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構建“四新”發展格局 奮力譜寫“雙一流”建設新篇章
——陜西科技大學“雙一流”建設紀實
作者:李志健
發布時間:2024-06-18 09:31:5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雙一流”建設既是時代強音,也是時代命題,是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協調一體發展的答卷,關乎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笆奈濉币詠恚兾骺萍即髮W主動扛鼎教育強國建設使命,聚焦“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牢牢堅持學科建設龍頭地位不動搖,不斷深化“強基礎、固特色、開新篇、創一流”路徑和總任務,積極構建以“基礎學科新學院,特色學科新方向,數字信息智能交叉學科新產業集群,服務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輕工行業、‘一帶一路’國家新根據地”為主要內涵的“四新”發展格局,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取得更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雙一流”建設新篇章。
持續優化學科布局,建強基礎學科“新學院”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為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更好服務融入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學校不斷完善基礎學科布局,確定了學科門類“6211”建設結構目標,即推動建設6個工科學科、2個理學學科、1個藝術學科、1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通過實施“人才強?!睉鹇跃珳室M高層次人才、大力整合原有學科專業資源,推動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學科發展,先后成立了數學與數據科學學院、物理與信息科學學院,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加掛了“生物與醫藥”第二院名,與學校既有的化學與化工學院,形成完備了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大基礎學科學院。成立文化與教育學院,與既有馬克思主義學科相互補充,聚焦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以文化自信為基礎,堅守并拓展“四個自信”育人陣地。學校在傳統工科院校中構筑起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基礎學科生態體系,并推動相關學院由原來的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學院轉型。
為破解長期以來形成的“工強理弱”學科現狀,推動理學為主的基礎學科快速發展,學校積極探索基礎學科主建單位與高水平科研機構合作共建。依托陜西省優質科教資源,同國家天元數學西北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西安光機所等開展深度合作,培育建設了應用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北太天元產學研創新示范基地等科研平臺,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基礎理論、學科前沿和關鍵技術等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攻關,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學校積極構建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依托省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化學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科教協同育人,探索建立結合重大科研任務的人才培養機制,實施“本碩博”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學科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和研究創造條件,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厚培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沃土。
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拓展特色學科“新方向”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解決行業、產業重大問題中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學科,是行業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所應該堅持的重要原則。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明確了當時我國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1958年,國家為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學校在北京應運而生,時名北京輕工業學院。可以說,解決國家主要矛盾、培養輕工行業專門人才,就是陜西科技大學的立校初心。
當前,我國輕工業正朝著“構建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實現由大到強跨越”的目標而奮進。學校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輕工高等學校,因輕工而生、因輕工而興,肩負著推動輕工行業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面臨創新輕工、綠色輕工、智慧輕工、品牌輕工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學校堅持“立足輕工、豐富輕工、跨越輕工”理念,積極推動輕工、材料、食品、應化、機械等傳統優勢學科轉型,拓展新的學科方向。聚焦行業龍頭和陜西先進制造、現代能源、文化旅游、戰略新興產業等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在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等6個學院,分別加掛了柔性電子、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碳中和科學與技術、智能制造與機器人工程、亞歐貿易與數字經濟、絲路文化與傳播第二院名,促進既有優勢特色學科深化內涵建設、拓展延伸新方向,更好面向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及未來需求。
學校在有力拓展新學科方向的同時,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帶動作用,深入實施交叉學科提升計劃,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創新構建“GP(群組)+CP(結對)”學科組織模式,聚焦新興交叉學科方向,以“類別上遞、群組結對”的理念深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積極培育能源與存儲科學與技術、環境修復材料與技術、文化遺產智能保護利用、合成生物學工程等新的學科增長點,切實保持好“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學科發展方向。
瞄準高精尖缺領域,建設數字信息智能交叉學科“新產業集群”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加速形成。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引擎和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給一流大學的學科專業布局、科研領域等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學校錨定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智能算法等新興學科方向,將原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重組為電氣與控制工程、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本科專業,布局構建了由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和人工智能等組成的智能信息學科群。加快推動校本學科群內、群間交叉結對,匯聚學校一半以上學科,加快構建數字信息智能新產業和未來產業交叉學科集群。
學校積極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深度耦合,聚焦陜西省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終端和傳感器等重點產業鏈,組建了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光子等11支“陜西省重點產業鏈成果轉化創新團隊”,主動對接陜西省現代智能信息、數字經濟等新產業。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與西安翔騰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產教融合培養,聯合建設的“人工智能與微系統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入選陜西省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實質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學院、新型顯示產業學院等建設,加快推進智能消防產業學院建設,進一步壯大數字信息智能交叉等“新產業集群”學科。
深度拓展服務面向,開辟服務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輕工行業、“一帶一路”國家“新根據地”
學校精準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以及陜北綠色轉型、陜南循環經濟發展、關中協同創新、西安國家“雙中心”城市建設等戰略需求,深度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扎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服務國家、行業、地方高質量發展能力。深入實施“一院一市”“一院一區”(學校一個學院對接服務陜西省一個地市、西安市一個區縣主導產業)產業發展對接機制,通過校企校地聯合攻關、參與“揭榜掛帥”,開辟學校人才聯合培養、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平臺共建、學生實習實踐、畢業生就業創業等“新根據地”。
目前,學校在實現“一院一市”產業服務對接全覆蓋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服務領域。例如,材料學科聚焦“一帶一路”沿線文物保護需求,拓展硅酸鹽質文物保護研究,獲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項目;環境學科聚焦秦嶺尾礦治理、關中大氣治理等需求,拓展土壤、大氣污染防治與環境生態研究方向,爭做秦嶺生態衛士、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參建的“陜西秦嶺站”入選首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食品學科聚焦陜西醫藥產業、白酒產業鏈發展需求,分別與盤龍藥業共建秦藥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建設省級西鳳現代產業學院;設計學科聚焦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需求,與安康毛絨玩具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先后舉辦三屆毛絨玩具創意設計國際大賽、兩屆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建設文化創意設計專家工作站,發揮智庫作用,安康市獲頒“中國毛絨玩具新都”稱號。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在陜西高校秦創原建設工作及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估中獲評A等,作為陜西首批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綜合試點單位接受省委表彰授牌。
在“雙一流”建設征程上,陜西科技大學將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作為根本遵循,扎實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創新工作舉措、主動開拓新局,積極服務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培養和發展筑牢基底,用愈加鮮亮的“雙一流”建設成色,切實回答好“教育強國、科大何為”的時代答卷。
(李志?。宏兾骺萍即髮W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