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開學不久,按照單位調研工作常規,每名教研員要到基層包點學校聽課,這次筆者聽的是八年級信息技術課。作為一名信息科技課程教研工作者最想聽的就是常態課,因為常態課暴露出來的問題才具有代表性,才更真實。

這節課講授的是人教版八年級信息技術第一單元第2節《建立數據表》的內容,執教者王老師把本節課安排在微機房,筆者提前5分鐘進入機房,整個機房縱向分布40臺電腦,其中有一半是老舊臺式機,一半是聯想一體機,背靠背排成了兩列,講臺上配備了一套多媒體電腦和黑板,初看機房布局還算合理。隨著鈴聲響起,學生迅速按指定座位入座后還在啟動電腦,王老師已經準備上課,她先為學生簡單復習了Excel2007電子表格的基本操作,隨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建立數據表》,用Excel軟件創建學校八年級用眼習慣調查與分析表,邊講解邊演示具體的操作方法和過程:單擊“開始”按鈕在下拉菜單中點擊“程序”,再點擊“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啟動Excel電子表格。此外,王老師還為學生補充講解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概念與區別、如何給工作表命名、區域及區域地址等相關理論知識,并操作演示了如何在工作表中插入行、列、單元格及自動填充序列數據。此時已經過去了25分鐘,筆者發現周圍學生有的寫其他學科作業,有的交頭接耳,有的玩游戲。在一片混雜聲中,王老師堅持講完了本節課的知識點。隨后的實踐操作環節,王老師巡回輔導時,筆者有意識地觀察那些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當王老師問他們為什么不操作時,他們竟然說不會,王老師迫于教學進度只好隨他們去了。大約十分鐘后就是教學反饋環節,王老師出示了幾道判斷題和填空題,這些反饋作業是她帶領同學一起做的,評價剛完,下課鈴聲響了,王老師布置完作業結束了這節課。

單純從課堂教學角度來說,王老師的課有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是完全符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特點的;從傳授新知、操作練習、復習鞏固等環節來看,也可以說是一節完整的信息技術課,但結果證明這節課是失敗的。學生的表現就是課堂的真實寫照,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不得不靜下心好好反思。這節課王老師做得好的地方筆者給予了充分肯定,如對重點知識的講解、練習反饋環節的設計、板書與多媒體設備相結合等,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筆者認為,王老師這一節課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地位缺失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信息技術課程在很多人眼里是“副課”,因為信息技術課程不用中考,只在八年級學業水平考試中得以體現,導致學校領導不重視,科任教師不重視,學生不重視,家長不重視,從而出現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做與課堂無關的事等亂象。加之,信息技術教師長期缺乏成就感,如學校重視度不高,個人評定職稱困難等,導致許多信息技術教師流失、改行。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解(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新課標的頒布標志著信息技術課程從國家層面獲得了重視,信息科技課程真正意義上成為獨立的國家課程,育人功能和其他課程一樣重要,最明顯的是課程名稱由原來的“信息技術”更名為“信息科技”,課程名稱的改變體現了教育思維的重大變革,即從實踐應用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體現“科”與“技”并重。

信息科技課程就像剛出生的孩子,還很稚嫩,正在成長期,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頂層設計者和學校管理者用心呵護,以政策為保障,用制度進行鼓勵,共同培育讓其茁壯成長。特別是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伴隨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信息科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課程觀,樹立學科地位,強化信息意識。

二、課程理念缺失

衡量一節課的好壞重在看學生,看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生成性。王老師的這節課還停留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上,一節課基本上是她在唱“獨角戲”,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沒有被調動起來,一切都是在王老師的預設中進行的,課堂沒有任何“浪花”。而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入多元化的數字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在創中學,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信息科技教師在教學中要巧設情境,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信息科技課的價值。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會喜歡這門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八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信息科技知識,完全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學習,教師沒有必要將那些簡單問題一步步地演示給學生。例如電子表格的打開,我們可以用類比方法讓學生參照word文字處理軟件,還可以形象地告訴學生,word文字處理軟件和Excel電子表格就像是一對孿生姐妹,有許多地方是相似的,這樣很自然地就過渡到新知中。

三、缺失深度加工教材的能力

目前,陜西省大多數學校使用的是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材,盡管與國家信息科技課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只是一個過渡期,相信我們很快就會用上統編版教材。因此,在這個關鍵時期,教師不能輕言放棄,要與時俱進、勤學篤行深挖教材的生長點,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首先,教師要掌握處理教材的本領。眾所周知,信息科技課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能夠反映數字時代正確的育人方向。因此,教師要圍繞社會發展和需求開展教學,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精心加工教材內容,制訂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避免空洞枯燥的說教。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材內容校本化,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系統歸納、串聯章節知識點,以大單元或大概念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可以為學生提供電子參考書以供學生自學時瀏覽參考,在每一章節結束后,還可以搭配幾道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探究性問題,這樣既能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發展,也能照顧學習困難的學生,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課程目標也就落到了實處。

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下冊《計算處理數據表》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組織一次班級歌王爭霸賽,讓學生自選歌曲,現場演唱,并從學生中選出評委現場打分。然后逐一拋出問題:1.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分表,通過解決表頭、輸入數據、自動填充等問題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2.評分的原則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后求平均分,通過自定義公式應用問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3.賽后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數據分類、匯總,通過排序選出班級歌王;4.優化解決問題方案,讓學生遷移運用可視化圖表解決問題。通過這個活動基本能解決Excel中的大部分知識點,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和體驗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加工、生成過程,以此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數字化學習能力,培育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

四、教師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在課后交流中,筆者了解到鄉村信息科技教師普遍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專業、專職教師很少。隨著信息科技課程重要性的凸顯,加之其具有的時代性、發展性特征,這就要求信息科技課程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學習力,還要有主動鉆研的精神,更要有創新思維。實踐證明,沒有合格的信息科技教師,信息科技課程就無法體現育人使命。因此,在領導重視、硬件具備、課時保證的前提下,學校急需建設一支有勝任力的信息科技教師隊伍。此外,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中也提出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問題,可以看出國家對專業信息科技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從課程的頂層設計到落地都做了全面周密的部署。首先,依據學科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制定了教師本體知識和跨學科知識更新的長效計劃,為課程內容的落實和教學創新奠定了基礎。其次,注重面向學科素養等方面的教法學習和交流,充分利用線上培訓、參與式培訓、示范教學等活動,在教、研、訓一體化中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成效。最后,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外出參加專業能力提升培訓,拓寬教師的學科視野,以及增強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使培訓真正成為提升信息科技課程教師專業能力的“加油站”,從而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

以上這些粗淺的見解,是筆者觀摩一節信息技術課后的教學反思。雖然我們的起點是新課程標準,但最終目的是建設一個健康的課程生態。筆者堅信,只要所有參與者大膽探索和創新,相信信息科技課程教學會有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