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詞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文/張 勇
發布時間:2024-06-13 15:53:5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古詩詞教學是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有益載體。為了讓學生深度感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養,培養愛國情懷,豐富知識儲備,提升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從體裁形式、選材內容、情感態度、遣詞造句、群文閱讀等方面,采用“感、知、悟、品、比”的教學方式,闡述古詩詞教學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體裁上“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詩詞從古老的《詩經》逐步演變成了固有的形式:楚辭、漢樂府詩、唐詩、宋詞……每個時期又有不同的文學形式和流派,每一文學流派又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和體裁樣式,因而形成了古詩詞流派“百花齊放”“滿園爭春”的繁盛局面。《詩經》以四言為主,采用重章疊韻的形式,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漢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如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碧圃娪泄朋w詩和近體詩之分,近體詩又分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又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而絕句和律詩不僅句數多少有別,而且用韻、平仄、對仗要求又不同。 宋詞也有它的體例,按詞調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按照段落可分為有單調和雙調,單調只有一段,雙調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不同時期詩詞體裁的演變歷程,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二、在選材中“知”
古詩詞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婚喪嫁娶、耕田勞作、游子羈旅、個人抱負、思鄉情懷等,大到列國蠻夷、天下國家……在這些生活的記載中,自然而然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民俗風情、禮儀典章等優秀傳統文化。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登高習俗;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的社日習俗;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春節習俗;杜牧的《清明》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清明節習俗;《大雅· 行葦》中“敦弓既堅,四鍭既鈞”“敦弓既句,既挾四鍭”的射禮儀式等。宋詞中的風俗禮儀,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中秋節風俗;蘇軾的《浣溪沙·端午》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的端午節;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中的元宵節;李清照的《念奴嬌·春情》“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中的寒食節等。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夠適時借助多媒體,再現當時的傳統節日、民風習俗、禮儀典章等盛況,就會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聽上的饕餮盛宴。
三、在情感價值觀中“悟”
文以載道,歌以言志,詩以言情。每一首詩中都傾注著詩人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獨特的價值取向,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中關心人民疾苦的民本思想;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以死明志的滿腔忠誠;陸游的《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拳拳愛國之心;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忠君報國之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奉獻精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人生信仰;孟郊的《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現的感恩思想;顏真卿的《勸學詩》中“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引導學生要珍惜青春年華,不要虛度光陰;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人們要想達到更高的境界,必須不斷努力攀登高峰,積極進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告訴我們思想境界達到最高,才藐視困難,不懼邪惡;陶淵明的《飲酒》中“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告誡人們心遠離塵世,自然就清凈了;杜甫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強烈抒發了作者登上山頂,藐視群峰的雄心壯志,豪邁之情油然而生;諸葛亮的《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表達了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懷。這些古詩詞充滿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體現,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適時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健康、樂觀、豁達、正直、向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那就是對中華優秀文化最好的傳承。
四、在遣詞造句中“品”
言簡意豐是古詩詞最大的一個特點,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妙詞佳句,更是詩人“捻斷數莖須”的結晶,且不說“一字師”韓愈和賈島反復推敲的佳談,古詩詞中這樣生動貼切的例子比比皆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幾處”“誰家”的妙用,教師如果用替換法把它換成“處處”“家家”讓學生體會表達效果,學生就能感受到原詩中用詞所表現的鶯燕尚少,乍暖還寒的早春特點,進而感受到古詩詞用詞的貼切準確;《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和“圓”的賞析,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感受煙的繚繞搖曳,緩緩上升,再和詩中“直”字對比,學生很容易就會感受到“直”的蒼勁有力,直上云天。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這段文字因緣成為古今美談,古今人都贊賞“敲”比“推”用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甄別,還是意境上的推敲,問題不在“推”“敲”哪個更恰當,而是要看哪個更契合全詩的意境。
在妙詞佳句品析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語言文字貼切生動、表情達意之妙,還能夠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生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學好漢語,用好漢語的愿望,這無疑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五、在群文閱讀中“比”
新課標中明確規定了初中學生的閱讀量,而群文閱讀能有效增加學生閱讀量,擴大學生閱讀面,培養學生閱讀素養。在古詩詞教學中,一篇帶多篇的主題閱讀是教師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學《漁家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或比較不同版本的漁家傲曲調,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蘇軾的同題材詩篇《祭常山回小獵》并進行對比。在比照中學生就會發現兩首作品的背景相同,題材相似,所描寫的壯觀場面和所顯之志無二,但一個是詩,一是詞。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比較閱讀《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讓學生從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及不同作者的同一作品中進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歷程,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無疑是對學生精神的洗禮,思想境界的提高、升華,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六、在仿寫練筆中“承”
每首經典的古詩詞都傾注了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教師講授這些作品的寫作手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所學,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仿寫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例如,在講授《沁園春·雪》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就“沁園春”這個詞牌填詞;在講授劉禎的《贈從弟》后,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描寫一個人的品行;在講授王績的《野望》后,可以讓學生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一段景;在講授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后,可以讓學生模仿或變換古詩的形式或內容,創作自己的春天之歌;在講授《關雎》后,可以讓學生就眼前的景托物起興,進行小練筆。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寫道:“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你愛過的人?!边@話很有道理,李白和蘇軾的詩詞慷慨激昂,李清照的詩詞細膩委婉,杜甫的詩詞沉郁頓挫,柳永的詩詞清勁奇麗,不同的詩詞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和感情沖擊。初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古詩詞與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禮儀、文化知識、成語典故等結合起來,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州區第一初級中學



