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縣位于延安市南部,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地貌,人口22萬,蘋果種植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1995年8月,在洛川縣委縣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一所集聾兒語訓,孤獨癥、腦癱、智力障礙等多重殘障兒童康復、文化課學習為一體的全封閉、全托式管理的綜合特教學校在洛川大塬落地建成。近年來,學校在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依據國家、省、市特殊教育發展規劃,創新思路、因時因地制宜,開展“醫教結合”,探索合適的教育教學模式,實現了讓特殊兒童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再到“能自然融入社會”的飛躍,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惠及不同殘疾障礙類型兒童少年,成為延安市一所較為知名的特殊教育基地。2021年,全縣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生源遍布延安全市及榆林、關中部分縣區,贏得了社會的認可與贊譽。


精準施策,讓各類殘障兒童少年都能接受適合的教育

學校積極落實國家“控輟保學”政策,按照“一個不能少”的原則,精準實施“因生定策、一生一案”,通過隨班就讀、特校上學、送教上門等,使每一個適齡殘疾孩子都能接受適合的教育。2016年起,學校承擔了全縣各類因身體原因不能到校就讀兒童的“送教上門”工作,讓各類重癥殘障兒童少年在家就能接受適合的教育,在認知、自理、康復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2023年秋季,全縣6~15周歲殘疾兒童少年共244人,其中隨班就讀134人,特校上學75人,“送教上門”35人,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全年累計送教共80余人,3000余人次,當初送教的楊××、趙××等10余名學生已回歸特校上學,畢××等3名學生到普校就讀。“送教上門”解決了特殊兒童“無學上”“無處上”的困惑,為其家庭生活及適應未來社會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在教育扶貧、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康教結合”到“醫教結合”,讓更多特殊兒童享有康復治療的機會

2018年起,學校針對當前許多特殊兒童的康復需要,著眼康復訓練和日常教育的有機結合,促使特殊兒童功能進步與文化知識學習得到同步發展,打造“康教結合、寓教于康”的特殊教育模式。2019年,學校向縣教科體局、殘聯爭取資金,購置了先進的康復器材,建設成規格較高、設施較全的康復訓練室,為“康教結合”做好了物質保障。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培養了2名專職康復教師,參加“康教結合”的學生多達20余人。隨著“康教結合”的實施,接受康復教育的孩子在各個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接受“康教結合”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為進一步惠及更多特殊兒童,學校經多方聯系協調,于2023年8月與延安高新醫院達成“特殊兒童康復治療項目”合作協議,將醫院“搬”到學校。從2023年秋季開學,高新醫院下派10余名專業醫療人員,進校對特殊兒童開展免費康復治療,讓“康教結合”走向了治療更為全面、服務更加完善的“醫教結合”。“醫教結合”效果明顯,口碑良好,2024年春季開學,原來在西安、延安等地進行康復治療的兒童紛紛返回洛川,走進學校接受免費的“醫教結合”。

挖掘潛能、彌補缺陷,探索適合特殊兒童的融合成長之路

20240625112810906-26-05458.jpg


學校積極挖掘在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成立了手工、律動與唱游、社交、家政、羽毛球、旱地冰壺、滾球等社團,通過專業訓練、培養帶動,開展體藝活動,是探索促進學生融入社會的又一舉措。2016年,學校首先選取了在體育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成立了羽毛球社團,多次代表陜西省參加全國性比賽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2021年10月22日至10月29日,在全國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八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2金4銀2銅,學校集體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其他社團也喜獲累累碩果。2023年2月,冰壺社團代表延安市參加2023年陜西省首屆特殊奧林匹克旱地冰壺邀請賽,取得了C組第二名的好成績,并獲“體育道德風尚獎”。2023年9月,學校受陜西省特殊奧林匹克委員會指派,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國際特殊奧林匹克東亞區滾球比賽,斬獲3金3銀5銅,學校被確定為“國際足聯合作項目執行單位”。社團活動的開展,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了自信,又培養了學生互相協作進取的品質。

學前、職高兩頭延伸,助力特殊兒童高質量融入社會

為進一步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學校結合發展現狀,依托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成立了特殊教育學校學前豆豆班。根據幼兒不同的障礙程度,搶抓康復黃金時間,采用“班級全融合+個別化康復訓練”的教學方式,通過游戲活動、戶外體能活動,認知、語言、功能訓練等形式進行授課,并與轄區幼兒園達成《學前幼兒融合教育活動協議》,形成了強有力的專業支撐。讓學前階段特殊幼兒得到肢體、言語、情緒、行為、心理等方面的綜合康復;讓學齡前班的特殊兒童都能自信快樂、積極向上地生活、學習,取得更多進步與成長。

為促進學生有序融入主流社會,擁有一技之長,能夠獨立生活,學校積極探索,讓學生參與烘焙、飯店后廚等社會性服務工作,但效果不夠理想。為此,學校經過走訪、調研,最終確定以洛川當地產業特色——蘋果種植為突破口,成立職高班并開展專業培訓。從春季疏花疏果,夏季套袋、拉枝,秋季卸袋、采摘,冬季施肥、修剪;從田間地頭的種植管理再到蘋果產品流水線上的深加工……讓學生全程參與果樹管理、加工生產,在親力親為中,學生體驗了生活、掌握了技能,如今大部分體格健全的學生畢業后就能進入社會,參加蘋果種植生產,獨立生活、實現自我價值。

困惑與思考

教師發展內驅動力不足。學校經過多年發展,有了一定的經驗底蘊,教師們都有很強的敬業精神和博大的仁愛之心,但由于長期缺乏橫向競爭,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加之學生流動小,工作成就感低,部分教師日復一日地堅持但收效甚微,甚至個別學生難以改變,使得部分教師滋生懈怠,內驅動力不足,不求進取、不善鉆研、不敢創新。如何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讓教師體驗到收獲的喜悅,產生職業幸福感,進而能鉆研、求上進、愿進取是亟須我們去思考、去改變的。

對部分特殊兒童未來出路的困惑。多年來,特殊兒童經過在學校持續地學習、糾偏、康復、訓練、融合、培訓,提高了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大部分能適應集體生活,具備獨立走向社會的能力。但仍有部分學生身體功能較差,如肢體殘疾嚴重、腦癱等,經過學習、訓練依然改變不大,此類學生從特校畢業后的未來在哪里,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之一。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十四五”新征程已開啟,國家《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已全面實施。特殊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既要珍惜機遇,更要踔厲奮發,把握好定位,在促進殘疾兒童的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以昂揚的斗志、嶄新的風貌,開拓創新、砥礪前行,為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