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培養(yǎng)下的生長式寫作教學新探
作者:■文/楊文穎
發(fā)布時間:2024-06-17 09:40:1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 Carol Dweck(卡羅爾·德韋克)提出將思維模式分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學生相信人的智力、才能等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改變,更傾向于學習,積極面對挑戰(zhàn),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具備固定型思維的學生則相信人的智力、能力、才華等由先天決定,是無法改變的。該研究理論對高中作文教學有著深刻的啟示,尤其是在生長式寫作教學中,教師利用成長型思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不失為一種新的教學策略。寫作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思想借助語言文字外化的過程,是一種自我表達形式。隨著個體的逐漸成長,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理應呈正向遞升趨勢,在教師全面系統(tǒng)的指導下,寫作水平也應隨之提高。成長型思維學生與固定型思維學生表現(xiàn)的消極自我認知、回避挑戰(zhàn)的思維模式不同,其在寫作訓練中更樂于表達,勤于嘗試,善于思考。
生長式寫作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為基點,遵循“預備階段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訓練階段助力學生堅定信心,講評階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升格階段引導學生反思完善”的四大基本流程,將指導學生“正向面對寫作、橫向尋找寫作坐標、縱向彰顯寫作特色、反向深化作文思想”等四個要點貫穿始終,借助成長型思維的提升促使學生主動而高效地完成寫作練習,以達到培育寫作素養(yǎng)的目的。
一、正向對話,樂于表達真實的自我
正向對話是指教師在寫作預備課上引導學生以正向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作文,讓學生積極借助文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是寫作的起點,也是調(diào)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關鍵。
表達欲是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的基本需求,而妨礙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往往是寫作中的各項要求,極大地抑制了學生寫作靈感的生長。這個看似矛盾的悖論下存在著兩種寫作生長路徑:限制性寫作訓練和自由式寫作訓練。相比較于指令性寫作,自由式寫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非寫作狀態(tài)下的寫作意識,更能夠激發(fā)學生表達自我的欲望,利于學生成長型思維的培養(yǎng),非常符合正向對話的引導策略。在作文預備課上,教師應以自由式寫作為主旋律,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積極表達真情實感,還能夠消除寫作畏難情緒,敢于嘗試,愿意堅持不懈地練習。
例如,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任務是:“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彌足珍貴的。結合本單元詩作(《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致云雀》等)和能夠引發(fā)你思考的其他作品,發(fā)揮想象寫一首詩歌,抒寫你的青春歲月,給未來留下寶貴的記憶。”該任務偏向自由式寫作訓練,比較利于學生成長型思維的培養(yǎng)。
首先,學生正值青春期,對青春階段的困惑和思考有比較強烈的感受。有感受就有話可說,有感受就能在教師的鼓勵下有表達的欲望。如有學生說了自己的困惑:“我每天除了學習,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往哪里!”此時,教師可以結合《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立志主宰沉浮的領袖榜樣,為學生補充介紹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他參過軍,當過圖書管理員,還想過成為肥皂制造家,并告訴學生即便是領袖人物在他的青年時期也是在不斷嘗試和探索中明確志向的。如此,當學生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茫然無措,并得到了老師積極的回應和指導,以及在名人事例的引領下,他的表達欲望就會被點燃。
其次,該寫作任務除限制文體為詩歌外,對寫作的內(nèi)容沒有具體要求,只是提出主題為“抒寫青春歲月”,這種不設太多限制的訓練更利于學生順其自然地表達。同時,詩歌少則三五行,多可數(shù)千言,沒有明確的字數(shù)要求,很好地消除了學生的寫作心理障礙。
最后,本寫作任務的目的指向于“給未來留下寶貴的記憶”,這是一個有溫情的陳述,讓寫作指向了心靈的表達、生命的感悟和成長的記錄,而不是分數(shù)的較量。教師可以借助這一點,強調(diào)寫作不是為了成為文學家或詩人,而是表達自己,認識世界,鼓勵學生正向對話,暢所欲言,積極練筆。
二、橫向學習,勤于尋找最佳表達式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層次中的最高層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個體向上發(fā)展和充分運用自身才能、品質(zhì)、能力傾向的需要,屬于成長性需要。既為成長,則意味著個體需要經(jīng)歷一個艱苦、勤奮的準備過程,才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潛力。橫向學習是針對學生而言的,強調(diào)學生在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激勵下,主動學習并參考優(yōu)秀作品,借助教師提供的橫向學習模板,確立鮮明的自我寫作坐標,樹立堅定的信心,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表達式。因此,讓學生在寫作中獲得自我實現(xiàn),滿足其作為人的最高心理需要,是生長式寫作課堂教學的核心。自我實現(xiàn)是隨時隨刻、點點滴滴地實現(xiàn)個人潛能的過程,寫作能力提升是一個汲取養(yǎng)分、奮力向上的生長過程。
作文課堂教學以集體寫作為基點,優(yōu)勢就在于學生可以在同向而行的訓練中尋找參照、橫向學習,促進自我寫作水平的生長。橫向學習的參照有三個維度,一是以班級內(nèi)部學生的寫作為參照,廣泛了解同學積累素材的頻次、整合素材的訣竅、審題立意的方法及擬寫提綱的關鍵,進而完善自己的寫作行為。二是以同齡人的優(yōu)秀習作為參照,探究其作品思想的深邃、結構的巧妙、語言文采等,在學習借鑒中明確寫作能力提升的途徑。三是以教師的示例作文為參照,有意識地學習寫作的宏觀布局和微觀表達,并參照相應作文評價標準反復訓練,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學習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寫作生長點,探尋最佳表達方式,培育寫作能力。這一過程是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積極學習,勤奮訓練的成長型思維不可或缺。
例如,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橫向學習模板:一是通過閱讀同桌的習作,學習到了( );二是通過閱讀往年高考滿分作文,學習到了( );三是通過閱讀老師的下水作文,學習到了( );四是確定自己的寫作坐標為( )。其中,在寫作語言訓練方面,學生得到的結論有:我通過閱讀同桌的往期習作,學習到了同桌長期浸潤于詩詞古文里,談吐中透著典雅之氣,他能以先賢古典之言書寫新時代的思想;我通過閱讀往年高考滿分作文,學習到了作者徜徉在思想論辯間,用語純粹且筆力清澈寫作能力,以及他善于在辯駁中去偽存真,保持本真的思想;我通過閱讀老師的下水作文,學習到了老師扎根于平常生活中,明白的言語穿透現(xiàn)實,她能夠在自然曉暢的表達中闡述觀點;四是我將以清新雅致、厚重深刻的語言表達思想認識為自己的寫作語言生長坐標。
教師指導學生橫向學習,以此確認寫作風格的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享受主角榮光、積極主動挖掘自身寫作潛能的過程,是學生通過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要增強寫作動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告訴學生,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寫作現(xiàn)狀,目的是樹立自己的寫作坐標,提示學生不要因為他人已有的優(yōu)秀給自己造成壓力,而失去努力的動力和信心,讓學生堅信努力可以帶來改變。
因此,讓學生明確寫作生長的方向,樹立寫作的信心,是培養(yǎng)寫作領域成長型思維的關鍵。隨著學生成長型思維的穩(wěn)固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得以生長。
三、縱向深化,善于智慧表達成特色
縱向深化表達指向學生自身寫作能力的成長,教師應引導學生準確認識自身寫作現(xiàn)狀的局限性和突破點,并引導學生以此確定寫作生長點,反復錘煉,促使學生的寫作縱向深化、內(nèi)驅生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fā)掘學生的寫作亮點,充分肯定學生寫作生長的真實性。習作講評課某種意義上是自我批評課,唯有敢于展示,才能在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中走向進步,也是學生確認自我寫作生長點是否有效的驗證機會,如議論文寫作,當學生選擇以準確運用論據(jù)為寫作生長點時,就要在教師的講評過程中,重點關注文中使用的論據(jù)是否真實,權威意見是否可靠,普遍規(guī)律是否公認。以上答案均為肯定,寫作生長才能真實發(fā)生。
這個促進寫作生長的過程,離不開成長型思維的支撐。首先,參照作文評價標準,正確評價自己的習作。例如,學生寫作評價議論文時,首先要確定已有的豐富論據(jù),還要重點評價自己的寫作是否以羅列論據(jù)代替了論證,有沒有對論據(jù)進行解說與分析,論據(jù)和論點之間的聯(lián)系是否科學合理等。其次要根據(jù)師生評價反饋的信息,修改自己的作文,堅定不移地朝著自己的方向生長。最后要勇于超越自我,這是寫作縱深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學生有了充足的論據(jù)和科學的論證,還要在論證方法上下功夫,綜合運用因果分析法進行論證,在分析明確的原因和陳述清楚的結果的過程中證明自己的觀點。因為“教育即生長”,就是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之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所以,當學生在議論文《以吾之青春 護國之榮光》中寫道“那個曾在日記里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不滿十九歲的戍邊戰(zhàn)士陳祥榕,讓我為之動容。正是無數(shù)用青春續(xù)寫愛國篇章的青年,用堅實的腳步丈量祖國疆土,為‘巨龍’筑起鎧甲”時,筆者從學生寫作生長的真實角度積極給予評價,肯定學生舉例準確、富有時代氣息,鼓勵學生積累更多的事例支撐自己的觀點;肯定學生語言表達的生動優(yōu)美,鼓勵學生反復斟酌,使表達更加科學合理。這樣的評價主要是促進學生明確寫作生長點,著力發(fā)揚優(yōu)點以成就特色,從而實現(xiàn)自身寫作素養(yǎng)的生長。可以預見的是,該學生被充分肯定之后,會更加樂于通過寫作提升自我認同度,他的成長型思維被激發(fā),自然會更加積極地積累鮮活的人物事例素材,也會繼續(xù)展示他優(yōu)美動人的表達。久而久之,材料新穎和語言生動就成為了他寫作的一大特色。
由此可見,教師在習作評價階段,要積極肯定學生寫作的細微生長,著力表揚學生通過努力獲得的點滴進步,以此促進學生成長型思維的發(fā)展。一般來說,在成長型思維的促使下,確定寫作提升點的主動程度對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生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肯定寫作生長的真實性比評價生長的效度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更有利于推動學生寫作的良性發(fā)展。
四、反向思維,成于淋漓盡致的表達
寫作是一個具有生長性的學習過程,作文水平?jīng)]有絕對的高低,只有相對的進步和成長。當學生完成寫作之后,他對于寫作任務的理解和認識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作文要再升格,需要反向追問和思考。反向思維是一種從相反或否定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即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解決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反轉思維、辯證認識,將寫作表達引向更深處,以喚醒學生的成長型思維,這是對學生進行作文升格訓練,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方式。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對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來說,一篇作文的完成意味著新的寫作行為的開始。值得注意的是,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學生正向積累、橫向學習和縱向深化完成寫作之后,反向思維能夠將學生的思想引向更深處,是學生進行更高層次寫作的必要途徑。
反向思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反轉身份思考問題。例如,在議論文寫作訓練中,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論證完全后,可以嘗試以讀者的身份評價自己的習作,想想自己對文中的觀點是否接受,文中的論述還有哪些疏漏之處,是否有需要補充的看法和更加清楚的表述。二是反轉思維看待問題。例如,寫《苦難成就人生》時,學生列舉了替李陵辯護慘遭宮刑的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失聰?shù)呢惗喾叶笞∶\的咽喉奏出了膾炙人口的《命運交響曲》、雙腿殘廢的史鐵生堅強地握緊筆桿創(chuàng)作出滌蕩人心的《我與地壇》等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論證觀點。于學生而言,本文觀點鮮明論據(jù)充足,看似已無可生長之處。但羅列同類型事例的論證往往比較淺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試著反向思考:“沒有苦難,史學家司馬遷就一定寫不出《史記》嗎?”在反向追問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成就人生的并不是苦難本身,而是一個人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此時,學生就可以將議論推向更深處,從“苦難如何成就人生”的角度補充論證,這樣文章的論證方法就更多樣了,邏輯更加嚴謹了,說服力也增強了。
綜上所述,教師將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貫穿于寫作教學的始終,借助學生思維的成長來實現(xiàn)寫作素養(yǎng)的生長是一種教學新探索,更是一種寫作教學新期待。例如,在作文預備課上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正向對話,使學生產(chǎn)生樂于表達真實自我的愿望;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橫向學習、勤于尋找最佳表達式,明確寫作生長的方向,樹立寫作的信心;在習作講評課上,引導學生縱向深化,善于智慧表達成特色,注重表揚學生通過努力獲得的點滴進步,使學生珍惜成長的機會;在寫作升格階段,讓學生直面自己的寫作,反向思考追求淋漓盡致的表達,并且對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有鮮明的期待。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擁有強烈的表達愿望,樹立堅定的寫作信心,珍惜作文成長的機會,并堅持不懈地通過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作者單位 陜西省洛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