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減負是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作者:王彬武
發布時間:2024-06-25 11:18:4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今天,教師減負的話題受到如此廣泛關注,是學校教育邊界日益模糊的結果,也是教育治理水平不高的結果。形式主義的泛濫讓各種社會事務向學校蔓延,學校管理過于追求效率,家長對教學的無限期待,對教師專業的要求不斷拔高,共同對教師工作的時間空間產生一種疊加和擠壓效應,教師的工作負荷不再是純粹的教學,疲于應付的工作狀態已經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到學校教育的主體性地位。人民網連發三問:不能承受之重,誰理解?措施無法落實,誰之過?回歸教學本質,誰來辦?破解教師減負的難題需要系統性治理,需要整個社會和各級行政部門對教師的工作性質有正確的認識,給予教育和教師應有的尊重,減少與教學無關的事務,讓教師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的主責主業。
教師的負擔不僅僅是教師的工作量問題,而是工作邊界的問題。勤學篤行、甘于奉獻本來就是教師的職業要求,但是把勤奮和奉獻用在了無關教學的事務上,當然會挫傷教師對職業意義的認同感,也消解了教師職業的崇高感。教師減負,不僅是一個減少教師工作量的問題,還要認識到造成教師負擔過重背后的深層次根源。
現代學校教育進入21世紀,學校行政管理日趨復雜化,導致教師最主要的精力用于教學的比重嚴重被擠壓,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教師負擔加重的現象。新的發展階段,教師在教學方面完成通常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之外,還需要記錄跟進學生性格表現情況、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記錄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撰寫教學的階段性報告,即使在放學后,教師也要解答學生問題,與家庭進行溝通。教學之外,教師還要參加與專業發展相關的研修、交流、展示、培訓、命題,部分教師還要參加示范課、公開課、比賽課,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將信息化手段引入教育管理,本意是減少教師的重復性勞動,但適得其反,技術不僅加快了工作的節奏,還增加了本來沒有的線上輔導以及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家校溝通。2016年,英國《衛報》的一項教師生活調查顯示,82%的教師表示他們的工作量無法控制,73%的受訪者表示工作量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76%的受訪者表示工作量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負責學校檢查和教學標準的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宣布,2017—2018學年開始,教育督導員應定期向校長詢問如何減輕教學人員的工作量(參考〔英〕安東尼·塞爾登《第四次教育革命》)。可見,在新的教育發展階段,教師減負也是很多發達國家面臨的問題。
如果說教育發展帶來教師工作量加重,還算教育自身的問題,那么造成教師負擔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現代社會制度運行帶來的一定弊端。在現代社會,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工具理性”成為一種主導價值,即重視理性計算、追求永無止境的高效率,而與這種觀念相適應的就是社會制度中的科層化管理,政府、公司、軍隊、學校幾乎所有的組織都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管理。這種行政管理的優點是分工明確、紀律嚴明、照章辦事,管理系統運轉精確、穩定、高效,可預測性高,執行力強。但是,科層化的管理體系強大的背后,是它具有“非個人化”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所有的事務“對事不對人”,為了追求效率,人被簡單化地定義為實現某項任務的一種指標,個體的身體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負擔狀況、能力差異等更為復雜的狀況被忽略不計。比如學校,升學率是最核心的任務,要確保升學率提高,就要按照嚴格的淘汰機制考核、評價教師的努力程度,而不會顧及個別教師的身心健康。一個組織一旦被“非個人化”,面對任務就不會考慮個體是否能夠承受,重點是確保完成任務。這種觀念不僅影響了教育部門的決策,也在各種行業主管部門中存在。而學校是一個集體性較強的場所,人員規模相對較多,就會成為一個與社會聯系比較復雜的組織。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醫療社保、文明建設、文化活動,幾乎所有的社會事務都與學校有關,還包括各種不計其數的社會教育活動,這些事務的主管部門之所以選擇在學校開展活動,是因為人員較多,最為高效,按照“非個人化”的觀念,這些主管部門也只會考慮學校如何完成任務,而不會顧及到教師個體的承受能力,導致教師要做的與教學無關事務繁雜而無序。
即使排除系統性社會管理制度的因素,現代學校以目標管理為導向的量化考核,也是加重教師負擔的原因。現代學校管理中量化指標過于泛濫,而真正的教學工作,可以量化的是少數,比如課時量、出勤率、學生考試成績、輔導社團、參與教研活動等,而大量的工作是不可量化的,比如責任心、敬業精神、對學生的負責程度、對教學的認真態度、個人專業發展的努力程度等。即使是可量化的工作,也只能對結果進行量化,而不宜量化過程,比如教師的教學與學生考試成績的關系,對考勤、打卡、留痕等過程的量化就會導致形式主義。因為可量化的管理是最簡單的管理,目標管理是把所有事項用量化的方式進行管理,導致教師的教學行為圍著各種量化指標打轉,忽略實際效果。比如,學校采用學生評教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標準,教師就會通過暗示、威脅等手段影響學生的評價結果,提高自己的評分,從而忽略了應該關注的教育效果。
只有讓更多的人和機構認識到教師工作的性質和負擔的根源,教師減負才有解決的可能。真正做到給教師減負,還要教育部門有所作為。
一是建立尊重教師專業權利的文化。產生教師負擔過重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管理制度的“非個人化”觀念,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人的價值沒有被充分尊重,一個有生命需求和發展需要的人變成了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教師作為一種專業化的職業,對從業者要求具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同時應該享有專業權利。專業權利在工作中既體現為應盡的工作責任,也體現為可以拒絕非專業事務的權利。我們整個文化中對教師專業權利的尊重還不夠,不僅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休息權,對教師的職責邊界也比較模糊,才有了各種非教學事務攤派給教師的慣性思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專門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充分信任、緊緊依靠廣大教師”。這既是很有溫度的一句話,也是一種工作要求,要把這句話變成具體的行動,就要建立尊重教師專業權利的制度文化。
二是建立教師工作統籌管理的機制。現代學校也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共建共享的社會難以排除部分社會事務與教育的結合,教育目標的實現也需要通過一些社會活動來實現。教師的負擔主要來自社會組織和權力部門攤派的無關任務,教師作為公職人員,似乎就應該完成這些任務,給教育教學帶來干擾。這就要求政府建立一種準入機制,對進校園的社會事務進行統籌管理,讓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活動進校園,把無關育人的社會事務排除在校門之外,避免干擾到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三是建立現代學校教育治理的體系。學校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書育人,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具體實施主體,要讓教師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學校管理水平,要優化管理流程,精簡沒有價值的會議,簡化教師考核的項目,避免重復性的工作。學校也要建立有效的社會參與機制,讓家長和社會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把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合伙人”,而不是問題制造者。
教師減負需要系統性的治理,在推進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應該從教師減負做起。減輕教師負擔主要是排除非教學任務的干擾,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教師的勞動和權益得到應有的尊重。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