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各地教育部門高度重視,齊心協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得到了根本扭轉。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具有基礎性和實踐性,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化學教師要在優化課堂結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上下功夫,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優化課程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的復習鞏固、拓展延伸和素養提升等作用,保證基礎性作業,增加實踐性作業、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還要減輕作業負擔,科學設計單元作業,體現整體性、多樣性、選擇性和進階性,作業的內容、類型、難度、數量和完成時間要符合單元教學目標的總體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教師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在教學時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科學設計教學模塊,合理設置課程表,適時調控教學進度,并根據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精講多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創新搭建智慧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章氧氣3.3(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泡沫滅火器滅火的相關視頻,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自救的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燃燒的條件。這樣既能夠增加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思維,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此外,教師要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活躍思維,獲取智慧。還要合理規劃課時作業和單元練習任務比例,除了常規的紙筆練習外,可結合社會熱點、跨學科問題等增加科普閱讀、動手實踐、實驗探究等綜合實踐型作業。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八章《常見的酸、堿、鹽》第三節(酸和堿的反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為學生講授本章內容。如夏天被螞蟻、蟲子叮咬了,它們分泌的酸性物質進入肌肉,肌肉就會酸痛,平時人們會用一些肥皂水止痛消腫。教師借助此類生活事例,可以幫助學生增長智慧,掌握知識,提升科學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

三、加強教師在職培訓

抓好抓實教師在職培訓是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的重要基礎。一是學校要把好培訓入口關,利用數據庫上下聯動,嚴格資格審查,將一線教師選出來送學培訓,讓好鋼用到刀刃上,發揮培訓應有的作用。二是學校要把好培訓過程關,提高培訓質量,針對教師在實施教學、合理確定課堂結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國培、省培及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本著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制訂培訓專題或模塊,從根本上不斷提高教師優化課堂結構的能力。三是要把好培訓使用關,引入第三方服務,創新方式方法,健全完善評估考核機制,堅決克服培訓、使用“兩張皮”現象,進一步提升教師在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強化教學調研指導

教學調研指導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推手。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機構要定期組織教學經驗豐富、原則性強、作風扎實的骨干教師,劃片、分批、設組到教學一線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現、解決化學課堂教學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因地制宜,下力氣解決課堂教學結構不合理、不科學的突出問題,切實以高質量的調查研究推動課堂教學結構優化。對于調研中發現的一些突出的共性問題,學??梢酝ㄟ^教學觀摩、評比優課、賽教等方式給予解決;對于一些個性問題,可以現場糾正,進一步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

總之,“雙減”任務在課外,根子在課堂,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根本目的在于適應“雙減”和新課標的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因此,學校要積極創新搭建智慧課堂,加強教師在職培訓,強化教學調研指導,以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化學知識,形成科學思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單位   陜西省韓城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