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 | 我愿與光同往,為你照亮成長
發布時間:2024-06-20 15:18:4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踏上返程的路,眼前浮現出許多畫面,有向鑫源老師向我解釋留在五堵鎮的原因時嚴肅的側臉,那是他交予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王寧老師因為心疼班上一名孤兒而掉下的眼淚,那是他心里真正裝著學生的未來;有劉嬌老師的學生在便利貼上寫下的“夢想是靠自己實現的,而不是口頭禪”,那是“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二里初中校訓在他心里生了根……
幾天前,我和同事劉悅,來到了漢中市城固縣,開展為期一周的住校調研。
一條輔助線——他用鼓勵與耐心,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
調研的第一站來到了位于城固縣、洋縣和西鄉縣三縣交界的五堵鎮。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往五堵初級中學(以下簡稱五堵初中),來自五堵及周邊村鎮的447名學生在這里就讀。
走進七年級二班的教室,我們認識了班主任兼數學老師向鑫源。
課上,有名男生講解了自己利用輔助線求指定角度數的解題思路,向老師故作夸張地問其他同學:“這么難你們不暈嗎?太厲害了吧!”“非常好!”“太棒了!”是他在課上說得最多的話。每當他這樣說,教室里就會默契地響起熱烈的掌聲。我注意到,坐在我們前面的女生,在老師提問時總是拼命舉手,鼓掌時她的也是最用力的那個。
而在課后聊天的過程中,向老師透露:“你們看到的這個女生屬于特別活躍的,但實際上班里更多孩子是膽小且不自信的,他們不愛與人交流、遇到問題喜歡憋在心里,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根據我的了解,通常都是父母不能經常陪在身邊,家庭關懷缺失造成的。所以我希望在學校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心,幫他們樹立自信?!?/p>
向老師班上的44名學生中,有11個父母雙方均不在身邊,25個父母有一方能陪在身邊。寄宿制的學校生活里,向老師是陪伴他們最多的人。哪個學生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好,哪個學生最近上課總是走神,天氣變化了誰沒有及時增減衣物,都逃不過向老師的眼睛。我們跟班的一天里,看到了他在下早讀后把昨天肚子疼的女生叫出來詢問有沒有好轉,在上課時特意提問語文課上低著頭的女生,在下晚自習后焦急地幫參加勞動實踐時弄濕鞋子的男生聯系家長。
“現在幾個從前膽小的學生也開始敢在課堂上舉手,班里同學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說,還說我‘太煩’,有些話他們不等我說完上半句就搶著接下半句?!毕蚶蠋熣f著無奈地笑笑,“但是即便他們煩,我也要多啰嗦一點?!?/p>
曾就職于高薪教培行業,也有機會赴資源更好的學校任教的向老師最終選擇留在五堵,做山村學生們成長道路上的那條“輔助線”。他說:“我們這里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去改變和培養。看到他們的改變,是讓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p>
兩張照片——她跨越時空,對話年少的自己
離開五堵鎮,我們來到了40公里之外的二里初級中學(以下簡稱二里初中)。
八年級一班的班主任劉嬌老師,是土生土長的二里人,也是二里初中的畢業生。小時候的她也像這里的很多孩子一樣,父母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務農,最大的愿望是全家人吃一頓團圓飯。2021年大學畢業后,為了照顧家里也為了實現年少的夢想,她回到二里初中當了一名代課老師。一年之后,通過特崗教師招考,她正式入編二里初中,成為一名班主任,兼代八年級生物和九年級化學。
劉嬌老師告訴我們,剛進入初中的學生,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紀律性和自我約束都相對不足,學習和生活都缺乏良好習慣。為此,劉嬌老師設置了行之有效的班規來幫學生們改變自己的壞習慣,盡快讓他們的初中生活步入正軌。比如很多孩子適應不了初中的作息,早上不起床,劉嬌老師就會對早上到教室的時間進行嚴格規定。連續幾次遲到就會有一些懲戒措施,而做得好的學生,也會給予鼓勵。
她笑稱自己是比較嚴厲的老師,這一點學生和家長都深有體會:“甚至有的家長說我兇得很這種話,傳到我父母耳朵里,我一回家我爸都找我談話。”而事實證明,她的“嚴厲”在一段時間之后,也得到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我們到訪的五個家庭中,家長們無一不肯定劉嬌老師的負責與用心。一位男生家長告訴我們:“初一的時候孩子可能不太適應,情緒比較敏感,我們說得多了他更抵觸。但是現在好多了,不僅愿意和我們溝通,學習也自覺了很多。這都是劉嬌老師長期以來對他付出耐心和嚴格要求的結果?!?/p>
這天下午,我們為劉嬌老師在學校的竹林前留下了一張照片,照片里她摟著學生笑得很開心。十幾年前,也是在這個校園里,也是在一片竹林前,那個鏡頭前十幾歲的劉嬌同學滿身的青澀稚嫩。彼時的她一定想不到,十幾年后,她會回到這里,為無數像她一樣的孩子托起從二里走向更遠處的夢想。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學生自信心缺乏、行為習慣不佳的問題,多是緣于自幼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因看到這一問題,近年來城固縣堅持開展“大家訪”活動,教師們真正用腳步深入學生家庭,了解家庭教育的實際困難,幫助家長認知和學生身心共同成長。
每一位老師除了自己班上的學生,還有各自承包的重點學生家庭。老師們在家訪中幫助學生掃除校園以外的成長阻礙,也挑戰著農村部分家庭和家長固有的傳統認知。葉倩老師曾經為了勸返一位因為拒絕與同學相處的學生回校上課,徒步上山先后進行了七八次家訪,最終將孩子帶回學校;王寧老師的學生因父母離異爭奪撫養權的事情整日郁郁寡歡,他不僅要安撫學生情緒,還通過村委會介入幫助處理家庭問題;譙虹老師班上的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一進教室就頭暈,家長卻不以為然,譙老師多次溝通后家長才帶孩子去了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孫建玲老師今年承包的是韓裕村的九個家庭,每次去一趟都要花大半天的時間,她坦言家訪有時會碰上吃“閉門羹”的情況,家長會因要下地務農表示沒時間見面。(葉倩老師和譙虹老師為五堵初中教師,王寧老師和孫建玲老師為二里初中教師)
黃偉老師是五堵初中的德育處主任,他笑稱自己很多時候承擔著“教育”家長的責任:“我和家長說過,不論你們個人情況是什么,只要影響到我的學生,我就得管?!迸c什么樣的家長怎么溝通、如何引導學生敞開心扉,黃老師看來他要做的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而已經在解決這些問題中頗有經驗的黃老師,至今仍堅持自學心理學相關知識,希望幫助更多孩子和家長。
人生的作品也許做不到生來完美,但慶幸有人愿意幫助我們找到那些失散的拼圖,帶領我們一點點將向往的圖景拼湊完整、繪上色彩。山村中學的老師們帶著自己的點點光亮,走近學生身邊,將光照進他們的心里,與少年將成長中缺失的光彩與構成,一塊一塊地找回、補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