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同行 語文與思政的有機融合
作者:郭 靜 楊雪梅
發布時間:2024-06-26 11:45:3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強調了核心素養內涵,要求我們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將德育滲透在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落細落小,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堅持語文課程與學科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提升協同育人成效。如何深入挖掘初中語文課文中的育人元素,找準初中語文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將“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與語文學科知識融合起來,在學生思想深處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是初中語文教師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從教材、教學方式兩個角度,分五個層面淺談初中語文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聚焦單篇,抓“三觀三看”
少則得,多則惑。在講授單篇課文的過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三觀三看”是很有效的思路。
“三觀三看”指的是聚焦一篇文章,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去思考,通過字、詞、句、段、篇去挖掘思政切入點。具體而言,“微觀看字詞句”指的是看字詞句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為什么如此表達,要注重挖掘字、詞、句中的思政元素。例如《黃河頌》一文中“英雄”一詞出現了三次,賦予黃河以人的精神風貌,不僅寫出了黃河磅礴的氣勢,也傳達了“黃河的精神就是英雄的精神”這一內涵;“偉大而堅強”反復出現,這不僅是黃河的精神內核,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黃河因什么而偉大堅強?黃河因團結向上、一往無前而偉大堅強;黃河因務實進取、無堅不摧而偉大堅強;黃河因拼搏奉獻、不屈不撓而偉大堅強。“英雄”“偉大而堅強”就是《黃河頌》的思政切入點。基于此切入點,教師可以設計核心任務:讓學生依托課文進行仿寫,并在文中體現黃河精神。
“中觀看段”指的是看段落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文中的語段是如何展開的,進而挖掘段落中的思政元素。比如《白楊禮贊》第7段,作者連用四個反問句,構成排比,由樹及人,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白楊樹象征北方的農民,象征守衛家鄉的哨兵,象征“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禮贊白楊實質是禮贊北方的農民,禮贊守衛家鄉的哨兵,禮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的精神和意志,禮贊中華民族正直、質樸、團結、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白楊的象征意義就是《白楊禮贊》的思政切入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爭當“白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宏觀看篇”指的是看整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從內容和情感入手挖掘整篇文章中的思政元素。比如《愚公移山》一文通過敘述愚公帶領眾人移山的壯舉,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定毅力,也闡述了認識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怕艱難困苦,堅持不懈就能夠成功改造客觀世界的道理。愚公移山精神就是本課的思政切入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聯系實際,設計讀寫活動,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百折不撓、拼搏奮進的艱苦奮斗精神。
二、整合多篇,抓“同類信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語文課程面臨著學習任務群、大單元、大概念、大項目等教學新挑戰。這些挑戰中,大多涉及多篇文章的整合。多篇文章教學時,抓“同類信息”進行整合,有助于快速找到思政教育切入點。例如,《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木蘭詩》五篇文章的同類信息為“家國情懷”。教師在進行群文教學或大單元教學時,可以將“家國情懷”作為本組課文的思政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制作資料卡片、設計思維導圖、撰寫感謝信等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黃河精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
三、聯系熱點,抓“拓展延伸”
生活處處有語文。教師要聯系熱點,從拓展延伸的角度,深挖語文教學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熱點類型可分為突發型熱點與常規型熱點等。例如神舟十五號、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拍“全家福”這一舉動可以作為熱點,聯系《太空一日》,設計“時政述評”“新聞之我見”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和理解團結協作、愛國奉獻等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可作為常規性熱點,教師可以聯系節日意義深挖思政內容,引導學生在語文相關實踐活動中堅定文化自信。
四、立足學生,抓“實踐活動”
學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認識。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落實“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感受、探究社會。例如,教師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新聞活動探究單元”時,可立足學生興趣,從實踐出發,設計本單元活動探究的核心任務為“奮斗——最美的姿態”,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新聞,掌握新聞“六要素”及結構,了解不同類型新聞的寫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等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更多元地了解新時代奮斗者的事跡,深入感悟奮斗美,汲取奮斗力量。
五、落實寫作,抓“以文化人”
寫作是學生與世界的思想邂逅。教師可以將思政教育融入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從思政角度出發進行觀察、選材、練筆、修改等具體訓練,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有效落實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達到“以文化人”的理想效果,實現思政教育與作文實踐的有機融合、相促相長。
這五個層面的策略從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角度切入,深挖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立足學生的學與做,緊扣生活中的語文,致力于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行動收獲成長,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陜西省韓城市新城區第一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