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土育新人——走近漢中勉縣三位鄉村校長教師
作者:新聞中心魏淑敏
發布時間:2024-06-13 16:38:03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身在山區講臺、心向教育遠方,在磨礪中“拔節生長”;滿懷師者熱情、“根”植鄉土校園,在堅守中“兜底教育”;刻苦鉆研教學、凝聚育人智慧,在鄉校課堂書寫“桃李華章”……近日,記者到漢中市勉縣鄉村學校采訪調研,近距離感受鄉村校長教師們堅守教育初心、扎根鄉土育新人的決心和信心。
樊亮和學生們在一起閱讀
樊亮和老師們在一起教研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位于勉縣城西的新鋪鎮,山清水秀。中心小學里書聲瑯瑯,“80后”校長樊亮穿行在紅黃相間的教學樓里,去陪伴學生早讀。
“鄉村的教育磨礪了我,也成就了我?!彼f。1999年,從漢中師范學校畢業后,樊亮在勉縣南部山區學校開啟了他的教育生涯。至此,他在鄉村教育戰線上奮斗了25年。盡管身處鄉村,但樊亮從未停止過成長的腳步,一直堅持看書讀報、學習名師教學實錄,一點一滴提升專業技能。
在樊亮的成長歷程中,工作5年后第一次參加全縣課堂教學展示大賽獲特等獎是一件“大事”?!澳谴潍@獎給了我很大鼓舞,使我認識到自己不比別人差?!彼f,“2009年市級教學能手的獲得更堅定了我走專業成長道路的決心,每上一個臺階對我來說都是專業成長自覺的強化?!焙髞?,樊亮獲得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被評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還成立了樊亮小學語文工作坊。
成為省級學科帶頭人對樊亮來說意義深遠?!耙郧拔谊P注的只是自己個人的成長,現在帶團隊使我認識到示范的重要性,不僅自己的眼界要高,還要時刻思考要給團隊帶來什么?!狈琳f?;卩l村教師欠缺專業發展培訓、視野有限、能力不足等問題,樊亮提出了“1234”人才培養模式。據了解,“1234”模式即搭建一個平臺(以學帶工作坊為平臺),打造二大工程(全員賽教工程、教師素養工程),夯實三項管理(青藍結對、培訓學習、骨干培養),培養教師“四能”能力(能上好課、能評好課、能懂研究、能做講座)。
“樊亮校長是我縣教育系統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典范,他通過工作坊帶動了一批教師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縣域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泵憧h教體局黨組成員楊永剛說。
目前,通過課題研究、網絡研修、坊間聯動等活動,樊亮工作坊已經培養了省級教學能手4人,市級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8人。2022年5月,坊員竺媛媛成立省級學科帶頭人工作坊、張燕惠和張少芬分別成立省級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形成了“兩坊兩站”的團隊格局,逐漸形成了區域學科品牌效應。
2019年調任新鋪鎮中心小學校長后,面對教師流動頻繁、教學質量下滑、生源減少等情況,樊亮爭取資金新建教學樓、學生公寓等,倡導“讓每個鄉村孩子擁有一技之長、讓每位老師都有成長的平臺”,為學生搭建多元成長平臺,為青年教師創設了大量專業成長機會。美術教師王麗在新鋪鎮中心小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樊校長的支持下,學校建設了扎染室,開設了扎染社團,還計劃為我們成立校內工作坊,在這里我找到了當美術老師的價值和幸福。”
2023年,樊亮被遴選為陜西省首批骨干校園長培養對象,獲評“馬云鄉村校長”,還成為全國小學名師發展聯盟成員……“今后,我希望能夠加強城鄉教師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讓更多教師走上專業成長的道路,進一步帶動鄉村教育發展?!彼f。
唐海剛在給學生們上課
唐海剛在指導學生學習
“根”植鄉土育桃李
勉縣張家河鎮是距離縣城最遠的鄉鎮,在艱苦的環境中,唐海剛足足堅守了32年?!安还苁裁吹胤降膶W校,都要有人來教書,我從小在這里長大,最大的愿望是用知識改變山區孩子的命運?!彼f。
1992年,年僅17歲的唐海剛得知家鄉教育事業急需人才的消息后,他毅然選擇了這個離縣城最遠、全縣自然環境最差的鄉鎮從教。年輕的他,一來便被分配到鎮上最偏遠的冷峪河小學從教,當時交通極為不便,每次到校都只能步行翻山越嶺抄近道,校舍都是土坯房,還沒通電,連蔬菜都是稀罕物?,F在回想起來,唐海剛說當時有一點點后悔去了那里,但是看到學生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我還是不忍放棄。”
后來,唐海剛先后在張家河鎮八廟小學、九年制學校任教。2019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被任命為鎮九年制學校校長。唐海剛說,這里的條件艱苦,身為校長,他盡可能地為師生們提供好的環境。近年來,學校新建了綜合樓、教師公寓,擴建了部室;校內研修、外出培訓、網上觀摩,老師們學習提升的機會多了……“新公寓建好后,我們都很開心,不光單人單間,還有獨立衛浴。”該校教師吳輝說,“校領導們將住新宿舍的機會讓給了我們普通教師,他們還住在原來的老房子里,很讓人感動?!?/p>
為進一步增強師生們的凝聚力,針對張家河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淳樸的人文風貌,唐海剛積極建設以“根”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從探根(堅守)、育根(執著)和歸根(奉獻)三個角度來打造學校教學理念?!拔覀兿M麕熒軓拇笞匀缓蛧屹x予我們的一切資源中學會感恩和堅守,積極學習,茁壯自己的枝葉,最后反哺歸根,回報社會、回報國家?!碧坪傉f,“現在,學校已經有6名教師‘歸根’?!?/p>
吳輝便是“歸根”教師中的一員,土生土長的他在張家河鎮九年制學校度過了自己的學生時代,畢業后選擇回到這里教書?!俺踔袝r,唐校長就是我的老師,亦師亦友,對我影響很大,我渴望像他一樣為家鄉做點什么?!眳禽x說。
張家河鎮九年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居住分散偏遠,寄宿生多。在學校,唐海剛總是情不自禁地做起代理家長:晚休后的多次查宿、給學生蓋被角、關窗戶、系鞋帶,也曾數次深夜送突發疾病的學生就診。每年雨季常有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學生家長無法來校接送,唐海剛便經常和其他青年教師結伴護送這些學生過河回家……“我希望學生們學習好的都能有學上,學習底子弱的也能有一門手藝,不上大學也有飯吃,山區教育需要有人‘兜底’,我愿意做那個人?!碧坪傉f。
廖珊在給學生們講解三角形相關知識
廖珊在上公開課
為了“親愛的孩子們”
“同學們,相交與垂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運用,籃球上的線是相交的,桌子和地面是垂直的,除了這些,在作戰中垂直起降飛機的運用可以有效提升戰機的生存能力……”
初夏的定軍山鎮中心小學校園生機勃勃,在四年級(2)班的課堂上,數學教師廖珊循循善誘,將數學教學和國家安全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知識,強健體魄,長大后為維護國家安全貢獻力量……
行走在教育教學的路上,廖珊始終認為“想要自己的孩子擁有什么樣的老師,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老師?!彼沁@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20年,闊別教學一線7年的廖珊重新站上了三尺講臺,新的課標、新的環境對她來說很有挑戰。為了盡快適應教學節奏,廖珊如饑似渴地在網上學習名師教學視頻,研讀名師專著,逐個學習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的課例,光筆記就記了滿滿幾大本。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級培訓活動,在各種教學比賽中磨煉自己。“一學期后,我逐步適應了教學要求,一年后,我終于可以在課堂上如魚得水了。”她說。
在積極學習之余,廖珊也不忘將學習內容與本班學生實際相結合,豐富自己的教學設計和細節?!敖淌凇切蝺冉呛汀瘯r,在參照名師課例讓學生剪、撕、拼紙張的時候,我還需要帶學生將每個角標注出來,告訴他們操作時注意保留角的完整性。之后,再通過現場展示講解其中的知識點。”廖珊說。平時的課堂教學,她也總是變著花樣把厚厚的教材變“薄”,從學生實際出發,寓教于樂,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2024年,廖珊執教的《相交與垂直》課例被評為“2023年基礎教育部級精品課”。獲獎后的廖珊非常激動,她說:“一字字的打磨、一次次的晚歸都值了。”
她也是學生心中最好的班主任?!耙娮秩缑妗边@種傳統的交流手段,在她的實踐下變為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溫情脈脈的書信成了她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在給一個特殊家庭的學生信中,廖珊寫道:“在你的成長中,有一份愛缺席了,可你依舊綻放如花的笑容,我親愛的孩子,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的獨特、迷人……”幾年來,廖珊已經寫了300多封信,近二十萬字,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也拉近了她與家長之間的距離?!拔乙呀浭盏?0封廖老師寫的信了,里面是對我優點的肯定、心事的疏導,每次收到她的信我都很開心?!彼哪昙墸?)班學生王依依說。
此外,廖珊還以禮儀之星、作業之星、課堂質疑之星等為名發放大小獎狀3000余張,用有效的評價激勵學生們奮發向上。并開展“紅領巾心向黨,黨的光輝照我心!”等活動,帶領學生們走進勉縣定軍山鎮紅色教育中心,聆聽楊育才爺爺的故事,追尋紅色足跡。開設“朝聞天下”特色專欄,培養“小小播報員”搜集播報國內外要聞,把家國情懷的種子一點點埋入學生心中……“未來,我想繼續總結提煉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專業論文,追尋更高的教育目標。”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