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并重 提高習作教學實效
作者:王 萍
發布時間:2024-06-26 11:39:5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雙減”背景下的教學提倡減量不減質、減負不減效,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無疑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起了新的挑戰。小學作文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讓中高年級的學生愛上寫作又不給學生施加壓力,是當代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寫作能力,但面對寫作文,大部分學生還是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不會寫、不想寫、寫不好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學生,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減輕負擔,不斷提高寫作質量。
一、重視單元內容,明確習作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單元主題,每個單元的課文內容與單元主題息息相關,每個單元所安排的習作教學內容也與單元主題和單元的課文內容有關聯。因此,教師在講授一個單元的課文之前,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單元導讀明確本單元的單元主題和習作目標,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教師在分析課文內容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寫法的有效指導,不能只是以講授課文內容為主,要讓學生習得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的寫作中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記一次游戲”的過程中,結合單元導讀和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內容來看,本單元是以“成長故事”為主題的。單元習作的目標是:要求學生能記述一次游戲,并把游戲的過程寫清楚。這個單元所安排的三篇課文都向讀者講述了作者童年時期的成長故事,三篇課文雖然描寫的事例各不相同,但每篇課文都有場面描寫,通過場面描寫還原故事現場,能夠讓讀者讀文章時有身臨其境之感,也能使讀者更加真實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更真實、更感人。所以,教師在教學本單元課文的時候,要注意點撥學生去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明確本單元的習作目標。在上本次習作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每一篇課文內容,梳理從課文里學到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再引導學生去構思自己的文章,并將所學的寫作方法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一個明確的寫作目標是作文教學的首要前提,學生只有明確了寫作目標,創作時才能不偏離主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引導學生想象,發散學生思維
學生有了明確的寫作目標,還得通過自己的大腦創作出流暢、優美的文章。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已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大多數學生的思維不夠開闊、構思不夠新穎、想法不夠大膽,人云亦云,作文千篇一律,不夠吸引人。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聯想,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發散思維,利用合理的想象來提高作文的整體水平。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的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場景表述出來,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先給學生展示一個具體可感的場景畫面,如冬季雪后的公園。引導學生細致入微地去觀察和分析畫面中出現了哪些事物,并讓學生思考:這些事物呈現出了怎樣的狀態,各有什么特點,如何表述可以讓文章更生動形象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合理運用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讓所描寫的事物更生動、形象,引導學生想象這些內容并用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加充實飽滿,富有思想和情感。
三、聯系生活教學,引導自由創作
“雙減”政策下,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少了,學生課外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變多了,課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了。創作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寫作素材也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瞬間,用筆及時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寫作欲望,拓寬寫作渠道,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聽、所感、所想記錄下來,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小學生的習作內容應符合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性格特點,所以小學生的作文應減少模式化,增加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學生可以選擇日記、詩歌、說明書、文字配畫、照片配文字等形式,進行自由創作,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真正實現“我手寫我心,我心吐真情”的教學目的,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生動活潑。
四、狠抓課外閱讀,豐富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見成效的事情,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雙減”政策下,作文教學不能只局限在語文課堂內,教師應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大量有益的課外書籍,積累寫作詞匯和寫作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通過長期、大量的閱讀,學生才能儲備豐富的知識,才能寫出優美的文章。從低學段開始,教師應慢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教師要有效開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及時摘抄好詞好句好段,記錄閱讀收獲和感想,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定期在班上開展“課外閱讀分享會”,讓學生分享閱讀感悟,教師則對學生的分享加以鼓勵和指點,激發學生不斷閱讀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背誦一些內涵豐富的段落、詩詞、名言警句等,并讓學生在每節課的課前三分鐘進行展示,從而讓課外閱讀真正落到實處。
五、注重多元評價,促進寫作發展
作文評價是促進學生寫作能力不斷提高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無評價和修改的作文課堂教學是不完整的。作文評價應采用多元方式,從不同角度展開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創作,肯定學生文章中的亮點。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所寫的文章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肯定并表揚學生習作中精彩的部分,捕捉學生習作中的不足之處,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幫助學生優化習作內容;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互賞”“互評”“互改”等方式,發現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學習他人長處,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挑選幾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解和點評,梳理學生在謀篇布局、構段方式、用詞造句、表現手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點撥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二次修改。對于學生創作的優秀作文,教師可以幫助其投稿發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愛上寫作。
“雙減”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作文教學時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采用豐富、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優化習作教學的整體策略,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中小學系列一般課題“基于庫伯學習圈理論的小學習作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號:23JYB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蘆溪縣蘆溪鎮第二中心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