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觀”背景下的作業設計
作者:■文/孫喜平
發布時間:2024-07-01 10:38:2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3年陜西省中考語文有兩道試題很有創意,一是為辯論會擬寫論題,二是古詩鑒賞題要求學生選取樂器,為詩歌配上適合的背景音樂。這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還凸顯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學科特色。基于此,教師不能再簡單地讓學生讀讀課文,抄抄生詞,背背古詩,寫寫練習冊了,而應該牢固樹立大語文觀,緊隨時代步伐,積極豐富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在豐富、靈動、多樣的作業中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那么,如何設創新作業設計呢?
一、不同學段,側重定位
七年級為初中段起始年級,是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的過渡期,作業設計要突出趣味性和知識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前小活動,如講述小故事,分享美文,成語積累和接龍等,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還可以利用課文后“讀讀寫寫”模塊的生字詞設計“連詞造句”作業,以培養學生運用詞語精準表達的能力,這與七年級語法教學的重點(詞性和短語)一脈相承。七年級涉及很多課內外古詩文,教師一方面要做好誦讀練習,以讀代講,以讀促教,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文意,體會情感。另一方面要創新作業形式,對于古詩詞可設計“圖配文”作業,其既有趣味性,又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古詩詞;對于文言文,如講授《論語十二章》時可以設置分角色對話練習;講授《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孫權勸學》《賣油翁》時,可以引導學生編寫情景劇,讓學生自導自演,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講授蒲松齡的《狼》時,可以大講特講《狼三則》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講授《杞人憂天》時,可以讓學生將其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故事。
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作業設計應該側重于簡單的寫作訓練,如仿寫、擴寫、續寫、改寫等,以此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探究某些經典課文的行文技巧,讓學生進行“全仿”或“點仿”寫作練習。例如,《安塞腰鼓》一課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安塞腰鼓氣勢恢宏的壯闊場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取某一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描寫一個場面;講授《社戲》后,可以讓學生根據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的心情,仿寫一個心理活動片段;講授朱自清的《背影》后,可以讓學生學習寫平凡事,傳真摯情的“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九年級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邏輯思辨和歸納推理能力,可以完成思維導圖、辯論演講類較難的作業。思維導圖最大的好處是對復雜的學習內容進行梳理、歸類和總結,能夠幫助學生高效記憶。講授小說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小說知識”的思維導圖,如閱讀名著《水滸傳》《簡·愛》后,可以讓學生制作人物卡片和人物關系圖,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梳理情節,理解人物;講授議論文單元的《敬業與樂業》《懷疑與學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主題演講等。此外,九年級有很多文言文,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鄒忌諷齊王納諫》等都是教學的重點,中考的考點,單純背誦并不能解決問題,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梳理歸納文言文現象,綜合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識記并理解文言文的詞語用法,這樣學生才能學得透徹,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考試也就會運用了。
二、尊重個體,分層推進
分層設計作業最大的好處是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獲得感、快樂感和成就感。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需求分層設計作業。分層設計作業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學情,不僅要了解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還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習慣、性格特點及興趣愛好等,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目標。語文作業大致可分為識記積累類和寫作實踐類兩個方面,相比較而言,前者難度較小。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基礎較差、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作業,如名句歸類、成語接龍、詩句摘抄、制作名言書簽和知識卡片等;讓有表現欲望和表演才能的學生或拍攝朗讀小視頻,或參與課本情景劇的改編和表演;讓有寫字繪畫特長的學生完成圖配文、手抄報等作業。
三、以文教文,重視練筆
常言道:“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寫作練習是必備作業、常規作業,重點作業,也是學生最感頭疼的作業。既然作文如此難寫,教師就要在作業設計上花心思,下氣力,變花樣,設計有新意、實用性和操作性強的練習作業。很多教師會要求學生寫日記、周記和讀后感,這種寫作形式比較單一,久了學生難免會應付,寫作質量也不高。因此,教師應在寫作內容設計上和寫作方法指導上做足文章,讓學生學學不同的寫法,練練不同的文體。例如,講授《白楊禮贊》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選取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運用象征的手法,寫一篇小作文;講授《春》《秋天的懷念》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春、寫秋;講授新聞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當校園小記者,進行新聞采訪,學寫消息;講授詩歌單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小詩歌;講授《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說明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寫學校、教室等。在寫作練習上,教師一定要眼界開闊,目光長遠,不能只盯住記敘文不放,可以讓擅長形象思維、會刻畫人物的學生寫記敘文,讓擅長抒情的學生寫散文,讓有一定思辨能力、擅長說理的學生寫議論文等。實踐證明,以文教文,以文促寫,即使寫作能力一般的學生也能寫得有模有樣,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推薦,且行之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
四、關注現實,貼近生活
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是學習語文最生動的課堂。從這幾年的中考來看,考題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剔除程式化、教條化傾向,密切關注現實,緊密聯系生活。
1.根據四季變化設計作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天看花,親近自然之美;夏日聽雨,感悟生命律動;秋季沐風賞月,冬季踏雪尋梅。一年四季,時序更替,斗轉星移,皆可為文,皆是語文作業的鮮活素材。教材中寫四季、風花雪月的內容也很多,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這些名家都是從大自然,從生活入文的。因此,語文作業設計也絕對不能脫離生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四季,寫大自然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搜集整理描寫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的詩詞名句;可以舉辦詩歌朗誦會,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律動及生活的美好。
2.關注時政熱點
新近發生的社會重大熱點事件,不只是政治教師應該關注的,語文教師也是需要了解的。2023年,俄烏沖突持續,全球經濟復蘇,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多地出現了極端天氣,如洪水、干旱、颶風等,科技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如AI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虛擬現實等。這些事件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可以針對這些時政熱點問題設計專題作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3.結合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設計作業
近幾年中高考試卷都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語文教師也要結合學生情況,結合校情和地方實際,設計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作業,如被譽為八百里秦川的陜西關中地區歷史典籍豐富,文化遺存眾多,秦腔、剪紙、皮影戲、秧歌、腰鼓、青銅器、茯茶、泥塑、社火等,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生動素材。
五、豐富載體,創新形式
1.作業的載體要多元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應運而生,各種載體層出不窮,作業載體也要順應潮流,豐富多樣,體現人性化。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展示作業成果,在課堂上以紙質展示作業成果,課外以網絡為載體展示視頻類、圖片類作業。
2.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化
作業可以是一個方案設計,一個朗誦視頻,一份研學報告,一個成長檔案袋,甚至是一出情景劇等,形式不拘一格,既要有課時作業,還要有單元類作業;既要有獨立性作業,還要有合作類作業;既要有純知識性作業,還要有游戲類作業;既要有書面類作業,還要有制作類作業和主題類作業。
3.作業評價用語要人性化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的興趣。”學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賞識、肯定和認可,是最容易給點陽光就燦爛的群體,教師評價作業時不妨換一種語氣,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如“你能行”“你真棒”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作業設計永遠在路上,只要教師樹立牢固的“大語文觀”,以學生為主體,不斷豐富作業形式,創新作業內容,設計貼合學生實際、操作性強、生活氣息濃、更接地氣的語文作業,就一定能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縣功鎮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