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應該怎么考
作者:■文/孔令元 張巖泉
發布時間:2024-06-27 08:43:3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應該怎么考?試題應該怎么命?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從教育評測角度講,一道好的作文題,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區分度和一定的難度。聯系當前命題現狀和教學實際,教師可多從以下方面多思考、探索、改進及完善。
堅持“三個適應”,做好整體設計。“三個適應”即適應語文與寫作、適應中國與現實、適應世界與未來。具體設想包括:一是審題環節不要設置過多障礙,以免一大部分考生絆倒在作文審題上。現在部分作文題目立意過于晦澀,導致學生審題就像猜謎,完全喪失了作文考查本來的意義。有的作文試題,審題難度設置又過于低了,以至于讓小學生或初中生來寫,都會得到一定的好評。二是題目和題干設計要體現張力,富有延展性與級差,在滿足不同層次考生充分施展能力與才華的同時,高度體現高考在尊重差異前提下的選拔功能與公平性。如果命題限制性過強,“越俎代庖”式人為清理所謂的“繁復斑駁”“混沌蕪雜”,很可能“碧空如洗”“清水一池”,不可能會出現“鳶飛魚躍”的景象。三是要體現育人價值,聚焦語文素養。以語文素養為提升路徑、方向與目的,把育人功能完全融于語文學科教育教學之中。通過高考選拔人才、引領風氣的職能,培養胸懷寬廣、謙卑自信、品格高尚、腳踏實地的青年,促使其用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提供適當情境,完善命題技術。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試題要么文藝腔抒情性過重,要么缺乏實際和明確的寫作指向,使作文寫作成為一種沒有特定指向的“空對空”式的寫作。近幾年“任務驅動式”“思辨式”作文試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象,但仍然有很大空間可以改進。具體有如下路徑:一是命題應以議論文為主要考查文體,同時兼顧其他類型文體。試題要有效設置適切的應用性或虛擬性情境,增加指向性內容,培養寫作的讀者意識和公共說理意識。二是學習國外大規模測試或標準化測試中作文命題的相關經驗,不斷完善命題技術。三是針對語文核心素養指標的提出,在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分列寫作能力核心素養科目,對此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細分出層級分明的寫作能力的核心素質、條塊內容、結構特征、內生機制、演進規律等,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與命題理論體系。
切合核心素養,加強思辨考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應在作文試題中得到深度考查,并以試題引領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這種高階思維應包括掌握獨立性、創新性、反思性思維,以及培養思辨性思維等重要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作文命題中可設置沖突情境、兩難情境等對立型情境,在對對立面的思考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可設置多元選擇型情境,在自圓其說中考查學生對論點的確立和論據的恰切使用能力,可設置關系型情境,在關系辨析中考查學生思辨能力,等等。
作文命題如能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就能倒逼教師摒棄某些舊有觀念和做法,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了解學情,重構語文教育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教材、課程、教法等,也會隨之做出必要的改變以與之相適應。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