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一定體系,但一些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專業思政教學方面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導致課程中蘊含的大量思政資源未能被充分挖掘和發揮作用。鑒于當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立足于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財務管理專業的思政元素,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的教學課程構建途徑。這些建議旨在推動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思政教學的創新路徑,以促進財務管理思政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提升。

[關鍵詞]財務管理  思政教學  路徑研究


引  言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打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面對部分高職院校對“大思政課”建設重視度不足,調動各方面資源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實踐教學以及與現實結合不足等問題,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以立德樹人、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為目標,從“政治認同、文化素養、家國情懷、憲法法治、道德修養”等五個方面挖掘深度,精研教材,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財務管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以及專業性,將“思政元素”融入“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不僅滿足了國家高等教育的要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法律法規意識、領導力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財務管理思政教育必要性分析

1.新時代高職教育價值的體現

當前國內外形勢變化較快,高校教育面臨復雜多變的環境,在多種思想觀念和文化的碰撞中帶來了很多挑戰,而學生思想可塑性強,可變性大,容易受到校外思潮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正確關注世界形勢變化,認識世界、了解國情、把握大勢,加強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等的教育,堅持不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成為不受干擾、志存高遠,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的人。

2.財務管理專業發展需求

財務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讓學生通過學習經濟、金融、會計等相關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如何進行現金流量管理以及籌資、企業風險管理等知識,這要求學生需要具備比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傳統的財務管理課程更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比如公式的推導以及實際演練方面,課堂上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引領不足,思政元素融入不足。課堂教學多采用傳統授課模式,這造成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意識淡薄、誠實意識淡薄、對相關政策法規把握不足、脫離實踐等問題出現。

為了發揮思政教育在財務管理課程中“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用,本文挖掘財務管理課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財務管理”相結合的課程建設途徑,構建德育和智育相融合發展新模式,讓學生在課堂感受中國文化魅力,培養社會責任感,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承擔歷史使命,最終成為品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

財務管理課程思政實施的不足之處

1.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單一

在現有的財務管理課堂思政融合實踐中,存在“貼標簽”和“兩張皮”等現象,一些教師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不足,政治素養和思想覺悟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深入挖掘財務管理中的思政元素是專任教師的基本要求,但一些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持續的思政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為思政而思政”的問題,思政內容挖掘不準確、不充分。二是思政融入方式不到位。在財務管理教學中,一些教師采用傳統“我講你聽”的傳授模式,缺乏傾聽和交流,導致教學方式單一和僵化,學生的接受度有限,課堂體驗感較差。總的來說,這種教學方式缺乏科學的財務管理思政體系設計,沒有以學生為中心,也沒有以產出為導向,缺乏持續改進的動力。

2.財管“思政育人”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高職財務管理教學評價體系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評價機制亟待完善。一些高職院校缺乏對思政方面的評價指標和效果評價,缺乏有效的效果執行監督機制。目前的評價方式過于簡單,未能全面考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面影響因素。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綜合多元要素的過程,然而現有的評價過程將復雜問題過于簡單化,主要依賴學生成績或者調查、訪談等方式來評估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變化。教師無法根據評價反饋來對思政課堂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難以體現“產出導向”的教育結果。其次,跨部門合作不夠協調。一些高職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宣傳部門的范疇”的思維局限,導致財務管理課程和思政課相對封閉獨立,難以發揮各部門的綜合實力,阻礙了綜合教育資源的充分整合。最后,激勵機制有待改進。思政教學偏向于教學實踐,但一些老師更注重科研,導致對思政教育缺乏熱情,重視程度逐漸減弱。一些教師可能會出現“教得好不如科研做得好”的現象,有可能導致思政教育的消極怠工和教學質量下降。

3.教師和學生觀念認知存在偏差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教師存在思想上的保守傾向,對思政素養的了解有限,未能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持有一種專業主義的觀點,認為財務管理專業的經濟核心更為重要,而將思政教育視為市場價值較低的附屬內容。這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更加注重專業技術的傳授,而忽視了思政教育,結果使得思政教育陷入了一種與主要教學內容相隔離的“孤島”狀態。這反映在財務管理知識、通識教育、思政教育以及實踐教育之間的融合不夠緊密,思政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節,未能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其次,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在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缺乏的情況,未形成全體教師共同參與思政育人的覺悟,導致思政教育被局限為思政老師的“獨角戲”。這意味著思政教育的推進過程中,教師之間未能形成協同合作,責任意識不夠強烈。第三,高職院校財管專業學生認為思政課程是枯燥空洞的說教,傳達的都是關于國家和社會價值觀方面的內容,與自己就業相關性不強,缺乏實用性。再加上課題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學習興趣不足,缺乏熱情,課堂氣氛沉悶,很難將思政內容化為實際行動。

高職財務管理思政元素的挖掘

1.誠信信念

誠信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原則,在財務管理的思政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是財務報表準確性得到體現的前提,是保障財管專業發展的基石。現實社會中有關于財管人員虛報數額、私自調節賬目等的財務數據造假的事件屢見不鮮,不僅影響企業正常運行,也會導致企業信貸風險。因此,高職財管專業的課程亟須加緊對學生的誠信價值觀輸出。

2.謹慎原則

財務管理專業中的謹慎原則也叫作穩健原則。要求財管從業者在會計處理過程中保持謹慎態度,充分地評估可能存在的風險損失,對資產或者收益確認采取“從緩認可”,對費用或者債務的確認上采用“從速認可”,計量上遵循“寧足勿缺”的方法,把不穩定、風險以及損失縮小至最少。謹慎原則要求財管人員作為企業內控關鍵崗位工作人員,需要認真負責、遵守職業規則、實事求是、不隱瞞。這不僅保護投資人的權利,更是保持企業穩健經營,增強企業競爭力的表現。

3.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也被叫作公允價格或者公允市價,在財務報告、收購、投資決策、風險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公允價值的準確確定可以提供更準確的財務信息和投資評估,幫助管理層和利益相關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將商品價格公開并進行自愿的公平交易,實際上是為了維護市場的公正和確保交易的平等。在對公允價值的現實應用時,部分從業人員不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容易受金錢的誘惑,導致公允評定出現紕漏,從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

4.工匠精神

為了適應當前全球產業和科技領域的快速變革,高職教育需要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黨建引領方法,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將思政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相融合。對于財務管理專業而言,需要結合其財務知識的特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誠信信念和謹慎原則)以及工匠精神(如對工作的熱愛、精益求精、專注執著和勇于創新等)融入課程實踐的各個環節中。這有助于培養既具備高水平財務專業技能又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實現德技兼備的目標。

高職財務管理思政途徑研究

高職院校將思政教育融入財務管理課堂時,需要以學生為核心,將思政教育元素貫穿于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教案課件、實驗實訓、作業討論等各個環節中。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黨的創新理論在學生心中內化,并通過他們的行為外化,真正體現在實際行動中。

1.打造“財務管理+思政”金課,鑄魂育人

2018年,“金課”建設第一次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的教學論壇被提出,標準為:“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高效課堂的具體建設標準要求高職院校需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將培養人才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上。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思政”課程需要用“金課”的標準審視現有課堂水平,用“金課”標準改進“水課”,關注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特色化的高階課堂、開放課堂、對話課堂,真正做到學思結合、知行合一。我們需要建立高職“財務管理+思政”金課的質量標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我們應當創新財務管理與思政的融合,重新思考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設計,以供給側的改革創新方式,使財務管理+思政課程更具吸引力,更具“思政味兒”。

2.將“誠信信念”和“謹慎原則”等思政教育元素與新時代財務實踐需求相結合

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實現財務知識的“顯性”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隱形”有機融合。財務管理目標與社會責任感、職業素養相對應,培養學生關注企業利益的同時,肩負社會責任。籌資管理和運營資金管理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意識,培養謹慎原則,使其具備資金管理和風險應對能力。財務報表分析要求誠實守信和遵守公允原則,讓學生掌握財務分析技能。資本結構決策和項目資金管理強調社會責任感和項目決策能力。貨幣與風險回報要求學生了解全球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掌握貨幣知識和運行規律。這些思政元素與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目標相互融合,使學生不僅掌握財務管理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還能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培養歷史責任感、鑒別能力和分析能力。

3.以“OBE+深度學習”為指導,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

OBE是“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縮寫,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產出或成果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最早由美國學者Spady等人于1981年提出。構建財務管理專業和思政教學的一體化育人格局,不應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分離,而是要秉持“立德樹人”的理念,根據本土行業和企業發展需求反向設計教學目標。這有助于突破當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與思政教育之間的瓶頸,同時也有利于實現教學策略和創新方法的目標。這使得學生不再將思政教育視為死記硬背的課程,而是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實踐,解決現實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商對話,達成共識,確立共同認可的方向。

4.打破課堂邊界,構建“深入生活”的靈動課堂

首先,采用案例教學來增強思政實效。這需要摒棄傳統的講授式授課,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中心,進行創新的教學設計,將財務管理、思政教育、統計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教師需要通過觀察和對話,提煉出最適合的生活情境,并結合現實社會的政治背景引入具體的財務管理案例。學生將深度參與討論,從淺層次到深層次思考問題,探索背后的機理。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情,培養他們的職業操守,使其具備愛崗敬業和誠實守信的品質。其次,采用“任務導向”教學,通過分配項目任務給小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學生需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并在實施過程中達到“思政+專業課”的學習目標。最后,運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及信息化技術來擴展教學資源。通過微博、微信、嗶哩嗶哩、慕課等在線平臺提供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并擴展育人空間。還可以通過案例情境演繹方法模擬工作場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這種深入生活、靈動教學的模式適用于當下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成長的高職學生,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可以幫助他們主動接觸信息、分析問題,真正掌握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5.完善財務管理思政評價機制

在財務管理教學中,完善思政評價機制是推進思政建設的關鍵一環。為此,我們可以根據財務管理和思政課程的知識點,將思政教學指標融入其中,建立基于OBE理念的多維度財務管理考核評價體系,以實現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同時實現個性化評價。這不僅可以增強財務管理專業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還有助于通過評價結果改進思政教學方式。具體而言,這個評價機制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增加學生評教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從學生的角度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例如,評價教師的教態、對學生的尊重、是否按時上課、是否創造生動的課堂等方面。

在教學期初、期中和期末多個時間點檢查教學標準、計劃、目標、設計等方面,以確認思政元素是否真正融入整個教學環節。增加學習過程學習的監測點,通過引導學生,激發其學習動力,避免出現平時不學習、考前突擊的現象。通過集體備課和抽查聽課等方式進行同行評估、專家評估和學生評教,提供客觀評價意見。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客觀、全面地評價。

6.加強建設財管思政工作主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為他們是財務管理思政教育的關鍵執行者,直接影響著思政建設的質量。為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強財務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和能力。學校可以通過專題輔導、思政講座、集體備課等方式,深入傳播思政理念,通過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方式,以及各級各類培訓,提升教師的思政建設能力,使財務思政課程真正生動有趣。其次,發揮思政名師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開展財務思政指導工作,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再次,激發財務教師的思政教學活力,加強宣傳陣地建設,引導創造積極的思政建設氛圍。開展思政評比和觀摩活動,以競爭激勵教育、以教促學。最后,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拓展財務思政建設空間,關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價值引導影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教育。

結  語

對于財務管理專業思政建設,我們要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內涵,修訂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配套實踐教學,改革考核評估體系。此外,還可以建設學生喜愛的課程思政課,培養高素質教師和團隊,發揮課程的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2]洪早清,袁聲莉.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課程改革取向與教學質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38-46.

[3]胡莉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變遷的視角[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9(2):144-153.

[4]馬福運,張晗.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指向及破解路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1):119-126.

[5]羅福凱,王京.財務學原理及其基礎研究[J].財務研究,2019(1):13-19.

[6]張馳,宋來.“課程思政”升級與深化的三維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7]高媛,趙旭生,張嘉顯.地方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6):127-131.

[8]王瑞.思政課程領航課程思政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65-71.

[9]黃傳慧.高校思政課 話語有講究[N].光明日報,2019-06-18(14).

[10]牛杰,高職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6):20-23.

[11]崔正賢,馬萬利.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功能效用、問題癥結與著力方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82-89.

[12]顧添笑.基于深度學習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思考[J]職教論壇,2022,38(6):122-128.

[13]闕金亮.也談財務會計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求[J].財會學習,2020(12):33-34.

[14]王艷博.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J].財會學習,2022(15):75-77.

[15]李秋瑩.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機制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6):130-131.

[16]姚曉林,劉海濤,陳廷斌.財務信息化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基于OBE-CDIO一體化[J].財會通訊,2018(13):32-37.

[17]尹艷秋,葉緒江.主體間性教育對個人主體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5-78.

[18]胡彥秋.高職院校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2023(4):195-196.

[19]凌邦如.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專創融合”教學改革研究——以《財務管理學》課程為例[J].才智,2021(24):86-89.

[20]劉戈,凌杰.高校課程思政與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82-84.

(廖婉玲、師伯寧、張譯丹: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