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習作素材積累方法探究
作者:■文/周 穎
發布時間:2024-06-17 09:38:0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通過創設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從而落實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而習作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方法等自覺運用于生活實際中的一種輸出方式,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表現,也是教師語文教學成果的一種展示,同時更能體現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督促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積極積累習作素材
習作素材來自生活,需要學生日常留意觀察,甄別篩選,更需要他們的積累運用。因此,教師幫助學生發現和積累習作素材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環節。小學高年級階段要讓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表達和交流,幫助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促使學生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極積累習作素材。
素材一般指的是現實生活中所看見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習作素材則是在寫作當中應用的一些優美字詞、句段、名言警句、歷史典故、成語寓言、詩詞歌賦及古今人物等素材。這些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實踐,來源于學習積累,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屬于高年級,小學高年級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生活實踐中及在掌握了一定的寫作常識的基礎上,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師的習作教學方法指導和布置的練筆等有效途徑,結合學校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及個人的生活實際發掘寫作素材,通過寫讀書筆記、主題作文、周記等方式,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積累語言及掌握積累語言方法的好習慣,進而做到充分積累,全面積累,勤于動筆,自由表達,能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感,寫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不斷積累寫作素材中持續提高寫作能力。
高年級學生雖然經歷了好幾年的寫作訓練,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寫作興趣不高,寫作動機缺失,很少留意觀察生活,寫作僅僅是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經常苦于無話可寫、無內容可選、無情感可表達。一提到作文大多數學生就變得愁眉不展,不知道從何下手。很多學生在選材上要么人云亦云,千篇一律;要么參考范文,模仿照抄,很難寫出親身經歷過的或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學生在寫作素材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多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由于教師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僅限于課堂上的課文講授。對習作教學缺乏系統研究,不重視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沒有利用現有資源給學生布置練筆任務,錯失了很多有用的素材。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在實施作文教學時只是單方面地完成課本上每單元的習作訓練,應付學校常規檢查。學生的作文交上來是千篇一律。作文的批改本身就是最令教師頭疼的事情,面對一個班50多篇作文,教師需要加班加點批改,經常是這次作文還沒有批改完,下次的作文又該送來了,所以教師平時不愿意布置習作練習任務,以免加重自己的工作負擔。
二、突破習作教學指導的瓶頸,提高教師習作教學能力
綜觀之前的習作教學,教師缺少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和素材的挖掘,僅僅是為了完成單元寫作任務。課堂上教師在打開學生寫作話題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沒有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只是借助范文分析寫法,將重點放在了怎樣寫的上面,導致學生不知道寫什么,要么就是照抄范文,要么就是人云亦云,同一個主題的作文變得千篇一律,內容單調,選材單一,沒有新意,更沒有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改變之前重方法的引導方式,將突破點放在打開學生思路上,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跟主題有關的題材,并通過板書關鍵情節的方法挖掘素材,讓學生在眾多的素材中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最容易表達的部分,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下來。這樣一來,既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又使學生的寫作范圍更廣了,有利于學生真正喜歡上習作課,且能根據主題選擇不同的內容進行講述和表達。
三、持之以恒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和情感積累
閱讀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載體。詞語的積累、方法的運用、情感的表達等對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大有幫助。學生通過廣泛閱讀,獲取了大量信息,積累了大量具有情感傾向的素材,有效地打開了寫作思路。開學初,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且經常和學生一起讀書,鼓勵學生每人每學期至少讀三本書。在讀書的過程中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即堅持寫讀書筆記、摘抄文中優美的詞語和句子、寫讀書感悟等。教師還可以利用星期五的課外閱讀時間舉行讀書分享活動,讓學生輪流講讀書故事、交流讀書方法、讀書感受及分享讀書心得等。因為閱讀,學生積累大量素材,且有機會將了解到的內容及真實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因為閱讀,學生積累的好詞好句更豐富了,看到的內容更多了,感悟也就更深了。因為閱讀,學生的語言積累、素材積累和情感積累在閱讀中不斷得到加強,為提高自身的習作能力及表達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開展三分鐘演講活動豐富生活素材,提高表達能力
為了鍛煉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勤于思考、敢于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開展三分鐘演講活動。三分鐘演講的內容不限,可以是校內的趣事,可以是校外的所見所聞,還可以是最近自己讀的一些書籍,等等。學生只要講清楚事情的經過,講清楚內容及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先結合學校近期開展的活動或班里某位學生的表現進行示范,然后讓學生模仿。等學生熟悉了,就可以按照座位順序每天安排一名學生進行三分鐘演講,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材和演講內容給予評價并進行記錄,總結學生的觀察點和表達方式,并提出改進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細致觀察生活,更有條理地表達觀察到的事情。
五、組織實踐活動增加寫作話題,豐富寫作素材,樹立寫作自信
學校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需求,開展了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學科活動、德育活動和社團活動等,這些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讓學生在參與中享受到了活動的樂趣,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例如,新年剛過,學校開展了“燈籠節”活動,這項活動由來已久,燈籠都是學生自己選材并動手制作的。拿到學校后還有掛燈籠、賞燈籠等活動,各種各樣的燈籠令人目不暇接,驚嘆不已。還有結合勞動節、母親節、兒童節等開展的活動,這些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像這樣的活動都是學生參與過的,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便可以輕松完成習作。因此,教師以活動為契機,在活動結束之后組織學生講述活動經過,總結收獲,最后布置習作任務,讓學生將活動寫下來,以幫助學生發現和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因為有了寫作話題,學生不僅樂于接受,更樂于動筆,這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學生的寫作難題,學生的畏難情緒也隨之消除了,自信心更強了,使得更多的學生學會了捕捉信息,積累素材,同時也學會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六、堅持寫周記和小練筆,做到有人可憶,有事可寫,有感可發
周記和小練筆是學生自由抒發情感的表達方式,因不限內容,不限字數,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勤于動筆,有想法和看法時第一時間記錄下來。除此之外,教師在鼓勵學生寫周記和小練筆等方面還可以多想一些激勵學生寫作的方法,在得到學生同意的基礎上,教師批閱學生的周記和小練筆等,并讓寫得好的學生在班級進行朗讀,然后讓其他學生進行點評。發現進步大的學生,在全班學生面前大力表揚,以激勵學生持續進步。連續得五個“優”的可以獲得一次挑選課外書的權利,或批閱其他同學的習作,或在教師的幫助下實現一個小心愿等。事例典型、文筆出眾的習作教師可以推薦給大隊部,通過“小葵花廣播”在全校學生中誦讀。同時,教師還可以將選材有新意、表達真情實感的優秀習作在微信公眾號上面進行展示,多種途徑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有了以上的具體舉措,大部分學生的寫作熱情被點燃了,他們不僅掌握了積累素材的方法,還體驗到了習作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越來越喜歡寫作,綜合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藍田縣工業園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