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閱讀策略 激發學生興趣
作者:■文/孫維娜
發布時間:2024-07-02 09:37:3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伴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腳步,語文素養的提升給予了學習者更為明確的要求和目標。作為語文教學的載體,系統的語文教材將語言文字內化為思想,外化成文段,形成了各類主題,各種體裁,不同地域特色,繁簡不一的閱讀篇目,進而成為了學生接觸閱讀、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佳藍本。作為一名農村語文教師,二十多年的教學工作,讓我深刻地體會到農村學生對閱讀認識的膚淺和存在的閱讀障礙。
簡言之,從認知方面來說,學生大多將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環節,學業質量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并未形成主動閱讀的意愿,更談不上將閱讀培養成一種習慣持續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對閱讀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與此同時,教師的意識也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影響,如在課堂中針對字詞書寫進行反復檢查和強調,在每日的作業練習中,必定會有字詞的練習、詩詞的默寫。但是對讀書的要求,相對就弱化了許多,持續性更是少之又少。此類情況不是個例,尤其是在教學理念相對滯后的農村中小學更為常見。因此,思考得知,對閱讀行為的認可,對閱讀內容的實施,對閱讀素養的形成,需要多方位、全面共同努力。為此,本文主要探究在農村小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點的些許做法和促進學生熱愛閱讀的主要因素,以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自覺形成閱讀習慣的目的。
一、教師的閱讀指導,為有效閱讀提供了方法和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適度引導,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提煉閱讀方法,形成閱讀建議,達到“長文短讀,難文淺讀”的目的。
(一)運用閱讀策略,強化閱讀的目的性
語文教材在使用的六年時間里,雖然歷經篇目的微調,但是教材的整體編排,特別是教材中閱讀策略單元的設置,是備受一線教師推崇的。從三年級閱讀中預測方法的學習到四年級提問單元的嵌入,再到五年級的快速閱讀和六年級使用多種方法讀文,策略單元似一條無形的線索,貫穿整個學段及語文教材。以螺旋上升依次遞進的方式,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特別是閱讀能力的逐步提高。而這樣一以貫之的課程設計理念,也潛在的影響著教師的成長和執教理念的轉變。
李淡梅是一所農村基層學校入職五年的青年教師。2018年開始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鍛煉,她在語文閱讀指導方面有了不小的成績。首先,是和語文組教師合作編撰完成了《中高段閱讀教學設計實例》教案合集。其次,是獨立撰寫了《閱讀教學中怎樣設計導讀問題》的教學論文。以《竹節人》一課為例,李老師在學期初系統地研讀了六年級語文教材,同時在課前認真分析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作為策略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標題下的閱讀提示告訴學生: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不同,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相同。據此,李老師緊扣閱讀策略,帶著學生反復揣摩文章建議的閱讀任務,并進行閱讀指導。
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關于完成制作“竹節人”玩具這一閱讀任務,她的具體做法是:1.通過引導學生尋找制作竹節人的相關文段。2.反復朗讀文段。3.完成任務單:填寫“竹節人”玩具制作說明書。4.對比產品安裝說明書。這樣的導讀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中,閱讀興趣空前高漲。在第四個環節中,李老師組織學生將課下搜集的正規廠家商品安裝說明書展示在大屏幕上,學生準確把握說明性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這一環節的處理,也將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聯系了起來。
在進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這個閱讀任務時,李老師讓學生手執自制的竹節人玩具,以講臺為舞臺,以同伴為助手,以同學為觀眾,開心地玩玩具。她還特意安排學生為表演配音。在充滿趣味的竹節人表演中,由于制作不夠精良,中途斷掉臂膀的竹節人更是逗得大家前仰后合,課堂中充滿了歡笑,氣氛輕松愉悅。與此同時關于文章中玩竹節人的動作描寫,以及透過文字想象的竹節人大戰的生動場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短短40分鐘的語文課結束了,學生總結出了他們喜歡的讀書方式,也有了美好的學習體驗,真是獲益匪淺。
還有一個事例:四年級兩位語文教師進行同課異構,講述《夜間飛行的秘密》這篇文章。一班袁老師著重帶領學生探究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解決飛機夜間安全飛行的原因問題。二班馬老師則是以閱讀中如何提問,提問的角度有哪些來設計教學思路。兩節課均達到了教學環節完整,學生參與度高的目的。但在評課期間,語文組教師卻一致肯定了馬老師的設計。馬老師運用提問策略指導閱讀,既沒有脫離文本,又教會了學生針對內容、生活實際、寫法進行提問質疑。以上對閱讀策略的應用,還表現在現行語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隨文識字,聯系上下文理解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相信這樣的方法,在學生今后的獨立閱讀中一定會大有裨益。
(二)利用“快樂讀書吧”,拓寬閱讀渠道
“快樂讀書吧”板塊是語文教科書的一大特色,把課外閱讀引入語文課堂中,作為語文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能打通課內外閱讀的壁壘,做到較好銜接和延續。
對于“快樂讀書吧”,我的理解是有兩種解釋,即快快樂樂地讀書吧;快樂讀書的地方,如同書吧、茶吧。但不管哪種認識,板塊設置的目的一定是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方式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習得基本的閱讀方法,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樣,李淡梅老師在指導六年級第四單元“快樂讀書吧”——品味“笑與淚,經歷與成長”這一主題時,由曹文軒的《草房子》一書導入。相同的年齡,相同的農村生活場景,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主人公的距離。隨后,由學生分享預學中搜集到的文章。接著,教師鼓勵學生閱讀經典篇目。在讀到《孤獨之旅》中杜小康由于家境的頹變,與父親深入油麻地放鴨,經歷一場暴風雨成長的故事時,相應以體驗法閱讀,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整節課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梳理,幫助學生理清人物關系,進而帶著對情節的把握來感受人物形象。課堂上,教師緊抓教材,根據閱讀小帖示教給學生情境體驗、資料搜集、角色轉換等閱讀方法。靈活多變的課堂,能喚醒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與人分享讀書的快樂。
在學習《格林童話》中,一年級的王老師關注到了學生喜歡繪本繪畫的特點。在閱讀指導時,她采用圖文結合,以圖導讀和多媒體動畫播放的方式,讓學生輕松地走進了童話世界。以上閱讀策略,都是教師總結出來的,推薦學生在閱讀小說和童話故事時使用,這一過程巧妙地做到了對課外閱讀的指導。
(三)巧用閱讀技巧,化解長文閱讀障礙
隨著年齡及學段的變化,學生接觸的文章與閱讀篇目也由短變長,難度也在不斷增加。于是,將長文章與難文章適當加工為短篇文本和淺顯的文章,就不失為疏導學生閱讀畏難情緒,化解長文閱讀障礙的一種有效方法。對于長文章,深入鉆研,立足學情,處理時不必繁瑣復雜,將其割裂開來,應立足整體,化繁為簡,變長為短,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同時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單元要素要求“體會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情感”。在學習本文時,我拋出了“尋找感受最深的場景”的問題,當學生的目光聚焦在——“在工廠找母親”這個場景時,我引導他們透過文字一次次去品讀母親惡劣的工作環境,接著是“我”見到母親時,對母親辛苦勞累的動作、神態細節刻畫,通過反復朗讀重點詞句,體會母親那深沉而濃烈的愛和“我”的心酸、痛楚。如此一來,相較于傳統的逐段閱讀,有意識地進行詞句分析,修辭賞析,以知識點串析講解的方法,這樣抓大放小,化零為整的做法就非常可行。在講授一年級《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時,鑒于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較低,我著眼于小動物發通知這個故事,最后又落腳于文章的四個小故事,將長文化簡為幾個簡短部分,學生閱讀起來非常輕松。同時關注、了解發通知的原則,學習發送趣味運動、社團活動等通知,又一次將語文學習生活化,無形中助燃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個個生動的教學片斷,正是學生靈感激發的關鍵點。有效利用閱讀策略,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聲,使其自然而然地尋找到閱讀的興趣點。
二、學生的閱讀期待,為閱讀興趣的激發提供了切入口
書本作為學生探求未知的領域,構筑美好精神世界的載體,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擁有美好的閱讀期待,同樣可以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從這一觀點出發,我關注到了閱讀書籍選擇的重要性。結合課標要求,我們在第一學段可以建議學生閱讀簡單的童話、繪本故事、淺顯的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第二學段推薦學生閱讀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類作品,增加學生的獵奇心理和創造力以及知識的儲備量;到了第三學段,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不斷增加,可以適時建議閱讀情節連續、人物形象鮮明、主題思想深刻、立意深遠的作品。依課標確定閱讀書目的選擇方向,將閱讀難度保證在可控的范圍之內,科學合理的閱讀,必定給學生帶來滿滿的閱讀期望。
以本校的閱讀實踐課為例,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我們突出了閱讀課的地位,將視角定位在鼓勵學生積極閱讀上,特色為開展整本書閱讀。事實證明,低年級組推薦的書目——《安徒生童話》《中華成語故事》(注音版),中年級推薦——《伊索寓言》《十萬個為什么》,高年級推介——《三國演義》《小英雄雨來》,都是備受學生歡迎的閱讀品類。學生不僅利用閱讀課讀書,還會在午間自習及節假日期間自主閱讀,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小小朗讀者”“閱讀之星”等評選。沒有班級的界限,沒有年齡的限制,學生將閱讀成果作為禮物互相贈送,更是積極地籌備下一本書的交流時刻。
四年級組在閱讀《十萬個為什么》過程中,教師還組織設計了“十萬個為什么”知識競賽。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學生依據試題提綱,認真閱讀,積極談論,互相鼓勵,呈現出了火熱的閱讀場面。
一年級的王老師則是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選擇學生喜愛的簡單、易讀的注音版《格林童話》作為“快樂讀書吧”和學校閱讀課推薦讀物。一年級學生剛剛學習了拼音,他們迫切地需要展示和應用自己的拼讀能力。同時,由于該年齡段學生對圖畫、色彩感興趣的認知規律,這樣的插畫讀物非常適宜。當然,王老師不僅帶著學生在色彩與想象的世界里遨游,她還注意到了閱讀效果的延伸。她鼓勵學生用心中的色彩,用手中的畫筆,創作出童話故事中那一個個動人的形象。可想而知,當一年級的學生慢慢愛上閱讀,良好的習慣養成一定會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直至伴隨終身。
三、閱讀氛圍的營造,為學生傾心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在我看來,良好閱讀氛圍的營造,也不失為一種推進閱讀行為的策略。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處”之說,今有“環境育人責任大”之論,可見氛圍的形成對人成長的影響力之大。上述內容已經談到學校在課堂教學中為閱讀活動的開展所做的準備和努力。進而我也大膽提出:閱讀氛圍的營造,也是一個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因素。
(一)親子共讀的良好氛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對學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試想,如果每天放學回家,夜晚休息之前,家長能夠抽出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的話,那么這個家庭應該擁有的不僅是和諧靜謐溫馨的生活畫面,還會有父母子女之間共同的話題,和與之產生的樂觀向上、崇尚文明的生活態度。當然,最主要的是父母的身體力行一定能讓孩子靜下心來,喜歡上閱讀。
(二)全民讀書的閱讀佳境
當下,全民閱讀也被逐步推向了高潮。在央視等重要媒體中就有諸如《讀書》《一本好書》《朗讀者》這樣受眾面廣、雅俗共賞的讀書欄目。一本書,一段經歷,閱讀書籍與閱讀故事深深地影響著大眾的生活。隨之而來的“全民讀書月”“世界讀書日”“推普周”主題活動,也在不同的時間,以相同的目的積極地促進閱讀行為的實現。此外,隨著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應運而生還出現了許多書香社區、閱讀書屋,還誕生了許多書香家庭。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之下,我們的孩子還有什么理由不傾心閱讀呢?
當然,話題還要回到現實問題上,由于我們執教的是農村小學,面對的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環境與發達地區不盡相同,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相對薄弱,加上當地留守兒童居多,因此許多做法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還是要專注于個人的成長和執教能力的提高,通過校本研修、名師引領等方式,探究出更為有效的閱讀策略,不斷開發農村學生的閱讀潛力。
作者單位 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道曹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