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小學語文課程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古詩文教學有傳承民族文化、培根塑魂的重大意義。然而,古詩詞教學中存在很多誤區。通過實踐,我們整理出“六”字訣,對古詩詞課堂進行科學化的創意設計與革新。

一、 結合詩境,“讀”古詩

人常說:“三分詩,七分讀。”這就凸顯了誦讀的重要性。一讀讀得準確,字正腔圓、流暢通順;二讀讀出節奏,未成曲調先有聲,初步掌握詩歌的“常規”節奏;三讀感悟情感,鑒賞美感;四讀掌握技巧。輕重緩急,停頓重復等音韻變化,可用相應的符號加以標注。如停頓用“/”,重音用“.”,輕緩用“~~~”,延長用“——”等。良好的誦讀能使學生沉浸于詩文的字里行間,詩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出口成章。

二、結合想象,“畫”古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我國古典詩文的特色。課標中明確提出跨學科學習,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詩配畫就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法。

如教學《望廬山瀑布》,學生對詩的理解很抽象,所以繪畫會讓這個過程變得深入淺出。教師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通過詩畫結合,讓學生領悟古詩中所蘊涵的意味。

三、 結合資料,“拓”古詩

“知人論世”即了解作家生平經歷、思想個性及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這是欣賞古典詩歌、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所以,補充資料、拓展寫作背景等對于古詩詞學習非常重要。

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一,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有人說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兒童的喜愛之情,還有人說表達了詩人大半生漂泊在外的感慨。教師出示詩人同時所作的《回鄉偶書》其二,便會十分清楚地看出,詩歌表達了對歲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傷感之情。

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時,教師出示作者生活經歷資料,明晰寫作背景,如此能知人論世與詩人同心同情,更深入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四、結合讀寫,“改”古詩

古詩詞改寫即是對原文理解的升華,也是從形式到內容進行改變的一種訓練,更是一個全新的構思、剪裁、布局過程。如改寫《宿新市徐公店》,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通過想象,我們在改編中加入神態、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追蝶”場面栩栩如生。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是可以改寫的。如何更好地完成改寫呢?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嘗試:①變換人稱:將原詩改為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②變換寫法:故事新編、情節片斷、精彩對話。③變換體裁:改編為劇本、書信、童話、兒童詩等,讓古詩詞散發出生活氣息與創意活力。

五、結合情節,“演”古詩

小學階段入選的古詩詞,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大部分具有敘事的元素,不僅在內容上展示精神世界、具有生動的情感事件,在結構上更有片段式、跳躍性的處理,這就為學生將古詩詞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提供了可能。如講授《贈汪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板書提示:

[地點]桃花潭

[環境]柳色青青,煙霧迷離

[事件]送別友人

[動作]踏歌而唱—握手叮嚀—揮手告別

[人物]李白、汪倫

同桌間合作編排課本劇,上演李白和汪倫桃花潭踏歌送別的深情厚誼。在古詩的表演中,要緊扣文本重點,激發創作興趣,促使大膽合理想象。在學習《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離別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離別的情節演一演,告別的話語說一說;在學習《回鄉偶書》《小兒垂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情節,學生既學詩,又學言,既得文,又得法。

六、結合音律,“唱”古詩

吟唱是中國傳統的古典詩歌創作和誦讀的方法,與古典詩歌相伴而生。嗟嘆歌詠,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由心發,也由聲出,用浸滿深情的吟唱才能盡情表達內心的情感。

古詩詞吟詠,先要考慮古詩詞的平仄、節奏和韻律。古詩新唱是一種朗朗上口、便于傳播的形式。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就是音樂人改編古詩詞的舞臺;創作“新學堂歌”的谷建芬改編的《春曉》《明日歌》《相思》《詠鵝》《長歌行》《靜夜思》等歌曲走進全國校園,這些都是我們古詩詞教學的絕好資源。沉低吟,或噴薄而出,或婉轉歡快,這是眼、口、耳、腦整體協調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生一起吟唱經典詩詞,為他們涵養一顆詩心,蘊藏一份詩情。

不讀詩詞,不足以知春秋歷史;不讀詩詞,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讀詩詞,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不讀詩詞,不足以見流彩華章之美。創新古詩課堂教學方式,一定能讓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輔相成,浸潤學生的心田。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青年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