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閱讀教學中,關注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思辨力,對拓寬大學生的思辨視角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此為方向,分析大學生文學思辨力培養的意義,探討當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培養文學思辨力所面臨的挑戰,并從教學目標、教學人員、教學模式、課后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策略,旨在促進當代大學生的文學思辨力培養。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育  文學思辨力  大學英語教育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包括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其詞匯量,還包括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思辨力。提升學生的文學思辨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向的人格,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快速明確事物發展的本質,形成獨特的個人氣質。在大學英語閱讀中培養文學思辨力,可使學生準確了解國外不同時期的思想發展情況,汲取其思想精華為自我認知賦能。目前,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文學思辨力的過程中依然會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又因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缺乏對此方向探索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此,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相關培養策略,即統一學習目標、提升教師綜合能力、創新教學模式及方法、建立綜合評價機制等方法,以期為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學思辨力培養提供教學參考。

培養大學生文學思辨力的意義

文學思辨力是指學生運用邏輯推導文學作品中的理論、概念、觀點的能力。大學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關注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對其人生有著重要影響。文學思辨力培養,可幫助大學生從教材、文學作品中獲取知識時,對當下思想產生自主碰撞,進而引導大學生思考人生、反思人性、辨別是非,培養其正直、善良的人格和正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文學思辨能力,有利于其從文字作品閱讀中客觀地觀察世界,形成獨立的思想,培養對人、事、物的求證精神和創新精神。不僅使學生從正反向思維和多角度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對其提高第一時間抓取事物核心的能力亦有助益。另外,大學生可從閱讀中獲取文學思辨力的成就感,將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字產生更深入的興趣,對學生自主開發閱讀深度、擴展閱讀量、拓寬閱讀思路具有反推動作用,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綜合素質的持續提升。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培養文學思辨力面臨的挑戰

1.教學關注點仍以應試為主

當前,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仍以考試為結果導向。在相關考試中,閱讀理解一直占較大比例,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多以考試要求為基準進行授課,導致英語閱讀理解的教學過多地將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作為學生的主要閱讀目標。在閱讀文本的拆解中,教師按固化思路引導理解,不利于學生發散對文本的多元思考,難以收獲閱讀樂趣,致使大學英語閱讀教育的重點偏向于閱讀技能的訓練。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時,常以大量的教材內容為基礎,對文本中知識點劃分、語句結構分析,以及一詞多義的理解和應用等傾注大量精力;而對表達情緒、抒發情感的英文語句關注較少,導致大學生因過于重視文本中的技巧,而忽視了英文閱讀本身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文學性與思辨性。

2.教師文學思辨水平差距大

文學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英語教育日漸受到重視。當前,英語教學的教育難度不斷下沉至低年齡段學生,學生接觸的英語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加之素質教育的持續推廣,一方面對英語教師的授課水平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另一方面凸顯了青年教師教育理念的創新性。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大學教師隊伍中教齡越高的教師,越注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反而容易忽略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養,加之教師個人對文學作品風格、體裁、作者的偏愛度各不相同,選擇的文本內容、文學作品閱讀難度也不盡相同,使得教師的文學思辨能力水平參差不齊。

3.學生對文學思辨的興趣不足

近年來,部分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傳統課堂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授課模式使得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大學生的英語閱讀主動性降低,致使大學生通過英語閱讀提升文學思辨力的效果不明顯。當前,因大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被信息化產品占用,而對文學作品、英文閱讀的學習重視不足,加之應試教育的壓力和被動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生極少在英語閱讀中思考文學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寫作邏輯和主題思想,使得文學思辨能力的培養難以獲得有效擴展。

4.文學思辨力教學探索缺失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的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授課期間側重于聽、說、讀、寫、譯的鍛煉,而將大部分的英語閱讀擴展交給課下,由學生自主完成,授課期間對文學思辨力教學的探索相對缺失,導致大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學思辨能力較為薄弱。目前,雖然文學思辨能力培養日漸受到關注,但在大學英語日常教學中仍缺少以長期培養文學思辨力為目標的探索性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文學思辨力培養水平的提升。

文學思辨力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建立與學生統一的教學準備

(1)建立相對一致的教學目標:英文文字是承載歷史、情感、文化的信息載體。因此,大學英語閱讀的教育目標不應停留在僅讓大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了解作者觀念以及追求“答案正確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不局限學生以發散性思維理解文章的主題、語句所表達的意思,要盡可能在互動中設置具有“開放型答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加入自己的體驗、思考和分析,幫助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進而挖掘英文閱讀的魅力,為思辨能力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2)明確文學思辨的學習方向:教師應以具體的文學作品為課堂案例,指導學生開展文學思辨能力的相關探討。教師應使學生逐步意識到培養文學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文學思辨力培養的興趣,促使教學雙方對教學任務達成一致認知。在英語閱讀的后續學習中,教師可通過課內體驗、課后引導、側面輔助等方式,幫助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理解跨學科的文化,形成多角度、整體性、批判性的閱讀理解習慣,深入英文相關作品的細分領域,拓寬自我認知,提升英語閱讀的學習質量。

2.提升教師文學思辨綜合能力

大學英語教師應加強文學思辨力培養方面的學習,不斷提升文學思辨綜合能力,并在教學中得以應用。

(1)逐步了解英語文學作品。教師應挑選合適的國內外知名作品進行研讀,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文學領域,通過研讀文學作品提升閱讀量,為文學思辨能力培養打好基礎。

(2)了解文學類型特征與架構。在文學作品的研讀中,要體會不同文學類型獨特的創作美感,理解作者寫作的視角、立意及語言表達方式,用心體會作者構建的超越現實的世界,感受其飽滿多樣的精神境界。

(3)綜合英文作品的文學理解。教師可將英文文本的內容轉為漢語語境,以中國文化的視角理解外國文學作品,運用正反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研讀作品細節,分析二者在文化背景、思維邏輯、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及差異性,以更好地解讀英文文學作品。

(4)模擬文學創作。教師應多進行英文文學作品模擬寫作,模擬文學作品的文體、樣態、文意。在實際創作中,可強化對文學思辨力的理解和應用,將閱讀與寫作融為一體,以寫作促進閱讀,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提升文學思辨綜合能力,還能更好地激發教師的文學思辨熱情,進而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提高學生對英文文學作品、文學思辨力培養的興趣。

3.開展課堂文學鑒賞相關討論

課堂討論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學中,先由英語教師引入文學作品中的某個話題、觀點,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或辯論,這是促進培養大學生文學思辨力的重要途徑。

(1)開放性文學話題討論。開放性討論切合培養文學思辨力的目標,即鼓勵學生尋找多元化答案,以此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考,使其積極對事物發表個人觀點。教師可堅持存在即合理、不評估話題討論對與錯的原則。如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的選段品鑒,學生對傲慢、虛榮從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見,在相互交流、分享觀點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學思辨能力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評價性文學應用討論。評價性討論包括對文學作品文本的評價、作者觀點的評價,討論內容偏重于文本的語句結構、選詞應用、表達方式、中心思想等,要引導學生體會英文表達對作品的影響,鼓勵學生對事物發展形成獨特判斷。

(3)對比性文學思維討論。大學英語教學涉及英美文化價值觀,在文學思辨培養中,對比性討論主要體現在對不同語言文化、表達方式的對比。教師可通過增加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比,幫助大學生提升多維度思考能力,學會從多角度理解事物;通過體驗從英文到中文的轉化,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思辨的豐富性;通過對表達方式的對比,體會文字重組的多樣性帶來不同的表達意思,感受語言文學獨有的思辨邏輯。

4.引入任務型多模態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質量,教師應將“輸出式”教學模式豐富化,以任務型結果為教學導向,針對教學內容的設置,增加課堂傳播渠道的多樣性,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1)納入創新型角色扮演活動。大學英語閱讀中,涉及多樣化的人物塑造與故事情節。教師應提前布置課堂展示任務,如安排多人小組,讓其扮演文本選段的相關角色,同時,搭配PPT展示,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小組內展開開放式討論,自主設定人物的語言、形態、動作等,引導學生依據文本內容酌情創新場景及情節,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再現文本情景,啟發學生以文學思辨的方式解讀文本、發散思維,交流討論。在課堂展示階段,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能夠充分互動,有利于達成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目標。

(2)引入經典電影情節的展示。針對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可引入英美文學中的電影情節欣賞,讓學生提前預習文本,課堂上運用思辨性思維從不同角度欣賞英文電影,對課前認知進行補充。多媒體展示包含聲音、畫面及文字,感官沖擊相對直觀,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文學思辨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把握好英文電影欣賞的“度”,引導學生將重點放在文本閱讀上,通過文字激發隱喻、想象,感受文學思辨帶來的精神層面的豐富。學生在課堂中以多種視角分析文學作品,可切身體會到文學思辨的魅力。

5.用“精讀+提問”教學方式

閱讀,是一種運用經驗知識和心智理解讀物內容的心理活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精讀”觀念已深入人心,教學效果顯著。在精讀前,搭配教師對文章主題的相關提問,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主題展開討論,對學生鍛煉思辨能力具有較好的預熱效果。教師設置的導入問題應以開放式問題為主,根據教學內容,輔助選擇了解事物、聯想個人體驗、知識理解延伸等綜合性問題。學生會在教師對文本精讀的提問過程中發現自己與作者的不謀而合之處或大相徑庭之處,在細節中體驗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例如,在《新視野英語1》的大學生活課題中,教師在課前設置問題:“現在認為大學生活是怎樣的”“你打算在大學期間做哪些事”“應該如何度過走入社會前的大學時光”等。在未正式閱讀文章前,學生對大學時光有自己的看法,閱讀后,學生普遍對大學生活有了新的擴展性認知。在學習Unit 2《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期間,師生對大學生活觀點的文本描述展開思辨性討論,有的學生意識到,“根據自己的意愿度過大學生活會更有意義”;有的學生會得出“大學期間培養個人興趣很重要”的結論;有的學生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進行多種嘗試,為未來創造更多可能。英語閱讀中,“精讀”的閱讀范式搭配教師的提問,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6.思辨力培養的課后教學引導

文學思辨力的強化需要以一定的文本閱讀量為基礎。因此,大量閱讀英語文本、了解英文文學作品,對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思辨力具有積極作用。課堂時間有限,且有的課堂單次教學容納量達200人次,整體教學效果有較大提升空間。教師應為學生指明課后閱讀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生培養文學思辨力的主觀能動性。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名著或經典表達的片段為例,布置課后任務。如,對同一文學作品、文本內容選段的情景進行展現及讀后感展示;對同一部著作其他場景的原文摘抄、原文朗讀等開展深入學習,再概括其他類似文體的英文文學作品,將文本與文本之間進行對比展示,并撰寫影視片段、電影全片的觀后感、影評。課后鞏固可延伸課堂學習的深度及廣度。

同時,教師開展英語閱讀文學學習角,以每周提供一段可供學生展開精讀文本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角的積極性。閱讀后,學生結合自身理解與同伴展開交流與討論,在討論中引發更多思考,在深度思考中提升文學思辨能力。教師要對學生興趣度較高的內容進行記錄,在學期末據此組織小型舞臺劇、話劇等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依據自身特點選擇角色,根據自己的思辨理解對角色進行二次詮釋。

7.綜合過程及結果的評價體系

文學思辨力是相對抽象的概念,對其的考評不能以期末考試的單一應試結果為準,而要將過程評價也納入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通常情況下,過程評價包含文學作品和文本閱讀的完成度評價、完成質量評價、常規討論表現評價、自主學習評價等。在學習過程評價中,要求學生通過英文文本閱讀分析文本內容,選擇合適的切入視角,提出思辨性見解。教師應設置開放性的展示內容,鼓勵學生采取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如既能選擇小組匯報,也可選擇獨立匯報,學生可從作家、作品、寫作手法、人物塑造、故事線發展、藝術價值等多個角度,選擇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剖析。教師根據學生展示過程所表現的分析水平,從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分析評價選擇的廣度及深度、展示效果的考評等多個方面,將過程評價作為重要參考依據,按一定比重納入期末的總評分當中。在一組學生對其選擇的作品進行研究分析展示時,其他小組應當參與思辨過程,針對展示內容至少提出一個問題,教師根據提問的質量、發言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作為各組成員表現的期末總評參考,按一定比重納入附加分,以激勵學生抓住集中性提升文學思辨力的機會。同時,該方法還可及時檢驗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情況,推動學生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價值的思想,養成獨立的思辨思維。

結  語

通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思辨能力,對大學生的思維成長大有裨益。文學思辨力的形成需要長期有意識的培養,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學生整體的英語閱讀水平,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課后教學、評價體系等多方面開展實踐探索,合理調整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多進行文學思辨性思考,以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及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歐陽前春,龔自嫻.課程思政視域下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策略探究——以《英美文學》課程為例[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2,38(8):9-12.

[2]何會敏.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3):162-163.

[3]徐貞.《英語影視文學》課程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教學路徑研究[J].新紀實,2021(1):64-66.

[4]侯麗嫻.DPE-完整思辨力培養教學模式研究[J].外國語言與文化,2020,4(4):133-145.

[5]周立波.基于M-learning的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的可行性研究[J].北極光,2020(1):193-194.

[6]葛翠恩.地方應用型大學英美文學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路徑[J].現代農村科技,2021(9):79-80.

[7]林燕貞.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5):109-111.

[8]王瑩瑩.如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J].海外英語,2020(16):172-173.

[9]郜宏剛.英語閱讀教學中“思辨缺席”的表征及對策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0(21):102-104.

[10]陶佳麗,趙茹蘭,孔令蘭.從KWL到KWLS:以語言輸出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新模式[J].高教學刊,2021(3):120-122+126.

(崔淑慧:榆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