聾生思維發展,同時注重聾生的語言實踐,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科相融合的教學情境,引導聾生主動參與,激發其學習動力,使其獲得審美體驗,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陽光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