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制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研究
——以西安交通大學書院制人才培養為例
作者:梅子鈺
發布時間:2024-06-18 10:02:0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學生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陣地,書院制育人模式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目標一致性。本文在闡述中國書院制發展歷史沿革的基礎上,以西安交通大學工作實際為例,分析“書院—學院”雙院制的人才培養優勢,以及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并探索了書院制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的構建路徑,以期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進書院的新思路。
[關鍵詞]書院制 西安交通大學 人才培養 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隨著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高質量發展,我國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引入和運用書院制模式,使得書院社區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實施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書院制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具有突出的實際應用價值。
西安交通大學書院制以人文教育為目標,核心內容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這種模式能在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需要結合具體實踐,深入研究和挖掘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獨特內涵和顯著特色,找準著力點推進全方位育人,建立一個完備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中國書院制發展歷史沿革
1.古代傳統書院發展歷程
當代書院實現了由古代書院到現代大學教育組織的轉型,這是對傳統書院文化的尋根。中國古代書院自唐朝時出現,興盛于宋代,至明清時期發展至頂峰。書院集講學、藏書、研究等功能于一體,既是古代民間私學書齋的延續,又融入了官學性質。最早見于唐玄宗時期在洛陽創辦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宋代書院勃興并發展至鼎盛時期,其數量和規模遠勝于唐代,如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等。
明清時期,書院逐步走向成熟與繁榮。明代書院的數量超過歷代書院的總和,發展范圍也由繁榮興盛之地拓展至邊陲之地。中國傳統書院德業并重,將求道與求學相統一,體現出價值關懷的人文精神。師生于書院中修身,于講學中求理。古代書院重德修身、學術自由,包容開放的文化為現代大學貢獻了傳統智慧。由于清廷實行“稽古右文”政策,清代書院規模迅速擴大,職能逐漸豐富,不僅承擔治述之才的培養,也承擔書籍出版等功能。清末,隨著西方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傳入,仁人志士和愛國官宦將教育視為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重要途徑。書院改制為學堂順應了當時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要求,也推動了中國近代新式學堂的發展,為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在實踐上促進了中國教育近代化和普及化進程。
2.近代中國書院發展歷程
國內高校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深受中國古代書院和西方住宿制書院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教育部開始以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為模板,對全國高等院校的院系進行了調整,遵循了“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同類系科被適當地歸并,或者整合成專門的學院。例如,工科、師范和綜合大學的理科規模得到了擴大。同時,各校根據蘇聯高等學校的模式重新設置了專業,目的是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改革開放后,高校進行了“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教育體制改革,使高等教育走向了“三級辦學、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發展路徑。進入21世紀后,國內許多高校開始著手建立書院,并不斷尋求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當前,書院制模式已成為高校教育體制中一種重要的嘗試。在保留專業劃分的基礎上,高校致力于建設多個具有獨特文化氛圍的獨立書院,旨在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的完美結合。在書院的學生覆蓋面上,各高校的做法有所不同。有些高校對全年級本科生采用書院制模式,旨在為所有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教育。而有些高校則僅在某一特定年級實施書院制模式,如在新生年級或二年級,之后學生再進入相關的專業學院進行深入學習。關于書院和專業學院之間的聯系,各校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些高校將書院和專業學院緊密結合,以學院書院制為主要模式;而另一些高校則在專業學院之外設立獨立的書院,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廣泛和深入的教育。
部分高校在書院內開設了納入學分管理的課程,以完善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這些課程不僅注重通識教育,也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有的高校的書院主要負責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體的課程設置則由相關專業學院來完成。在書院資源的保障方面,大部分高校都為書院的學生配備了導師,這些導師通常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此外,一些書院采用了西方住宿制書院的模式,將同一書院的學生集中住宿,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特書院社區。在這個社區中,學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學習經驗,同時也能更好地融入書院的文化氛圍中。當前,書院制模式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己校情的教育模式,力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這種模式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高校教育的內涵,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西安交通大學書院制概況
西安交通大學的書院制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10月成立的“文治苑”,2007年被正式更名為文治書院。2006年,學校成立了彭康書院,標志著書院制在西安交通大學正式得到實施和推廣。在彭康書院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又陸續成立了文治、宗廉、啟德、仲英、勵志、崇實、南洋7所書院。這些書院以各學院學生的居住區域為基礎,將78個專業的學生按照橫向交融的原則劃分到8所書院。2016年成立錢學森書院,專注于拔尖人才培養。
1.“書院—學院”雙院制育人模式
西安交通大學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書院—學院”雙院制育人模式,這一模式在專業相對集中的基礎上實現了不同學科專業的交叉與融合。在這個模式下,書院和學院分工協作,共同承擔教育管理的責任。學院側重于專業教育,以學術專業發展為導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學術技能和科研創新能力。而書院則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通過組織課堂以外的各類學習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雙院制模式既保證了專業教育的深度,又拓寬了通識教育的廣度,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個性化的教育環境。
在書院建設方面,除錢學森書院外,其余8所書院均依據學生入學時所屬的專業進行分配。錢學森書院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的一所精英型書院,下設多個試驗班,包括工科試驗班、數學試驗班、物理試驗班、化生試驗班、計算機試驗班和人工智能試驗班等。這些試驗班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領導力的優秀人才。在管理方面,各書院實施了學業導師制和朋輩輔導制。書院聘請了校內外學業導師,設立了學業“總導師”,并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管理制度。此外,各書院還建立了朋輩輔導體系,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為了營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西安交通大學在建設書院社區時充分考慮了學生宿舍的空間布局,教職工的辦公場所也設在社區內,與學生共同營造“家”的文化氛圍。
2.書院獨特的文化建設
以勵志書院為例,勵志書院致力于將“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作為其文化靈魂,并將該精神理念貫穿于書院的各個方面。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書院積極與原選培辦、各學院、各部門進行緊密合作,共同推動書院文化的發展。通過與各方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書院成功引進了豐富的資源,為書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書院中,“理科藍”“民族紅”“強基橙”等特色文化名片得以凸顯,展示了書院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理科藍”體現了書院對科學研究和理科教育的關注。書院與各個學院緊密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和創新能力。“民族紅”象征了書院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書院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展覽,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傳統,并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強基橙”則代表了書院對基礎學科教育的重視,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學科素養,為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搭建豐富的實踐活動平臺
以彭康書院為例,該書院會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旨在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機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微黨課”、抗疫故事匯大賽、黨史征文比賽以及四史學習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還能夠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除了這些特色活動外,書院還積極指導班級、學生組織、社團團支部開展各種形式的團組織生活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通過這些活動,書院成功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書院通過滿足學生的多維度需求,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這樣的書院不僅是一個生活場所,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教育意義的空間,讓每一個在其中生活的學生都能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并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和人格。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正是為了確保這一根本任務得以有效落實。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設,高校教育在完成傳授知識傳統任務的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學生核心素養培養
新時代的青年人才培養不再僅局限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要更多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這些素養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正是為了幫助學生提升這些核心素養。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參與打下堅實基礎。
3.促進高校教育體制改革
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體制改革是推動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舉措。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因此,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促進了高校教育體制的創新和發展,應鼓勵高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這種創新和探索,不僅提高了高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也為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書院制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的構建路徑
1.加強書院社區思政文化建設
思政文化是書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書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隱形教育的重要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實行書院制模式的高校中,大學生進行科研學習和日常活動的空間場域是書院社區,設施設備完善的社區場所足以滿足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之間逐漸形成了“社會生活共同體”。不同的書院有不同的發展規劃及教學目標,也形成了不同的社區生活模式,展現了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政治性、實用性和滲透性,為書院文化傳播提供了鮮明的特色。同時,書院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以不斷強化書院文化意義。此外,積極拓展書院思政文化地位,展示學生實踐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書院思政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他們通過各種平臺推廣思政文化,強化觀念認同。
為了營造良好的思政文化氛圍,需要多方融合,進一步建設和發展書院思政文化。首先,書院可以與其他文化、學術機構或組織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廣思政文化。例如,舉辦講座、研討會等活動,或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書院進行交流,讓學生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和思想觀念。同時,書院還可以與其他高校的書院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促進彼此之間的共同進步。其次,書院可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等渠道宣傳和推廣思政文化,通過建立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有關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活動信息,讓學生更加便捷地了解和學習思政文化。同時,書院還可以通過線上教育、網絡課程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
2.搭建多元主題活動實踐平臺
在書院制高校中,書院社區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間場域,不僅是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得以深化的地方。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主張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強調了教育與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意味著我們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獨立于生活的存在,而應將其視為與生活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有機體,生活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要素。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決定認識”,進一步強調了實踐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因為此,教育需要大力提倡“從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和深化認識。
在書院社區中,各種社團活動和文化活動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這些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都巧妙地融入了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可滿足學生多維度的成長需求,助力學生在追求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找到明確的方向。另外,書院還設有多種功能空間,如活動室、研討室、影音室等,為學生的社交需求提供便利。
3.加強專職思政工作師資隊伍建設
在課下的學術交流和文化交往中,書院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下延伸的主要陣地。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學生在書院這一所熟悉的生活場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既發揮了書院環境所承載的隱性教育功能,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助力專職教師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書院社區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它不僅能提供豐富的學術和文化資源,還為學生提供了與教師深入交流的機會。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切實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建立融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一體的育人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開辦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坊,讓教師共同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思政理念融入個人品格。同時,還可以邀請業內專家對各課程教師進行專題培訓,以提升專職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結 語
在黨的十八大指引下,我國高等教育正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在這一背景下,書院制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西安交通大學的書院制實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面對新時代的要求和挑戰,各高校應積極探索書院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構建路徑,加強書院社區思政文化建設,擴展書院思政文化影響力,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佘雙好,羅佳.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J].理論與評論,2020(2):51-59.
[2]章熙春.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8(11):15-16.
[3]李雪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項目化教學模式實踐探索與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1(3):1-5+23+107.
[4]李波,劉文博.書院制下傳統“善”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路徑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2):98-104.
[5]葉本乾,吳滿意.高校思政工作體系邏輯結構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9):40-42.
[6]王樹蔭.立德樹人70年——中國共產黨“培養什么人”的戰略抉擇[J].教學與研究,2019(10):77-86.
(梅子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