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發布,信息技術首次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這是我國教育發展中里程碑式的大事。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全新的國家課程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多學校沒有相關的教育經驗,大多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諸多障礙,歸結起來,就是“教”與“學”的障礙。基于此,筆者針對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實踐經驗,構建了“清障”式教學模式。

一、“清障”式教學概念

顧名思義,清除“教”與“學”的障礙,這樣的教學手段稱之為“清障”式教學。“清障”式教學,主要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教師有意設置“陷阱”形成技術障礙,引導學生自主展開分析,在清除障礙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二、“清障”式教學實施的影響因素

(一)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對“清障”式教學的具體實施有顯著影響。從分析來看,“清障”式教學的具體實施效果如何,與“障礙”的設置有很大關系,而“障礙”是否科學有效,需要教師經過全面的思考與科學的設計,如果設計出現問題,比如考慮不夠全面,設計過于簡單或者是過于困難,那么最終的“清障”教學都會存在隱患。

(二)教師能力

在“清障”式教學的實施中,教師能力對教學效果也有明顯影響。從執行來看,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具體的教學計劃,如果教師沒有知識點的分析和總結能力,沒有障礙設計能力,沒有教學掌控能力,教學執行是無法有效開展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具體教學方式的使用效果。

(三)學生參與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或者是學生的參與感不強,教學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參與度。

三、“清障”式教學的具體應用

從分析來看,“清障”式教學的具體實施受三個方面因素影響,教師要針對影響做好相應措施。以下是基于實踐,總結的“清障”式教學應用。

(一)調查現狀,強調設計

要想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利用“清障”式,教師就要對現狀進行調查,并作設計強化。就調查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內容:1.信息技術學科的整體調查。2.學生的現狀調查。在調查基礎上強化設計,要重視兩點:一是設計要符合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即按照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障礙”設計。二是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分類處理,這樣“障礙”的可利用性會顯著提升。

(二)針對學生興趣,實施教學策略

在實際應用“清障”式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以計算機繪圖為例,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創意性、合作性等主觀表達,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據分析,整體教學與個體除障在提升學生能力方面成效顯著,因此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可將其作為參考。

(三)構建競爭機制,強化學生參與

從“清障”式教學的具體利用來看,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對于教學的整體實效有顯著影響,所以出于教學結果的提升,我們構建競爭機制,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就競爭機制的構建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激勵性措施。即利用激勵手段,如“有獎除障”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基于獎品的爭取,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二是競技性措施,主要是在教學中構建競爭性比賽,如個人賽、小組賽等。在競賽中,教師要做好賽前動員,這樣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會明顯提升。

(四)教學總結

在“清障”式教學的實施中,教學總結對于教學的改進和提升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在“清障”完成后,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表現做總結。一方面,教師要總結教學中表現比較突出的現象,包括學生的表現等,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對表現不佳的學生做鼓勵,幫助其樹立信心,這樣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得到保證。另一方面,教師要總結“清障”式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吸取經驗實現自我設計改進和教學過程中的掌控提升,如此后續教學的現實價值也會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清障”式教學的具體利用可以有效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于學生的針對性教學和提升而言有積極作用。所以,在總結分析“清障”式教學內涵的基礎上,教師對“清障”式教學的影響因素和具體實施策略進行討論,可以實現教學的整體性提升。

(本文系陜西省第六批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專項研究課題《“清障”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中的實踐研究》XDKT614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