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的高校教育過程中,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增強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的特點,剖析了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專業課程  融合策略


引  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當前,高校應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高等教育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最好體現。

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特點

1.具有超前性

在互聯網時代,資訊的更新速度十分迅速,這就直接造成了許多知識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落后,甚至是過時的問題。高校中的許多專業都是應用型,它們可以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快速調整和更新,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始終處于信息化潮流、時代前沿的特征,使得部分專業在內容上具有形式的時代感和實質上的創新,凸顯了生機勃勃、鮮活可親的特征,以及思想引領性與追求超越性的特性。而將這些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也會更容易被大多數學生接受,促使教育目標得以有效達成。

2.實踐性強

不管是專業課程,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完成理論學習之后,需要通過實踐檢驗理論知識。相對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而言,實踐教學在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方面要更為突出,所以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也是在增強教學的實踐性。

3.動態性

互聯網時代,信息日新月異,表現為形式易變、內容“碎片化”,這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沖擊。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讓學生跟上時代潮流,摸準時代脈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性、引領性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師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信息不穩定會給學生的思想帶來潛在的負面沖擊,具體表現為內容不確定、虛假消息過多。碎片化的消息易割裂思維的系統性,削弱思維的內涵與價值,學生習慣了對碎片化信息淺嘗輒止,會大大降低教育成效。而部分碎片化信息本身就充滿了消極、虛榮,甚至極端化的色彩,對學生的成長有不利影響。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重點注意正確選擇信息以及引導的方式。

4.社會性

實質上,高校部分專業課程都具有應用型屬性,突出表現為要“適應社會需求”。這是利于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主要優勢之一,它直接面向社會需求,解決現實問題,在實踐層面上,其價值和重要性可以得到凸顯,不僅能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多現實依據,也體現了很強的社會性。在社會性導向下,專業課程的教學需求和培養觀念能夠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契合。

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與意義

高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交融滲透,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在僅重視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下,若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引導不夠,會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

通常,高校學生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使命,把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專業課程學習上,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地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之中,可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在高校中,相較于思政教育類課程,專業課程開設得更多。每個學生都有其專門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程不僅開課次數比較多,教學空間也較大。學生和專業課教師因為是同一個專業,聯系比較頻繁,感情比較相通,專業課教師的言傳身教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較大影響。可以說,專業課程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輔相成,不能單獨割裂開來發展。在兩者有機融合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較好的教育成效,需進一步協助專業教育提升水平,引導學生不斷增強自身能力,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專業教育的反哺作用。實踐證明,二者互相促進,可共同提高教學效果,推動高校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的主要問題

1.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新時期下已不再適用

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豐富了高校學生體驗生活的經歷,拓寬了學生了解社會的途徑,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不再單純依靠外界的觀念輸送,可通過自身的所見所得對事物形成獨立的思考與理解。高校學生思政價值觀的形成呈現出明顯的自主性特點。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與社會化強化了高校學生的知識見聞,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辨別能力,學生的個性化意識逐漸加強,能夠自主形成價值判斷的標準。

傳統教育模式下,高校一般都把專業知識傳授放在首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當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對高校發展的影響已經大大減弱。近年來,隨著全國、全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高校也逐步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但在學科體系、學科專業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新時代,大學生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有著新的思維方式和情緒特征,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事物,但他們也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信息,接受信息時應去偽存真,選擇性地吸收。

2.部分教師心不在教

專業課程教師一般潛心鉆研高深學問、靜心探求真理真知,在科學研究上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同時,他們也愛崗敬業,治學嚴謹,在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中樂此不疲。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價值多元之時,一些教師出現了心不在“教”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有的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結果輕過程,教學工作只是翻翻以往的教案,吃過去的老本子,嚴重缺乏教學投入;有的教師甚至把教學看成是自己甩不掉的負擔;有的教師甚至只想著在校外辦公室忙業務,學校內幾乎很少見到他本人的身影,課上課下匆匆忙忙,將校外業務看作“主業”,把校內教學視為“副業”;還有些教師常年只講幾門課,對科研工作不重視、對職稱評定不積極,授課比較敷衍,不僅講課深度不夠,還沒有及時加入專業前沿知識,如此等等,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降低了求知欲,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更不用說在教學過程中能更好地要求自己。

3.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展的意識不強

在高校里,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和專業課體系是獨立構建的,專業課教師對于自身職責的認識局限于專業文化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科建設的鉆研。另外,在傳統教學評價中,學校評價專業課程教學時往往較少顧及思想政治教育維度,導致專業課教師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參與感,僅專注于專業技能教學,對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缺乏有效引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也是如此,他們認為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大,未能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相結合,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由于部分教育者的學科整合意識比較薄弱,致使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分離更加突出。

4.狹隘性的認識

當前,部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價值觀的建立存在一定狹隘性的認識。有的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偏于浮躁,存在盲目追求名利的現象;有的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相關活動興趣較低,極少深入探索科學的思政觀念及方法論。由于學生在思政教育中怠于思索、分析現象不透徹、解決問題不積極,導致其思想政治學習及觀念的形成停留在表象,缺乏深度思考。

另外,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部分高校專業教師很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質認識不足,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為政治動員與宣傳。他們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是為了促進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僅僅依靠專業知識體系不足以支持人類最終的發展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與人格素養能夠讓其獲得巨大的內在動力,有助于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專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專業課程不僅僅是只面向學生,實際上在發掘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過程中,對他們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可對其道德品質進行重新磨煉。

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策略

1.強化領導,凝聚大思政格局和共識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要始終強化立德樹人的思想觀念、職責觀念、立場觀念和行為準則;建設“大思政”的模式,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流程,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著力將學生培養成國家所需、社會所滿意的棟梁之材。為此,高校必須堅持正確方向,站穩腳跟,確保基本原則不偏離正軌,讓全體教師和學生自覺地樹立和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是提升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由之路,要讓每位教師都成為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先進思想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堅持理想信念,持有道德情操,掌握扎實知識,心懷仁愛之心,做塑造學生道德、行為、性格、情趣的“大師”,引導學生自覺把生活理念,個人價值、奮斗夢想融于新時代主旋律之中,鑄就良好的教風與學風,為學生成長創造較好的文化氛圍與育人環境。高校教師要守土有責、負責、盡責,切實加大思想陣地建設力度,筑牢管好“課堂”這一主陣地,形成真學、真知、真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工作隊伍,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可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學科體系,以有效保障高校意識形態的安全。

2.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深度結合,教師首先要對“專業課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正確理解,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內容,并要主動學習如何更好地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可使學生認識到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授課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鉆研課程、分析教材,同時還要針對學生所學的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心理特點、思想動態等,分析相關素材,以保證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實現有機融合,并且能夠把兩者相結合的產物改造成為時代感強、社會性高、關聯度高的特色實例,讓更多的師生學習。在高校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學生會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思考、感受、內化有關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社會生產實際有了更多聯系,這樣不僅能提高專業教學質量,還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綜合素質

為了實現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首先必須從整體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傳道”為師者的主要職責。新時期背景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傳道”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和其他科目息息相關,不管是專業課教師還是思政課教師都要重視“傳道”的重要性,承擔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之下,高校要有意識地培養一批擁有堅定信仰和扎實理論功底的教學骨干,使其承擔起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職責,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高校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育人過程中爭當“四有”教師。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知識,又要具備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有理想、有知識、有道德、有擔當的青年。在大學里,教師就是學生的榜樣,學生不但向專業教師學習專業技能與知識,而且還會聽其講、觀其行,模仿讓他們佩服的教師的言行舉止。因此,教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以言傳身教引導學生。

另外,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之間還需協同配合,在交流中就時政新聞熱點、國家政策以及黨的大政方針等展開深入探討、研究,共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一體化教學體系。

(1)對思政課教師而言,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與教學目標,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以此為基礎,強化與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利用自身思想政治教學經驗以及堅實的知識儲備,引導專業教師科學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整合后的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符,并將其自然地融入教育教學中。思政教師要敏銳,在專業課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時,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能力,使案例具有典型性,引入具有自然性和實效性,讓思想政治教育既能隱藏于整個教學體系下,又能發揮其應有的“火候”作用。

(2)對專業課教師來說,必須先提高自己的專業教育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鉆研、熟練運用自己的特長,具備堅實的專業知識。只有具有充分扎實的專業基礎,才能夠較好地適應含有較多要素的專業教學。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專業教學還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任務,所以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和思政教師達成協同,一起引導學生,讓他們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擁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此外,專業課教師還應主動把握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要求,提升自己挖掘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要素的敏感性,找到更多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能將其充分利用起來。

4.教育適度,注重原則講究藝術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注重對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發掘,強調發展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并非是要“喧賓奪主”。一要在融合工作中把握“適度”原則,正確看待專業教學內容、思政元素、德育功能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教師應精心選擇切入的角度與時機,達到水到渠成、渾然一體的教育效果,讓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實現雙贏發展。二要忌教育“兩張皮”。在融合教育中,不能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強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最終會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脫離,“各自為政”。專業知識傳授中的思政教育要以滲透為主,堅持知識性、思想性和合理性相統一的原則,思政元素必須少而精,不宜過多地擠占專業知識講授的時間,不可隨意插入而打亂課程內容原有的邏輯體系,以免降低專業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融入不應過多過濫,使專業課程向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演變,這既違背了融合教育的初衷,又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應堅持有機融入、長久為之,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思政教育活起來,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結  語

總之,要把高校專業課程教學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整合,發揮其超前性、實踐性、動態性、社會性等特點,增強高校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在重視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對學生加強思想與精神發展方面的訓練,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責任觀、社會觀,以實現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綜合培養的教育目標。實踐證明,高校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魏紅珊.醫學院校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3):118-119.

[2]張艾利.論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基于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J].南方論刊,2017(1):94-97.

[3]張名揚,王恒愉,潘星霖.專業課程協同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8):99-103.

[4]劉云影,王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33):194.

[5]蘭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對比研究[J].青年時代,2020(5):194-195.

[6]李恩華,李憲倫,劉攀.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用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7(11):74-75.

(白茹: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