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及學生綜合素養培養成為擺在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那么,如何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呢?筆者認為高質量的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關鍵,現將相關實踐經驗歸納如下。

一、開展作業設計的調研

為有效掌握傳統課堂教學的真實現狀,分析了解原有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形成切實可行的作業設計方案,筆者對原有課堂教學情況開展了問卷調查。從調查問卷分析來看,原有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原有課堂教學形式較單一,教師僅限于教材內容的單純傳授,參與式、互動式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環節欠缺,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教師沒能有效把控教學時間,導致教學質量不高。

(二)作業量相對較大,作業設計缺乏層級性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較大,導致學生作業壓力大。如此一來,在大量的習題訓練中學生容易疲倦,面對簡單重復的作業學生缺乏新鮮感和成就感,只是為完成任務而練習。加之,作業設計缺乏梯度性,練習題目整齊劃一,對大部分中等生而言較為適合,對中等偏上甚至優等生而言這些作業設計缺乏挑戰性,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這些作業又多又難。由此可見,作業設計缺乏梯度性、層級性是制約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瓶頸。

(三)不注重課內與課外的有效銜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38%的作業設計不能區分課內與課外練習的關系,具有同一性,學生練習缺少提升梯度;43%的作業設計僅是課內知識點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沒有從學生的需要設計,作業缺少生活氣息,學生缺乏練習動力,作業沒有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二、作業優化設計的實踐策略

針對上述作業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在二年級平行班級(設定三個班級為實驗班,三個班級為對比班)中開展了對比實驗,總結了一些優化小學低年級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強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懂學會

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學懂學會所學內容,掌握相應的知識點,獲得對應的能力,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進而建立良好的數形關系,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反復研究教材中的示例,深入挖掘教材包含的數學思想,真正實現能走進去也能走出來,走進教材的思想內涵中,并從內涵中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切實熟悉教材,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作業。另一方面教師應用何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思想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一節好的數學課是引領學生走進數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這個過程就是數學思維培養的過程。例如,實驗班教師在二年級數學思維訓練教學中設計了如下環節。

師:請大家拿出手中的線、繩、剪刀,將手中的線、繩截成自己喜歡的段數,記錄所截段數和所使用的時間,再分組統計操作結果,并分析數據,思考所截段數和次數之間的關系。

生:次數=所截段數-1。

小組長在班級匯報,教師簡要點評。點評結束后,教師出示思維練習題:小紅的爸爸要把一根木頭鋸成6段,每鋸一次需要5分鐘,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師: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實踐結果解決上述問題。

生:6-1=5(次),5×5=25(分鐘)。

通過以上操作,學生熟練掌握了所學知識,形成了具體可感的數學思維,解決對應的問題也能得心應手,順利實現了教學預設的目標,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升,學生在后來的作業練習中也能輕松應對。由此可見,好的教學設計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

(二)分類布置,凸顯作業設計的層級性

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前提下設置分層作業,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數學學科素養也能得以提升。筆者認為,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通過階段性檢測,從知識點的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維的發展等多個層面了解學生對本章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業情況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設計“難、較難、易”三個層面的作業,為學習優良的學生布置“難”的作業,讓他們自主思考、探索進而完成相關作業;為學習一般的學生布置“較難”層次的作業,讓他們通過學習理解課本知識,加上自主思考就能完成;對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讓他們通過教材示例的學習,掌握簡單的基礎知識,通過簡單的作業鞏固基礎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習優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較高層面的思維能力;要重點培養學業一般學生積極向上、樂于面對困難的學習精神和素養,培養他們的中階層次思維品質;對于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要重點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態度,促使他們能夠積極面對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點,并能夠通過自身努力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當然,分層作業并非一成不變,教師在階段性檢測中發現中階學生通過努力有了明顯的提升,這部分學生就自然會順流到學習優良層面;低階學習困難的學生通過努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就能順利進入中階層面。

二是通過流動式學業評定激勵學生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幫助不同層面的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且情緒穩定,能夠積極向更高階段奮進。筆者通過對比發現,在實施層級作業的班級中,93%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能夠直面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從而向著更高層次穩步進發,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23%學業水平處于“一般”和“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對于目前的學業水平較滿意,也就是說他們缺乏積極向上、突破自我的意識和欲望,致使學業水平一直處于現狀而停滯不前。針對上述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階段性記錄,并定期進行分析匯總,從中發現并歸納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改進計劃。例如,有近3%的留守兒童因為想念父母學習動力不足,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全進入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制定“留守兒童學習改進計劃”,通過親情電話、心理活動室、師生游戲等方式改善學生心理狀況。還可以采取為他們設置低層次作業、課外輔導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實現難易遞進,凸顯作業設計的梯度性

層級性是針對不同學業層次的學生分層布置作業,梯度性是指在同一學生作業中實現難易程度的逐步遞進,是就同一學生作業難易程度而言的。因此,在作業設計中體現梯度性是檢測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那么,在實際作業設計中,教師如何體現梯度性這一要素呢?筆者通過實踐探索,總結了以下幾個方法。

1.精心研究新課標,體現單元教學思想,凸顯教學目標。新課標是開展課堂教學的綱要,是作業設計的指南針,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新課標對相關單元教學內容提出的要求,并在相關要求的落實下開展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真正體現問題的難易程度。具體設計層級為:易(基礎知識)—較難(深入思考)—難(思維提升),通過這個層級遞進的關系,為學生設計由易到難的練習題。設計的作業中有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就能完成的題目,也有動手操作與思維提升訓練的題目,這樣既能夠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學習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了“易”層面的作業,中等生通過復習、思考順利完成了“較難”層面的作業,學優生通過層級練習、思維點撥順利完成了“難”層面的作業。這樣一來,所有學生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認真研究教材范本,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貼切的作業,訓練學生參與生活實踐的能力。例如,在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這個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時間的流動與快慢,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練習題目。

(1)觀察家里的鐘表,感受1分鐘時間的長短,并說出1分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靜靜地盯著鐘表,感受10分鐘時間的長短,并說出在日常生活中10分鐘可以完成哪些家務活。

(2)根據鐘表的形式,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鐘表轉盤,隨手撥動轉盤指針并記錄當時的時間,如果方便可以與家長一起做,家長撥動轉盤上的指針,學生記錄時間。

通過這些題目,學生就能直觀了解時間的長短,感受時間流逝的速度,他們就會將時間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將時間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生活細節,使得抽象作業具體化,進而形成固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時間觀,形成永久性記憶與理解。此類作業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認識時間、感知時間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

(四)加強親子合作,凸顯作業設計的親和力

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可以實現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還可以學以致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活、生存技能。富有親和力的親子作業能夠幫助學生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促進親子情感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親子實踐作業。

1.利用周末時間與父母一同走進家附近的公園,觀察并記錄公園運動場地的個數、健身器材的種類、早晚公園的人流量等,將其制作成簡單的分析材料,并撰寫一份關于公園健身器材、場所人流量是否符合生活需求的建議書,將其提供給所在社區管委會。

2.利用節假日與父母一同旅行,記錄旅行花費,旅行結束后制作一份統計表,統計旅行中的重要花銷,如生活用品購置、車輛費用、住宿費用等,并撰寫一份優化旅行費用的專題材料,與父母共同商議,為以后的出行設計更為優化的方案。

這些親子作業既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測與應用,又是促進親子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生活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這樣既能夠能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生活實際的積極性,又能夠讓學生從中感受知識改變生活的作用,學生就會發現知識不只來源于書本,在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

三、優化作業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新課標對不同學段、不同學生在學習內容、所要達到的要求等方面的差異性規定,充分研究教材設計思路,熟悉教材內容漸進的層級關系,尤其要規避以下幾個問題。

(一)切忌隨意性設計作業

作業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擴展,是對教材內容的鞏固與提升。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不能率性而為,一定要在教材的引領下按照一定的層級關系設計,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體驗努力后獲得成功的成就感。例如,部分教師為了學生易于完成而反復進行低階運算,這樣的作業設計將知識訓練固化在一個層面,不僅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還對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發展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二)注意作業設計與生活的關聯性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不能隨意拔高對學生的要求,過分追求具體知識的死記硬背,而要體現作業與生活的關聯性,讓學生產生知識就在身邊、知識就在生活中的真實感,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三)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嚴格把控作業完成時間

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嚴格落實國家“雙減”政策的要求,把控作業完成時間,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及“雙減”政策要求作業,真正體現課內與課外相銜接、學習與生活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快樂學習,健康生活。

總之,在“雙減”政策有效落地的今天,教師要充分把握新課標的核心要求,認真鉆研教材文本,把握學情,注重作業設計的層級關系,靈活運用分層作業設計原則,定時、定期讓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在不同層級進行有效流動,從而設計既符合學生真實需求,又能檢測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作業,這對培養學生良好學業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縱深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靜寧縣城關鎮西關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