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一些初中學校紛紛加強了對音樂課堂的建設,為了使初中音樂教學能夠從專業層面對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和提高,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對學生合唱能力進行良好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音樂的律動,深刻理解存在于音樂中的情感及節奏變化。下面,筆者從歌唱姿勢、呼吸方法、傾聽習慣三方面淺析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合唱能力培養策略。

教師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唱能力時,一定要結合初中音樂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進而促進學生良好合唱能力的養成。

一、教授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

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合唱基本功,教授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歌唱時垂直性站立,兩腳稍微分開,保持身體站立的穩固性,且頭部挺直,眼睛平視,胸部自然張開,腹部自然收縮,整個身體連成一條線,這樣一來,不僅學生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進行歌唱,還可以使學生的發力更穩。學生進行坐式歌唱時,要求學生上身保持自然垂直,兩腿分開彎曲,雙手平放在大腿上。教師教授學生歌唱方法時,可以利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對這一姿勢進行反復練習,以使學生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姿勢進行歌唱。在教學過程中,假如學生需要看著課本進行歌唱,則要求學生雙手捧著課本進行歌唱。假如學生需要打節拍,則要求學生左手拿書,右手輕輕地拍,通過這些要求和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歌唱姿勢,為他們后續的合唱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教師鍛煉學生歌唱姿勢時,要關注學生的練習過程,假如一些學生做得非常好,就要及時進行適當獎勵及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進而養成良好的歌唱姿勢。

二、教授學生正確的呼吸方法

教授完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之后,可以接著教授學生正確的呼吸方法,以使其能自由地把控呼吸的快慢,進而掌握歌唱技巧。

歌唱過程中呼吸時一定要充分將空氣吸入到口鼻之中,這時胸腔會自然而然地挺起,就好像做伸展動作,之后再根據曲目節奏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呼吸,在呼吸的過程中不要讓腹部過于凸起,一定要保持肌肉的自然放松,不要緊張,也不要太過放松,吸氣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自己肺活量的大小合理地控制和運用氣息。教師在形象地解釋了正確的呼吸方法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練習,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教師可以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訓歌曲讓其練習,比如《牧歌》《游擊隊歌》,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這兩首歌曲的演唱視頻,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演唱者的動作變化及氣息調整,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練習。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指導學生呼吸方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當前的學習特點及年齡,不要按照專業性的培訓要求讓學生練習,要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師指導學生合唱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使學生可以在合唱中全面感知蘊藏于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及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可以專門安排一節特殊的音樂課,為學生選擇一些非常著名的音樂作品,讓其進行合唱練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演唱者的情感及歌詞的內涵入手,對音樂作品的節奏和節奏的變化進行深入分析及研究,讓學生在合唱學習過程中學會傾聽,并在傾聽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聯想力。通過這節特殊的音樂課,不僅使學生在合唱過程中掌握了歌曲的演唱速度及音色等知識,還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表情變得更加溫柔自然,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演唱結束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學生:“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同學們在合唱的過程中需要將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歌聲之中,這樣可以給其他人不同的視聽效果,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同時,還能和其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講解為學生的歌唱指明了一個正確的方向,無形之中幫助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歌唱方法及形成良好的歌唱習慣,從而根據音樂的節奏變化正確地運用音色,不斷提升個人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在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合唱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特點及學習習慣,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從細節入手,對學生的音樂素質和合唱能力進行培養,以更好地凸顯初中音樂素質教育的特征,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