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初探
作者:■文/成 妍
發布時間:2024-07-02 09:29:0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作業設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初中歷史作業設計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
一、“雙減”背景下縣域初中歷史作業的現狀
目前,初中歷史教師大多是根據同步練習冊布置統一作業,作業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感,基礎較好的學生輕而易舉就能完成,基礎薄弱的學生抄襲作業、不交作業的情況較為突出。作業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效果不明顯,作業批改和反饋不及時,教育觀念不同,教育資源不平衡等,都是影響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二、“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歷史作業的幾點做法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出詳細的要求,如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合理調控作業結構,確保難度不超國家課標;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等,為作業的精準設計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和理論上的依據。下面,筆者重點談談歷史作業減負的幾點做法。
(一)優化作業設計
1.結合學生興趣特點分層設計作業
初中學生興趣愛好較為廣泛,教師應結合學生興趣特長,有針對性地設計歷史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作業。設計作業時,筆者做了一個嘗試——“我是歷史小老師”,課前三分鐘隨機選出一名學生復述上節課所學內容,要求講述清晰、重點突出。這樣一來,學生在“預習—學習—復述”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鞏固基本知識,還能夠提升閱讀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增強自信心。
八年級中國近代史上冊史實眾多,筆者結合教材對作業內容進行了拓展:教師組織學生到縣烈士紀念館了解關于家鄉解放的戰役,如東馬村戰斗、澄合戰役、夜襲北伍中等,讓學生關注家鄉英雄人物王玉合、黨忠緒、雷保兒等,在耳濡目染中培育家國情懷。并要求學生根據看到的、了解的,就一個戰役或一個英雄人物寫個人感悟。這種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了更加理想的歷史學習氛圍,將歷史教學延伸到課外,充分發揮了歷史學科以史育人的功能,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分層作業更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空間。
2.拓寬作業設計范圍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突破傳統作業形式的約束,積極拓寬作業設計范圍,增加一些實踐性作業,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個體差異,他們的學習能力、方式等都是不同的,教師可以據此設計豐富多彩的“菜單式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這樣既能體現學生的個體性,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教學《原始的農耕生活》一課后,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1)觀察半坡人住的房子,思考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優勢,試著制作一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模型;(2)假設你是一位遠古時期的半坡人,請簡述一下你一天的生活;(3)我們是陜西人,請繪制一幅符合古代半坡村村落想象圖;(4)請用黏土或橡皮泥制作一件仿陶器。這樣的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完成,他們從中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快樂,但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教師要在教學中精講精練,在備課中充分準備,且要擁有豐厚的史學素養和高超的教學技巧。
3.設計跨學科的作業
在初中歷史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跨學科教學理念,設計一些學科交互性的作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講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時,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留下的“無字碑”引起了諸多的爭議,請你猜測一下她想要表達什么?學生對這樣的話題很感興趣。此時,筆者鼓勵學生以“我眼中的武則天”為題目撰寫一篇文章,觀點鮮明地講述自己對武則天的看法。當然,歷史也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交互。以地理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地圖的過程中,提煉對應的歷史觀點,以加深學生對歷史變遷的深刻認識,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實現地理學科與歷史學科的交互。
4.采取合作學習形式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小組合作提升學生協作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將其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結合課程內容為各小組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任務展開討論,相互協作,積極探究。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百家爭鳴》時,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結合《百家爭鳴》的重點內容,為各小組制定具體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并讓每組選取一個代表,總結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有繪畫特長的學生可以將每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圖像畫出來,標注上他的思想主張。小組合作模式的推進,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為學生理解并掌握課程重點奠定了基礎,與“雙減”政策下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
5.設計個性化作業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為其設計有針對性、多樣性、可行性的個性化作業。以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課前作業為例,筆者在講授本課的前兩周,給喜歡表演的學生布置了歷史情景劇,給喜歡繪畫的學生布置了本課的板書設計,讓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撰寫一篇“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該如何弘揚五四精神”演講稿、提供制作“五四運動”手抄報,并制作“五四運動”思維導圖。喜歡表演的學生自行組成一個組,他們通過閱讀教材、借閱圖書、上網查找相應的內容,自己編寫劇本,排演歷史情景劇,并在歷史課上進行表演。學生在排演情景劇中回顧了一百多年前巴黎和會上的恥辱,體會了民族危亡時刻民眾的愛國熱情,理解了“五四運動”的性質。
(二)控制作業數量,減輕學生負擔
1.作業任務要適量
課堂教學需要設計,作業環節也需要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將精力放在了教學設計上,而忽略了作業設計。歷史學科最常規且占有主體地位的作業就是練習冊、限時訓練等,針對性和時效性很強,對學生掌握課堂知識,以及提升應試能力有著顯著的效果,但這類作業用時較多,層次不鮮明,容易出現成績好的學生難提升,成績差的學生不會做等現象。因此,在設計習題作業時,教師要精選試題,精準考練,題量適中,層次分明。
此外,教師還要明確作業要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哪些知識需要記憶,哪些需要理解等。筆者采取了一些小方法:一是讓學生準備一個記憶本,將每堂課需要背誦的內容記在本子上,這樣既能明確需要背誦的內容,又能積累很多非常好的復習資料。二是讓學生學習背誦方法。三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課前提問和自習課抽查,夯實基礎知識。四是讓學生通過習題提煉常考知識點,以練習促記憶。這樣,學生背誦起來既省時又省力,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業要求要具體
很多學生答題時經常出現一看就會,一寫就錯或寫不出來的現象,這些與學生日常不規范的作業習慣有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做具體要求,如限時完成、選擇題不能只寫答案、非選擇題必須根據題目要求書寫完整、不可邊做題邊看答案、訂正時要用不同顏色的筆寫出錯誤原因等。
3.作業評價要及時
無論何種評價方式,結果都應該及時反饋給學生,要講求時效性。作業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全批全改、面批面改、重點閱、學生互閱、批閱加講解、典型解法展示等。其中,全批全改是教師常用的方法,雖然教師很辛苦,但效果未必最好,面對千篇一律的“閱、優、好”等評價詞匯,學生并不感冒。此時,教師要不定期地給學生一些個性化的指導詞和有針對性的反饋,才能取得好的激勵效果。面批面改是非常適合個性化作業的指導,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不同學生。學生互閱也是不錯的方式,但前提是必須給學生講清評價標準。
作業就像滋養植物的養料,過多無法吸收,過少營養不良。總之,只有讓作業不再成為負擔,而是“隨風潛入夜”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才能讓知識從書本上的“符號”轉變為學生的思維能力。作業是查漏補缺的最好機會,作業設計的創新永無止境,教師要認真分析學情,精準設計,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提升歷史學科素養。因此,教師設計的作業要“起”于生活,“啟”迪思維,“奇”思妙想,煥發靈動之美,真正達到“創新減負、快樂學習”的目的。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第三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