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由此可見,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夠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筆者主要運用以下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課前活動,激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情感

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但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教師要想方設法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堅持把課前五分鐘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活動,活動內容根據當時所學的文章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生活而定,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以下課前活動:美文賞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在課堂上朗誦,說出喜歡的理由,并將文中的精彩段落寫在黑板上;詩詞鑒賞,每節課前,讓學生在黑板上抄寫一首詩詞,與同學一同賞析,并熟讀;成語連句,要求學生寫出至少三個成語,講清出處和含義,并用這些成語寫一段話;名句積累,要求學生每天在黑板上寫出至少三個中外名句,講解它們的意思,再將這些名句連成一段富有文采的話。此外,筆者還開展了課前演講、詞語辨析、新聞發布等活動。學生在課前活動中展示了自己的風采,獲得了自信心,培養了學習興趣,提升了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運用導語,創設強烈的情境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要使學生達到這種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課文內容巧妙創設教學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1.通過朗讀創設情境

初中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感內涵非常深厚,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聲情并茂地為學生朗誦課文,用真摯的情感打動學生。例如,在講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時,筆者通常會深情地朗誦課文,學生會被筆者真摯的情感所感染,從而對課文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這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之情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詩詞教學中,筆者通常會充滿激情地先背誦一遍,學生就會被筆者豐富的知識和強烈的熱情所吸引,他們從中不僅能夠感受古詩詞的語言魅力,還能夠產生學習、背誦、積累詩詞的愿望。可見,只有教師傾情投入,才能激發學生的感情,讓學生產生求知渴望。

2.借助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是通過旋律、音響等手段表現人類最為細膩的心理活動和感情波動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與之相匹配的音樂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感受文章美的形象,理解文章美的意境。例如,在講授《水調歌頭》一課時,筆者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清幽的古典音樂,讓學生凝神諦聽,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學生帶著這種情感再次朗誦課文,學生對蘇軾超脫、曠達的人生態度就有了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偉大的悲劇》一課時,筆者播放了一段哀傷的音樂,讓學生隨著音樂小聲朗讀課文,學生被人物的偉大及作者沉痛、激昂的情感深深地打動了。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音樂,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初中教材有很多經典篇目被拍成了影視作品,教師在課前播放一些精彩的影視片段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是一篇古典白話小說,篇幅比較長,且里面夾雜著文言文。為了讓學生迅速了解故事情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播放了電視劇《水滸傳》的精彩片段,學生被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他們對文章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直觀的認知。由此可見,教師適當應用多媒體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添學生情感體驗,還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總之,課堂導入方式是多樣的,也是靈活的,充滿激情的導入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

三、挖掘教材,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內心是一片洶涌的大海,未曾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及適時的情感發泄,但他們又處于青春期,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質,而是憑借主觀直覺評判好惡,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的情感突破口,以豐富的情感感化學生,讓教學更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此外,教師還要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申拓展教學內容,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辯論、列舉熱點問題等形式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在講授《敬業與樂業》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針對文章觀點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學生發言很踴躍,有學生講自己以前學習不用心,作業馬馬虎虎,成績一直不好,后來改變態度后,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作業認真完成,成績進步很快;有的學生說自己在追求興趣愛好時精益求精,努力訓練,終于獲得了進步……通過發言交流,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對待任何事情必須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兢兢業業,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圓滿。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每篇文章都蘊含著濃厚的思想感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盡可能多地將文章的情感因素挖掘出來,才能使學生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崇高的人格。

四、批改作業,注重與學生平等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把批改學生的隨筆與作文當作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在其中滲透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崇高的品格。隨筆每周交一次,內容不做要求,可以隨意寫。有的學生在隨筆中傾吐心聲,有的學生在隨筆中流露出悲觀失望的情緒。無論學生怎樣寫,筆者都本著“尊重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的原則,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他的痛苦,感受他的快樂,給予他積極中肯的建議。幾年隨筆評閱,筆者在學生本子上寫得最多的話就是:“相信自己,悅納自己,提升自己,對待生活要淡定,要包容,注重過程、看輕結果,永遠向前看。”很多學生從筆者的評語中獲得了信心與力量,他們也給了筆者熱情的回應:“老師,感謝您不厭其煩地把我這篇瑣碎、冗長的文章讀完,您是我信任的人,向您傾訴后,我內心舒暢多了。”“您對我的理解與肯定,使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大多是留守兒童,有一些學生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差,在思想品德方面急需提高。有個學生接連幾次在隨筆本上寫了這樣的內容:“活著好無聊啊”“我恨我的爸爸媽媽”“誰若小看我,我將叫他不得好過”之類的話。看到這些言詞,筆者雖然有震驚、生氣,但還是以極大的包容心安慰他、肯定他、鼓勵他,告訴他對待生活要寬容大度,鼓勵他形成積極上進的人生態度。漸漸地,他從消沉中走了出來。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堅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每一次評改作文時,筆者都極力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對其大加贊賞,以激發學生的寫作信心與熱情。同時,針對學生作文中流露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幫助學生培養頑強的意志與樂觀的生活態度。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可見,肯定、激勵對學生的人格養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積極的人生態度就像一個磁場,能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使學生逐漸在感情上親近教師。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用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才能逐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達豐富的教學情感,還要在平時的點滴之間傾情投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陵區第四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