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在培養學生語言、思維、情感、認知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因而語文教學更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而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引入語文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還能拉近學生與課堂、生活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質量和效率。教師在教學中貫徹生活教育理論,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而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層思想內涵

一是“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與教育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活包含教育,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社會整體來說都是如此。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充滿教育契機、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另一方面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發展所依托的土壤。我們的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懸空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在生活中發現教育,在教育中聯系生活,以指導自己的教學。

二是“社會即學校”。既然生活就是教育,那么教育就不僅僅局限于學校這一場地,而是要擴大到全社會。在社會這個學校里,學習的場所很多,遇見的事很多。因此,教師要多提醒學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社會學校里多歷練、學習及提升。

三是“教學做合一”強調的“做”,即實踐。這也與現代教育所提倡的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是相吻合的。素質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實踐能力。學生不僅掌握書本知識,還有實踐動手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內容,還有好的學習方法。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來源于生活,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作業反饋等都應緊扣生活,然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教學策略,用以指導教學活動。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主體地位,有利于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文本感受力及實踐操作能力等,有利于教師摒棄模式化教學和探求新的教育方式,等等。

課標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品格、能力,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理念都是不謀而合的。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立足生活,開發個性課程

生活是教育的素材來源,立足生活,根據學生實際經驗,開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化課程,有助于豐富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進一步探求課程改革。初中生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一員,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情感感受力,但是初中生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加強,在心理上渴望獨立,迫切希望脫離父母的束縛,且具有很強的自尊心。而且這一時期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相對來說不平衡,身體發育突飛猛進,但心理發展還不成熟,這體現在各個方面。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情感教育。例如,開發《簡單的幸福》系列化個性課程,將其分為閱讀課程、綜合性學習課程和作文課程。

閱讀課程選用席慕蓉的散文《寫給幸福》,文章分為“翠鳥”“喜鵲”“獨木”“白帆”四部分。要求學生認真研讀文本,品味研讀感受什么是幸福。“翠鳥”篇的幸福是愿意奉獻出“我”的一切來換得翠鳥的片刻停留,原來奉獻、挽留就是一種幸福;“喜鵲”篇的幸福是不去驚擾,雀鳥就會安心地留在我們身邊,原來不打擾、安心在身邊就是一種幸福;“獨木”篇的幸福是不做密林中的遷就與忍讓的樹木,在心靈原野上成為一棵享受日照的大樹,但在此之前必須先學習獨立,原來獨立不依附、心靈自由就是一種幸福;“白帆”篇的幸福是對一艘小小的張著白帆的船,永遠有著一份期待和盼望,也開始對一切美麗的事物憐愛珍惜,原來有所期盼、有愛、有珍惜就是一種幸福。通過文本研讀,學生對幸福的認知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在認知上擴大“幸福”的范圍,在情感上尋求“幸福”的共鳴。

綜合性學習課程設計了這樣的課程活動。請學生當小記者,通過“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來采訪身邊的人,在收集采訪記錄的過程中思考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一篇關于幸福的演講稿,在班級內部舉行演講比賽。同時還可以請學生從古詩文中尋找“簡單的幸福”,有人找到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的花木蘭平安回家的幸福;有人找到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中自在快樂的幸福;有人找到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的凈化心靈的幸福;等等。

作文課程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在閱讀課程和綜合性學習課程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對幸福的哲理性思考。在作文練習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次回歸生活,請學生與父母聊天談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珍惜平淡的幸福。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中踐行幸福的切身體驗,寫一篇600字的作文《簡單的幸福》。

開發個性化課程有利于促進教學內容的多樣化,讓學生在統一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拓寬學習內容,豐富初中語文課堂的呈現形式。課題的選擇來源于生活,“幸福”的課題滲透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課程的組織過程需要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進行實踐;課程學習的結果也旨在回饋生活,學會珍惜幸福,學會感恩。

(二)關注社會,聯系時事背景

社會就像一個學校,因而初中語文教學也具有“社會性”。這體現在一方面教師在閱讀文本的教學中需要聯系社會背景,補充作者寫作時的社會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吳伯簫的《燈籠》寫作于多災多難的20世紀30年代,“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逐漸侵占中華大地,國民黨政府卻消極抵抗,這讓包括吳伯簫在內的很多有識之士滿腔憤懣,憂心如焚。如果沒有這段社會背景的講述,學生很可能會把《燈籠》僅僅當成回憶與燈籠有關往事及表達個人對故鄉親人懷念之情的文章,忽略了這篇文章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社會性”的另一方面體現在語文教學也要關注時事背景,最終達到從社會中學習再回饋社會的目的。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故、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危機等,是挑戰,也是教育的契機。教學“天下國家”綜合性學習專題時,單純學習古人的愛國故事和詩句不如結合時事背景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普通人的愛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愛國行為。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天下國家”中的一員,一點一滴聚成江河湖海。作為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細微的力量去影響身邊人,大家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建設國家,這便是教育對社會的回饋。

聯系時事背景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與時俱進,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與時代、社會等接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在校學生,更是社會的一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

(三)激發真情,直達心靈深處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教師都期望通過語文教學,不僅能傳授知識,達到一定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更希望能傳遞情感,激發真情,達到一定的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然而實際教學中的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恰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有些情感目標過大過空,難以觸動學生內心,往往流于貼標簽。因此,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生活經驗去感受,然后自然地引出所閱讀文本的情感目標。例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看似簡單的父愛主題可能會讓學生習以為常地貼標簽,這篇文章隱含的父子兩代的愛與矛盾及作者人到中年后對父親的理解與情感回饋是初中生的閱歷所難以理解的。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時間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記憶中的父親是熱情的還是沉默的,是嚴厲的還是溫和的?看似不善言談或一絲不茍或十分忙碌的父親做過最讓你感動的事是什么?曾有哪一瞬間使你感受到父親真的愛你,并把你藏在內心深處?你和父親爭執過的一件事你現在是否能站在他的角度試著理解?等等。這些源自學生真實生活中經歷的事情和情感,不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還能直達學生內心深處,進而成為學生寫作的情感源泉,幫助學生真正體會父親的愛,理解父親的難處,情感反哺父母,實現教育更宏大的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完《背影》后,教師可以布置一篇寫父親的作文,這時學生都言之有物,無論文筆如何,但都做到了情感真切。

激發真情不僅僅是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所需要的,也與教育的最終目的相契合,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懂得生活的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使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認知和情感經驗。只是有時候這種情感體驗處于“靜止休眠”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將其激發,引導學生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生成新的認知和情感經驗。

(四)重視學生主體,融合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以講授法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出現“滿堂灌”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變化,符合素質教育的初衷及生活教育理論。因此,初中語文教學絕不能拘泥于講授法一種,而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足夠多的“做”的機會。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采取小組合作進行劇本表演的教學方式。由于學生對這一童話故事的內容本就比較熟悉,如果按照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形式來分解故事情節,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陷入被動狀態。小組合作可以使學生之間充分交流,分工合作,在討論如何演繹人物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進而理解文章主旨及寓意。劇本表演豐富了文本解讀形式,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課堂活動,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力,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劇本表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的肢體動作和豐富的表情,也會使學生變得更加大方和勇敢。教學文言文時可以廣泛采用朗讀法,而非傳統講授法逐一進行文言詞義、翻譯、理解的板塊式教學,造成“文”“言”分離現象的產生。首先可由教師范讀,使斷句清晰并解決字音問題。接著由學生自由朗讀,結合書中注釋,初步理解文意。學生相互檢查讀音斷句朗讀是否正確,詞義有疑問的相互討論。在此基礎上,仍有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全班齊讀,進一步深化對文言文的理解,最后達到不需要刻意背誦即可熟讀成誦的效果。

除了融合多種教學方法之外,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也要融合師評、自評、互評等多種方式。自評可以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自覺發掘優點或發現問題。互評有助于學生二次學習,在評價別人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融合多種教學方法和多種評價方式,充分利用生活場景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發揮同伴互助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五)開展實踐,靈活作業設計

作業是對教學的鞏固,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應局限于書面作業,而應靈活作業設計,設計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與社會相聯系的、實踐機會多的作業。例如,在進行綜合性“倡導低碳生活”學習時,可以指導學生分工合作:有的搜集資料,咨詢專業人士,撰寫“低碳生活”宣傳稿;有的實地考察,走出教室看一看外面的天空和河水,用筆和相機記錄下真實的環境;有的聯系附近的社區,商量組織宣傳活動的具體時間、地點、參與者和活動細節等。通過這樣的實踐作業,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環保理念,促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實行簡約、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比如在撰寫宣傳稿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在與社區接洽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作業設計應注重家校合作,拓寬教育陣地。設計一些需要親子合作的作業,促進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增進家長對教育的理解和參與,同時也能使學生與家長加強交流,加深親子關系,在家長的陪伴和幫助下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例如,教學《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時,文中提到的恐龍滅絕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除了文中提到的“撞擊說”和“火山說”,還有多種其他的假說。可以請家長帶孩子去附近的恐龍主題公園了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也可以請學生和家長一起搜集相關的資料,并整理成一篇小短文來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者就恐龍滅絕問題進行一場家庭辯論會。

靈活的作業設計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符合“雙減”政策。少一些單調繁重的書面作業,多一些有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作業,不僅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今后成為一名全方位發展的綜合類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初中語文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旨在形成可行性強的教學策略,用以指導日常教學活動,同時結合語文課標,培養有正確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強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