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教育對當代高校書法教育的啟示
作者:程 龍
發布時間:2024-06-25 11:10:1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國書法發展到唐代,教育制度已日趨完善,優秀書法作品井噴式出現。唐代書法教育的經驗時刻提醒當代書法教育應著重提高學習者自我的文化素養。現階段,大力推廣高校書法教育,既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的響應,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要求。文章以唐代書法為研究對象,從思想認知、意識形態、入學考核、教育評價、教學體系等方面分析唐代書法教育與當代書法教育之間的異同,以此來擴寬當代書法教育的研究前景;從多角度分析了當代高校書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結合唐代書法教育中的精髓,為當代高校書法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思路啟示。
[關鍵詞]唐代書法教育 當代高校 教育內容 文化傳承
基金課題:陜西省社科界2022年度社會科學宣傳普及資助項目《陜西省青少年書法藝術普及與傳承活動》(編號:2022KP034)。
引 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是對當前高校開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方向。現階段,書法教育是高校傳承與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熏陶與學習習慣養成影響重大。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載體之一,是由思想而來的藝術實踐,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藝術行為,書法在功用上是記錄文明,而藝術上則是體現真善美、體現人的精神、傳遞著中國人的思想。其中,唐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輝煌一頁,“晉人尚韻,唐人尚法”,是歷史對唐代書法最好的評價,唐代書法教育也因此而負盛名,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思想、學習模式、評價方式亦對現代書法教育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唐代書法教育為借鑒對象,對唐代書法教學進行全方位剖析,集中探討唐代書法教育對當代高校書法教育的啟示,旨在為提升當代高校書法教育質量提供建議。
唐代書法教育概況
書法藝術在古代人文主義思潮與宗教藝術的交流融合中,逐漸從記錄等功能性層面,上升成為文人哲學思想、藝術化表現的更高層面。唐代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集大成時期,伴隨著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唐代書法繼往開來,書法藝術逐漸成為文人精神的象征。唐代書法傳播影響之廣泛,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人文思想的融合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教育是思想的外在體現,書法教育也因此成為唐代基礎教育的一部分。
唐代教育途徑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官方教育,二是民間教育。官方教育以國子監書法教育為代表,其目的是培養書寫的專門人才;民間教育則以私學為代表,私學是書法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探究唐代書法教育的中心思想,即為“法度”,這與現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誠然,現代書法基礎教育中所學內容可以借鑒唐代書法教材,例如《千字文》《急就章》,這些教材不僅符合高校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需要,也可以幫助高校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熏陶,接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從而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
唐代書法教育與當代高校書法教育之間的異同
1.思想認知方面
唐朝是歷史進程中一次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時期。政治穩固、思想開化、經濟繁榮等因素為書法教育開展以及書法文化推廣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物質保障,同時也促進了書法教育制度的革新。
在當代,隨著高校推廣書法意識的不斷提高,高校利用書法教育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意識也在日益上升。各大高校將書法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內容,融合在大學生社團、大學美育課程、大學公共教育課程之中,部分高校通過開設書法專業、書法培訓班、書法高研班等形式對書法教育進行傳承,高校大學生對書法藝術的認知、接受度或是社會環境都極有利于書法教育在高校中的蓬勃發展。
2.意識形態方面
唐朝初期推行“大興文教”的政策理念,從政治層面維持了藝術文化交融的發展態勢,多民族思想碰撞之下,促使唐代意識形態朝多元化發展,例如初唐時期的“中庸合度,崇尚骨力”,盛唐時期的“狂逸恣情,情懷壯美”,因而唐代書法藝術所呈現的是不同以往的時代特征。
無獨有偶,當今所處文化環境與唐代類似,是開放包容的,我國目前正處于大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民族經典的關鍵階段,在不懈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優秀藝術相繼被收錄于世界非遺項目中。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獨有流傳千年且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深遠,隨著政策傾斜與財政扶持,各地方畫院、美協成員隊伍不斷壯大,高校中各類主題的賽事與展覽日趨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書法作品得以展現,在促進文化傳播的同時亦提升了高校學生的書法綜合藝術素養。
3.入學資格與條件方面
唐代書法教育規模空前,但選拔機制主要針對關隴貴族,缺少公平性。集中優勢化的國家教育資源雖然未能在社會層面促進書法教育的開展,但所樹立的文化意識已經散播開來。地方教育爭先開設書法教育,并形成一定規模,為書法藝術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儲備。同時,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健全,地方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齊聚,文人精神制度化逐步完善,書法的社會價值漸漸穩固,一度成為文人追逐政治抱負的一種途徑。
在當代,我國不斷重視藝術類人才培養,藝術類特長生作為高考的一支隊伍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適齡考生選擇藝術來作為通向高校的敲門磚。每年冬季,國內會組織藝考生進行藝術類考試,書法類省考內容分為臨摹、創作與書法常識,一般以臨摹楷書、隸書、行書為主,還有一些高校及美院在各個省會設立單招,考試錄取省外學生,由于每個學校有各自相應的錄取方式,因此并沒有統一的錄取標準。隨著近些年書法類報考人數不斷增多,競爭愈加激烈,對比唐代入學條件,現代學生不受家族地位影響,憑自身實力以更公平公正的考試方式考取自己心儀的大學進行深造,招生數量更是唐代人數的數十倍有余,而由于人數暴漲,因此現代書法專業的競爭激烈程度是唐代無法比擬的。
4.教育評價體系方面
唐代書法教育的評價標準以選官制度為主,其考試內容不止有書寫的技法,還要掌握相關漢字知識,如遣詞造句、寫詩作賦等文學常識,主要是對考生在技法能力、理論知識以及相關學科學習的評測。反觀科舉制,其不僅是選拔官員的考試,更是對考生書法的一種評判或是選拔。此外,書學子弟除了考試為官這條路外,還可以在社會職能部門擔任工作,如門下省、史館、司經局等招收楷書手,這樣的政策配置不僅為唐朝培養了一批書法人才,另一方面也為書學學生解決了生計問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現代高校書法類專業教學側重培養高素質、綜合類人才,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拓寬視野,提升創新能力,除了學習草、行、楷、隸、篆及篆刻技法的必修核心課程外,還會根據各自研究方向輔修相關學習科目,如書法史、中國文學、美學鑒賞、文獻學等,在結課時提交作業,由任課教師打分最終形成學分記錄檔案,書法研究生則根據自身與導師研究方向細分到各個領域,在畢業時要完成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由導師、教授們組成的答辯評委組進行提問打分,商討后最終評出優秀畢業生及作品向上推薦。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書法類學生畢業步入社會后,相適應的崗位卻很少,無法滿足當前的崗位需求,據軟科2022年調查數據顯示,近幾年書法類學生畢業后從事原專業工作的不足總數的25%,書法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
5.教育考試制度方面
科舉制對唐代書法教育的影響頗深,唐代教育的內容無外乎是“八股、詩律和書法”,因而字體水平的高低與卷面的整齊度將直接影響分數的高低,更是關乎考生的仕途。唐代作為我國歷史上科舉考試科目最多的一個時期,不僅擴大了教育范圍與種類,同時學校教育對社會與人才培養的影響也逐步加深。自科舉制沿襲以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任人唯親、靠家族勢力入學為官的現象,但是唐代科舉制根本目的在于為國家選拔官員并為當朝統治者服務,參與國家管理事務,其選拔人員品質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政策導向與發展道路。
而當代書法教育考試制度在于對高校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綜合素養的測評,學生的綜合素養、文化水平、政治素養是高校選拔學生的關鍵,與擔任官職沒有關系,而書法教育更不是走向仕途的唯一道路,書法教育開設的目的是增強大學生美育熏陶、提供傳統文化教育氛圍、彰顯中華經典國粹。
目前高校書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技法教學風格的雷同單一
目前高校書法教育的風格體系主要分為美院派與師院派兩類,前者相對而言更注重技法的練習,作品中融合西方現代藝術風格較多,后者對基本功與綜合藝術素養更為看重,由于兩者均屬“學院派”的范疇。其缺點也相對明顯,體現在大多數學生屬于考前集中規模化訓練,基本功不牢固,許多學生書法作品風格雷同,很難創作出代表自我個性的作品,部分學生在功底不扎實的影響下容易出現過度裝飾、渲染的問題,臨摹、抄錄詩詞歌賦時對詩詞含義、書寫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許多學生只是一味搬運,因而自作詩賦更是無從談起。
2.書法批評理論的教育淡化
顧名思義,“批評”除指責、批判的意思外,還有評價、批注的含義,書法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能夠看出一幅作品的優劣之處。當代高校書法教育一直存在著“重技法,輕理論”的現象,縱觀當前高校書法教育中的品評環節,部分教師存在敷衍了事的態度,對學生多是贊美一類的辭藻而批評類話語較少,無意間會模糊學生對一件書法作品好壞之處的判斷,對學生探索書法學術的道路上會產生不良影響。許多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往往只臨摹名家專攻技法,僅研究在自身功底薄弱的情況下如何讓作品更出效果,并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社會上各種比賽、展覽,過早將名利性的做法滲入書法教學之中,學生把全身心精力聚焦在入選、獲獎上,缺少了對書法藝術本身的探索、尊重與思考。事實上,書法評判不僅是看字跡是否娟秀,更是體現書家對書法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底蘊,任何時期書法的發展都需要將書法理論與批評作為基石,如果只存在贊同與褒獎的聲音,那么書法的研究也只會停留在摹古并終其無法超越。
3.書法傳統文學素養的缺失
自古書文同家,書法與文學二者往往相輔相成,因而書法教育不僅是技法、理論的學習,還需要學生掌握博古通今的文學常識,并大量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例如書法名作中顏真卿《祭侄文稿》和蘇軾《寒食帖》,皆是見景生情、因物起興,因而遣詞造句的能力更是決定了創作者是否能掌握書法詩詞格律的關鍵。但就目前當代高校書法類教育課程安排、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規劃目標、教學內容設計來看,書法教育中的傳統文學培育內容遠遠不夠。許多高校在開展書法專業教育過程中“注寫練,輕立意”,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創作文本只是在簡單地模仿改編,鮮有可以分析出詩詞的平仄與韻律、立意與精神,更無從談起書法詩詞中的深層意境,甚至部分高校將書法作為大學公共美育課程,僅僅只是講授書法知識的分類、筆法等常識性理論,正所謂“作字須先做人,修文當先修德”,大部分高校書法教育中的傳統文學素養缺失,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書法中缺乏情感化表達的“溫度”。
唐代書法教育對當代高校書法教育的啟示
1.入學考核方面:適量增加測評內容
唐代書學考試十分重視文字學,學生在通過考試進入學校后仍繼續學習,并將其視為書法基礎與書學內容的一部分。當今凡是能考入高校的大學生均認識漢字,但對文字學卻知之甚少,絕大部分學生對大多數篆體或字源的認識模糊不清,這便導致其在書寫過程中對文字的結構認知不足,臨摹時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沒有理解文字本源從而學習進展緩慢。因此,建議高校在學生入學考核時加入適量的文字學內容,在測試考生對文字知識掌握度的同時,為步入高校學習做好預熱準備,盡管文字學在當代高校乃至全國仍沒有普及開來,但作為書法學術研究的根基必將發展擴大。
2.教學目標方面:強調創作與表達
縱觀唐代書法教育的目標對象往往以王羲之的書法作為教學典范,追求“楷法遵勁”。其一,要具備模仿古代名家的能力,能夠習得古意;其二,講究字體的方圓肥瘦,創作者要有自己對書法的理解與審美素養。由此可見,唐代書法教育強調對傳統書法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包括對前人作品的借鑒和模仿。因此,從教學目標來看,當代高校書法教育在教學目標的改進中,應將書法要當作一門綜合素質教育課程來培養人才,要培養出高素質書法類人才,必須要明確教學計劃與培養目標,才能保證教學質量,針對目前高校中技法教學的風格雷同單一、傳統文學素養缺少等問題,高校在教學設計中應針對此類問題開展多樣化書法創作課程、書法專業文學課程等,設立創作風格與內容高度融合的書法教學培育目標,學生應該深入研究傳統書法理論和書法文學內容,了解前人的創作思路和技巧,從而能夠在創作中融合傳統與創新。
3.評價模式方面:實施多樣化評價方式
唐代書法教育中除了極少數人能進入國家開設的國子監學習以外,大多數寒門弟子依靠州縣學校或家庭教育,由于當時印刷品還沒有興起,官學與地方學校的師資與參考文本差異過大,地方學校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并且學生學習全靠臨摹教師作品,風格單一且極易造成視野狹窄與品味平庸。而當下科技發達且信息傳播速度飛快,要尋找一篇名作或古籍較為容易,無論是書法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或是來自不同專業學生的選修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找出大量的名家真跡圖片或資料供學生觀摩或品評學習,在現有的教學資源與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教師應更多地傾向于實物、同比例大小的拓本或書法印刷品,學生在對書法名作品鑒中進行書法訓練,教師對學生作品開展多樣化評價方式,利用書法批評理論的方式開展學生點評、師生互評、網絡點評等方式,讓學生在批評與鼓勵中前進,增加學生對書法創作和臨摹的發散思維,最終強化學生對書法學習的興趣。
4.教學內容方面:注重德智美全面發展
從唐代書學內容與課時分配比例來看,對思想品德與儒學文化極為重視,正如柳公權提出“心正則筆正”,這一觀點沿襲至今仍十分受用。在唐代,書法練習僅“日紙一幅”,練習量與其他時期相比并不算多,但唐代書法名家無論是成就或是數量上均不輸其他任何一個朝代,其關鍵便在于研習文字學與修心,探索文字與內心的本源并使其水乳交融。同時,唐代書法教育日常教學內容強調對基本技法的訓練,如筆畫、結構、用筆等,這對當代高校書法教育也同樣重要,大學生應通過大量練習和實踐來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打下扎實的書法基礎。此外,書法教育與思想品德的成長是密不可分的,因而當代高校書法教育中應融合思政教學內容進行契合,教師應在教學內容中適量加入一些如儒學、文字學、陽明心學、樸素哲學觀等,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進而讓其在修習書法中做到修養身心,教師通過開展具備傳統精神文化內涵的書法校園活動,例如專業書法展覽、書法詩詞大賽、書法社團展演活動等,以此來更好地輔助大學生研習書法,通過在書法教學內容中與德智美全面融合,進而豐富學生內心精神世界,最終創作出更具有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的優秀書作。
結 語
中國文人精神與書法真諦一脈相承,書法教育承啟道器相濟,散發中國哲學氣韻。唐代書法教育對當代高校書法教育提供了學習書寫的傳統理論、強調創作與表達、注重德智美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啟示。當代高校書法教育可以借鑒唐代書法教育的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創作能力,使大學生在書法實踐中不斷提升并展現個人風采。高校亦可通過大力推廣書法教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書法類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紅巖.從歷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體認黨的二十大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1-15(1).
[2]劉瑜帥.漢代書法教育對當代書法教育的影響與啟示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2(2):95-96.
[3]鄭勤硯.唐代蒙學書法教學理論探微[J].書法教育,2021(7):17-26.
[4]趙順.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關于高校書法教學改革的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20(1):17-18.
[5]陳榮謙.唐代書法家學的傳習內容[J].藝術評鑒,2018(18):27-30.
[6]趙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培育探索[J].當代教育(高教),2023(5):62-64.
[7]張博洋.關于唐代的書法教育及影響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7(21):159.
(程龍:西安美術學院書法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